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娄底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89533454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娄底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湖南省娄底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湖南省娄底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湖南省娄底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湖南省娄底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娄底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娄底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年期中大联考试卷高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学而优则仕”传统之功过说两千余年来,“学而优则仕”作为以学致仕的信条被读书人奉行不渝。尤其是隋唐科举制度形成以后,“学而优则仕”的信条与科举制度融为一体,互为里表,成了士子生活的金科玉律。“学而优则仕”传统在历史演化中对中国社会产生过积极影响。它确立了学问作为政府取吏的标准。以学取士将大部分饱读儒家经典的读书人吸引到官员队伍中,保证了政府运作始终处于接受过儒家道德教训的文吏手中。历代草莽英雄出身的开国皇帝不得不接受叔孙通的名言“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并视之为治国要诀,对书

2、生保有相当的尊重。文吏统治造就了“士”作为无冕之王的优越地位,也促成了“士为四民之首”的观念。三国演义塑造了名士祢衡裸体痛骂曹操而为曹操所宽宥的形象,近代文化名人章太炎以大勋章作扇坠在袁世凯的总统府门前大诟袁氏包藏祸心,而被袁氏所容忍,个中原因固不止一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士子对世道民心的巨大影响,无论是治世英雄,还是乱世奸雄,都不能不有所忌惮。另一方面,读书人坚守位卑不忘忧国的信条,以天下为己任,希望将平生所学贡献于国家民族,都与学优而仕传统有关。中国历史上,所谓 “贵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文化概念,并不是全由血统决定。对社会各等级的人而言,通过以科举制度为体现的“学优而仕”途径跻身于士大夫

3、阶级之后,可以加入孟子所说的“劳心者”之列,由“治于人”而变为 “治人”,从而由“贱”入“贵”,成为“贵族”。正是由于学优而仕传统为读书人提供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出路,整个中国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划分才不像印度种姓制度那般僵死。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创造出多少“平等”观念,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信众以信教而为自己争得了平等地成为上帝仆人的权利,而中国的士子们则由学优而仕获得了参与政治的平等权。“学而优则仕”传统对中国社会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是源于以“仕”为“学”之鹄的这个既定前提。在“家”“国”一体的宗法专制时代,以“学”而至仕途,最终结局只能是以学问服务于帝王的“家天下”,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4、成为士子们的必然归宿。在帝王“家天下”附庸关系的等级网中,主仆关系的确立意味着对主子的物质和精神的依附,于是,以帝王之是非为是非,成为越两千余年不变的通例。被“学而优则仕”信念和科举功名诱入帝王彀中的天下的士子们,在主子面前只能“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在“食君俸禄,为君分忧”的附庸伦理支配下,为帝王的“家天下”的长治久安耗尽心力,以便在等于帝王将相家谱的所谓青史上留取功名,博取“忠”、“贤”、“能”的赞辞。(删改自“学而优则仕”传统之功过说)1. 下列对“学而优则仕”理解不正确的项是()A. “学而优则仕”使大部分饱读儒家经典的读书人被吸引到官员队伍中。B. “学而优则仕”是封建社会一

5、种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以学取士”的科举制度。C. “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历史上读书人通过读书改变自己命运的一种传统。D. “学而优则仕”使士子们凭“学优”而跻身士大大阶层,并得以平等参与政治。2. 下列关于“学而优则仕”负面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形成了宗法制度下的“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B. 士子把做官作为自己读书的目的。C. 士子被科举功名引诱,在君主面前只能唯唯诺诺。D. 士子为帝王的“家天下”耗尽心力,以便在相当于帝王将相家谱的所谓青史上留名。3.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历代草莽英雄出身的开国皇帝都将“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视为治国要诀,“士”因此成

6、为“四民之首”。B. 中国社会等级制度中的“贵族阶层并不由血统决定,很多读书人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成为“劳心者”“治人者”,改变自己的等级命运。C. 在帝王“家天下”附庸关系的等级网中,士子们对帝王有物质和精神上的依附,以帝王之是非为是非。D. 三国演义中祢衡痛骂曹操而被宽恕,章太炎大骂袁世凯而被容忍,只是因为“士”阶层有着“无冕之王”的优越地位【答案】1. B 2. A 3. C【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对“学而优则仕”理解,B项,“的科举制度”曲解文意,第一段“学而优则仕的信条与科举制度融为一

