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上传人:【**** 文档编号:89533503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7.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9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9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班级 姓名 等级 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 A. 容臭(xi) 间或(jin) 耄老(mo) 浑身解数(ji)B 皴裂(cn) 徒跣(xin) 恐吓(xi) 一拍即合(j) C. 加冠(gun) 捯气(do) 顷刻(qng) 咬文嚼字(ju)D缟素(go) 叱咄(ch) 绰号(chu) 鞠躬尽瘁(cu)2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转瞬既逝 苍海桑田 无缘无故 伤痕累累 B. 鸦雀无声 严惩不待 战战兢兢 不屑置辨C. 入不敷出 汗流浃背 异想天开 取义成仁 D. 殚精竭虑 不可各状 千均之力 无精打彩 3. 下列句子中加点

2、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只要是3G上网用户,即便分别处在地球东西半球的双方,也既能“闻其声”又能“见其人”,真可谓咫尺天涯。B我们如果只看到陶渊明诗文里恬淡自然的美景,却忽略了作者隐藏在这美景背后深深的苦痛,那实在是买椟还珠了。C. 我们要提高电信安全意识,因为每天接到的让人不厌其烦的骚扰电话,有不少以诈骗为目的。D. 美国釆取大规模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霸凌行径直指中国,大有挑起贸易战之势,其图谋无可非议。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创始人之一,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B.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作者刘向,西汉末年史学家。C.送东阳马生序作者是

3、宋代文学宋濂,字景濂,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D.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北宋词人,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5. 名著阅读。自此 A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以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 A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

4、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 A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合家大口号哭起来,准备入殓,将灵柩停在第三层中堂内。(1)这段文字选自 ,横线标出的人物A是 ,和范进中举一样,它主要采用了 手法来表达讽刺效果。 (2)这段文字对人物A的刻画采用

5、了哪些方法,体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3) 除了人物A外,选文还涉及哪些人物,这对于刻画人物 A有什么作用?6.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 ,略无慕艳意。(宋濂送东阳马生序)(2) ,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3)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4)马作的卢飞快,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5) ?英雄末路当磨折。(秋瑾满江红)(6)要离之刺庆忌也, 。(唐雎不辱使命)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决赛的舞台上,“外卖小哥”雷海为以5:1的比分战胜了北大才子彭敏,夺得冠军。经常有人说,读书有什么用?

6、经常有人埋怨,梦想有什么用?于是浑浑噩噩过一生。雷海为给了所有浑噩的人一记耳光。他即使身在井隅,依然心向阳光。他用行动告诉我们: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才华横溢的董卿也为他点赞:“你不仅战胜了生活,你更战胜了你自己,更战胜了所有对手!”谈及为何对古诗词情有独钟,他说:“许多大诗人都有一种乐观豁达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不仅他们身处何种困难的境地,还始终相信生活的美好。通过古诗词,可以感受到诗人身上的这种情怀,同时激励自己。” (1)选文中有一处标点错误,它在第_句,修改意见:_。(2)选文中有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写出修改意见。第_句,修改意见:_。第_句,修改意见:_。(3)“每天进步一点点,三年语

7、文灿年华,”每到传统佳节,人们会用特定的形式表达纪念和祝福。请在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中任选两个节日,仿照例句续写两个句子。例句:春节无论是放鞭炮,还是贴春联,都传递着对亲人安康的祝福。二、阅读理解(一)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 812题。【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

8、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乙】子墨子日:“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日: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愿意)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日: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

9、义贵于其身也。故日:“万事莫贵于义也。” (墨子贵义)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争一言以杀之( ) 9.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朝而往,暮而归B.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是义贵于其身也 C. 乡为身死而不受 好为梁甫吟D. 所恶有甚于死者 求石兽于水中10.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子散文善用排比和对偶。甲文第二段大量使用了排比句和对偶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且富有文采和气势。B.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

10、足之贵也”论证观点,甲文则用“舍鱼而取熊掌”论证观点。C. 甲文第一段论证思路清晰。先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再从反面论述为了“义”可以舍生,接着再正面论述为了“生”可以不择手段。D.“本心”即天性,天良。甲文中孟子用一般人和乞丐都不能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并对失去本心接受“万钟”的行为进行了嘲讽和批评。11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与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你认为两文中的“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我们还有坚持的必要吗?请说说你的理解。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5题。拓展人生的

11、宽度郑伟钦沈括梦溪笔谈载:“古人藏书辟蠹用芸草。芸,香草也。”古人用芸草来保证藏书不被蠹虫蛀坏,还能留有幽幽清香,“书香”一词由此产生。古人如此藏书,体现了对书的珍爱。书是美好的东西,读书是一件美好的事。那么,为什么要读书?因为,读书让人知不足。知定力不足。“三天不读书,自感面目狰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本。事务繁忙心情烦躁之际翻开经典,能从里面感受圣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信念。这一对比,更能发觉自己的渺小。现代生活忙忙碌碌、紧张劳累,这时候,书的“精神食粮”作用便得以体现。知才具不足。毛主席当年就告诫全党领导干部要有“本领恐慌”意识,要加强读书

12、学习。习总书记也说:“前进道路上,来自各方面的困难、风险、挑战肯定会不断出现,关键看我们有没有克服它们、战胜它们、驾驭它们的本领。”人的成长、成熟、成才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上升的过程。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应用期日趋缩短,更要求我们不断汲取新理念、新信息、新知识。读书无止境。勤于思考、善于解码,才能实现读得其所,学有所用。一贵在坚持,忌躁贵恒。一日无书,百事荒废。正如荀子在劝学篇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读书是一个需要长期付出辛劳的过程,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而应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读书如锻炼,锻炼与不锻炼的人,隔一天看,没有任何

13、区别;隔一个月看,差异甚微;但是隔五年十年看,身体和精神状态上就有了巨大差别。在坚持阅读中,我们能看到这个世界更多一点。二贵在系统,忌窄贵广,忌浅贵深。总有人说,读书到底应该注重量的积累还是深度的挖掘。在我看来,量的积累和深度挖掘不矛盾,可以并行不悖。我们既需要把书读厚,又需要把书读薄,前者就是“量的积累”,后者就是“深度挖掘”。初读一本书,免不了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见到一种观点,以点带面地联想,发散思维。这时就需要从古今中外寻找答案,一本书满足不了我们的求知欲,一类观点说服不了我们内心的想法。那么,书读多了,也就读广了。另外,也要兼顾深入挖掘。曾经有人在某名校进修时,每周都被要求阅读一本哲

14、学著作,但到周末则要把哲学论文缩写成薄薄的两页,这样,渐渐地,所读过的哲学思想和意识理念自然会在脑海里留下印象。这就是“读薄”,是直达事物的本质的过程。三贵在应用,忌虚贵实。要善于将书本中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实现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真正的阅读具有两个必不可少的维度,即反思与行动。读领导干部从政道德启示录,要求我们立身用权、廉洁奉公、求真务实,那么我们就要带着这样的价值观在工作中勤勤恳恳,不断反思工作中是否有失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读习近平总书记的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激励我们落实改革举措,切实为人民服务。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提升人生的质量。(摘自人民日报,有删节)13. 请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14. 文章第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出一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15.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