成考语文常用文言文虚词

上传人:271****15 文档编号:89561050 上传时间:2019-05-2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考语文常用文言文虚词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成考语文常用文言文虚词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成考语文常用文言文虚词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成考语文常用文言文虚词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成考语文常用文言文虚词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考语文常用文言文虚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考语文常用文言文虚词(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考语文常用文言文虚词:其(一)代词可指代人、事、物等。与“之”不同的是,上古汉语中“其”时常隐含结构助词“之”的意思,与后续词语组成名词性结构,因此通常只用作定语。魏晋以后,“其”的适用范围有所扩大,也可用作主语。例如:(1)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寡人之於国也前一“其”指河内,可译为“那里的”;后一“其”指河东,可译为“河东的”。)(2)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庄子 秋水其:指代河伯,可译为“他的”。)(3)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五代史伶官传序其:指代前事,可译为“此”、“这”。)(4)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张

2、中丞传后叙其:指代当地百姓,充当主谓结构中的主语。)(5)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马伶传其:指代马伶,可译为“他”,充当句中主语。)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古汉语中“其”的指代对象可以灵活多样,作为指示代词,可用作特指、远指、近指;指代人物时,不仅可指代第三人称,也可指代第一、第二人称,这都需要根据上下文确定。例如:(1)长者闻之,得无厌其为迂乎?(报刘一丈书其:此为作者自指,可译为“我”。)(2)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答李翊书其:指李生,这里可译为“你”。)(二)语气词作为语气词,“其”通常置于句首或句中,可表示多种语气。1、表揣测语气,可译为“大概”、“恐怕”、“也许

3、”、“可能”等。例如:(1)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答李翊书)(2)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冯谖客孟尝君)(3)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种树郭橐驼传)2、表叮嘱、劝勉、期望、命令等语气,通常用于祈使句中,可译为“一定”、“千万”等。例如:(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其无忘:可译作“千万不要忘记”)3、表反问语气。可译作“岂”、“难道”、“哪里”等。例如:(1)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答李翊书)(2)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4、强调语气,可译为“究竟”。例如:(1)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张中丞传后叙)(三)

4、连词连结并列的句式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作“是还是”或“还是”等。例如:(1)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答李翊书)成考语文常用文言文虚词:乃副词作为副词,“乃”可以表示多种接续关系或情态,有时用法近于连词。表示顺承接续关系,可译为“于是”、“就”等。例如:(1)今尔出于崖,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庄子秋水)(2)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李将军列传)表示逆向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是”、“反而”、“竟然”等。例如:(1)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谏逐客书)(2)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3)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徒令臣出东道。(李将军列传)表示对某人、

5、某事的确认,可译为“这”、“这就是”等。例如:(1)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冯谖客孟尝君)(2)因烧其卷,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冯谖客孟尝君)(3)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客孟尝君)(4)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李将军列传)表示对结果的强调,可译为“才”、“这才”等。例如:(1)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答李翊书)(2)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李将军列传)(3)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李将军列传)(4)良久,乃许之。(李将军列传)表示递进,常与“至”等合用,或译为“以至”、“以至于”。例如: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论

6、毅力)代词指代第二人称,通常只作定语,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成考语文常用文言文虚词:者起辅助作用的代词。与一般代词不同的是,“者”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必须附着于其他词或短语之后,共同构成名词性结构,以指代一定的人、事、物,可在句中充当主语、定语、宾语、中心语等。可以与“者”组合的词类较多,意义或作用也各不相同,主要有:与名词组合:主要可分两类:复指名词或名词性主语,引出谓语。此时“者”通常可以不译,也可视需要译为“此人”、“这个人”、“的情况”等。例如:(1)李将军广者,

7、陇西成纪人也。(李将军列传)(2)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马伶传)(3)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复指名词或名词结构,充当动词宾语。此时“者”通常可以不译,也可视需要译为“此人”、“的人(情况)”等。例如: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冯谖客孟尝君)与数量词组合:表示数量的种类。可译为“种”、“样”、“类”、“方面”等,也可不译。例如:(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2)此三者,吾遗恨也。(五代史伶官传序)(3)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谏逐客书)(4)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谏逐客书)与时间词组合:表示一定的时间范围,可译为“的时候”等。例如:(1) 昔者先

8、王以为东蒙主。(季氏将伐颛臾)(2)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答李翊书)与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组合:将原有的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变成名词性结构,可酌情译为“的”、“的人(或情况、东西、事情等)”。例如: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谏逐客书)与动词或动词短语组合:将原有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变为名词性结构,也可酌情译为“的”、“的人(或情况、东西、事情等)”。例如:(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庄子 秋水)(3)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谏逐客书)(4)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李将军列传)(5)当是时,弃

9、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张中丞传后叙)(6)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前赤壁赋)此外,“者”字结构有一类是提示或强调结果,以引出对缘由的解释,此时可译为“的原因”等。例如:(1)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庄子 秋水)(2)若是者何也?(谏逐客书)(3)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冯谖客孟尝君)成考语文常用文言文虚词:所代词“所”也是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的辅助性代词,所组成的结构也是名词性结构。与“者”不同的是:(1)“所”置于其他词或短语之前,而不是其后;(2)“所”的后面只能接动词,而且通常是及物动词。因此,如果不及物动词

10、、形容词等与“所”字组合,它们自身一般也都变得具有及物动词的性质;(3)“所”字之所以通常与及物动词组合,是因为此时的“所”具有动词宾语的性质。因此,“所”字结构说明的是受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物,而“者”字结构则是说明发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实施者(如“所见”指看到的东西:“见者”则指看东西的主体),二者的意义差别是明显的,决不可混为一谈。例如:(1)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五代史伶官传序)所归:归处。(2)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所希冀:企盼的内容。(3)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庄子 秋水)所连:指禅让的君位;所争:争夺的政权;所忧、所劳:指为此而忧虑、操劳

11、的国事。(4)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李将军列传)所之:去的地方、去处。(5)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所能上报:指能够回报的恩德。(6)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前赤壁赋)所如:去往的地方。此外,还有一些由“所”组成的常见结构应当注意:“所者”此一结构表达的意义等同于“所”字结构,而不等同于“者”结构,亦即说明受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而不是发出或实施动作行为的主体。例如:(1)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谏逐客书)所重者:看重的东西;所轻者:轻视的东西。(2)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答李翊书)所为者与所期者:指文章的写作与期盼达到的水平。(3)孟尝君曰

12、:“视吾家所寡有者。”(冯谖客孟尝君)所寡有者:缺少的东西。(4)所欲忠者,国与主耳。(张中丞传后叙)所欲忠者:愿意效忠的对象。成考语文常用文言文虚词:所以“所以”这一凝固结构表达的意思较复杂,主要有:意义比较具体,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凭借、工具、方法等,可译为“用来的”、“凭它来的”等。如:(1)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谏逐客书)(2)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谏逐客书)(3)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答李翊书)(4)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答司马谏议书)(5)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知所以志也。

13、(张中丞传后叙)意义比较抽象,用以引出某种结果的原因,可译为“导致的原因”、“这就是的原因”。如:(1)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谏逐客书)(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五代史伶官传序)(3)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李将军列传)指代缘由、原因的名词性结构,做动词宾语。如: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约数词此时接续在数量词后,表示大约的数量范畴。可译为“左右”、“前后”等。例如:未到匈奴阵二里所,止。(李将军列传)成考语文常用文言文虚词:诸、焉诸:合音词“之于”的合音(即取“之”的声母、“于”的韵母和声调拼合而成。 “于”古音同“乎”

14、)。“之”为指示代词,“于”为介词,所以此时“诸”只出现在句中:“之”是前面出现的动词的宾语,指代上文提到的人、事、物:“于”则与后面的词或短语组成介宾结构,介绍前面的动宾结构关涉到对象、处所、地点、内容等。例如:(1)用与舍属诸人。(答李翊书)(2)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答李翊书)(3)更譬诸操舟(论毅力)(4)公伐诸鄢。(郑伯克段于鄢)“之乎”的合音。“之”为指示代词,“乎”为语气词,此时“诸”只出现在句末:“之”是前面出现的动词的宾语,“乎”用来结束句子。例如:(1)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论语 子罕)(2)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 梁惠王下)约数词此时“诸”作定语,表示某一范围的全体,或全体中的每一个体,可译为“各位”、“众”等。例如: 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