7、体,互为里表”说明“学而优则仕”并非一种科举制度,而是和科举制度关系密切。故选B。【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形成了宗法制度下的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错误,强加因果。第四段“家国”一体的宗法专制时代”是大的环境背景,而不是学优而仕导致的。故选A。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

8、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士因此成为四民之首”错误,强加因果,第二段指

9、出促成“士为四民之首”的观念是文吏统治。B项,“并不由血统决定”说法绝对,第三段指出中国的贵族“并不是完全由血统决定”。D项,“只是因为士阶层有着无冕之王的优越地位”错误,缩小范围,以偏概全,第二段明确指出这些士能够被原谅“个中原因固不止一端”。故选C。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旧家的火葬夏衍半个月前,接到妻从上海寄来的信,说六月一日游击队打到杭州近郊,把我们的旧家放火烧了。因为那屋子被敌伪占领了之后,开了一所很大的茧厂,所以除屋子全烧之外,还烧毁了敌人已经收买了的几十万元的茧子。妻在后附加着说:“我们觉得很痛快,这最少对于你们沈家的那些不肖子弟,给了一个

10、不小的教训。”在将信将疑中,昨天深夜看到了中央社金华发的一个电报,证实了这一消息我出生的旧家,竟在这样的情形下火葬了。和妻子一样,我也只能喊出了一句痛快。四十年前我出生在这古旧的大屋子里。那是一所五开间,而又有七进深的庄院。这一百年前造的屋子,说得毫不夸张,至少可住五百人以上,我在这破旧而大得不得体的旧家,度过了十五个年头。辛亥革命之后,我的哥哥因为穷困,几次要把这屋子卖掉,但是在那时候竟找不着一个能够买下这大屋子的买主,哥哥瞒了母亲,从城里带一个人在估看,我只听见他们来回讨价还价,一会儿笑一会儿争之后,哥哥愤愤地说:“单卖这几千块尺半方的大方砖和五百几十块青石板,也非三千块钱不可!”我才知道

11、了这些日常在那里翻掘起来捉灰鳖虫的方砖,也是这样值钱的东西。据母亲说,这屋子是我们祖上“全盛时代”在乡下建造了而不用的“别邸”,那高得可怕的粉墙,将里面住的“书香子弟”和外面矮屋子里的老百姓分开,所以不认识的人,只要一问沈家,那一带的人立刻就会知道:“啊,墙里。”“墙里”变了太平门外沈家的代名,据说已经是近百年以来的事了。但是,辛亥革命前后,我们的家衰落到无法生存的田地,这屋子周围的田地、池塘,都渐渐地给哥哥押卖了,只有这屋子,却因为母亲的反对,而保留着它破旧得像古庙一般的形态,夏天的黄昏会从蛀烂了的楼板里飞出成千成万的白蚁,没人住的空房间也会白昼走出狐狸和鼷鼠,但是,墙里和墙外的差分,却因为

12、“墙里”人的日益穷困,而渐渐地撤废了,墙外的孩子们也做了我的朋友,我记忆中也还鲜明地保留着一幅冬天自己拿了篮子到乡间去拾枯柴的图画。母亲在那个时代里算得是一个性格奇特的人,四十五岁死了我父亲之后,从没念过一句佛,从没烧过一次香,出嫁了的姊姊送她一串念珠,她却丢在抽斗里从来不去理会。从这种性格推衍开去,她是一个富于民主精神的人,她从不讨厌邻近的穷孩子到我家里来,也从不禁止我和这些野孩子们在一起。但是,具有这种近代性格的人,对于这所古旧的屋子,她却怀抱着使人不能相信一般的留恋与执着,我中学毕业的那一年她郑重地对我说:“趁我活着,把这屋子分了吧,我一死,迟早会给你哥哥卖掉的。”当时是“五四”之后,我

13、根本就对这象征封建的“破庙”有了反感,所以我对于她苦心地保守了几十年的财产简直不加任何的考虑,随口地说:“我不要,让他卖去!”这句话伤了她的心,背着人哭泣了一整日,我也就从这时候离了“家”。“旧家”的影子在记忆里渐渐地淡忘了,一直到抗战开始那一年的初夏,接到母亲病笃而赶回到这屋子的时候。随着时代的变迁,这旧家也有了几度的沧桑。第一次欧战之后,因为民族工业的勃兴,我哥哥也在这封建的屋子里开过一个现代式的工厂,用新式的“机子”织杭纺。在“城外”这屋子算是第一所“工场”,浙江丝织业凋落了之后,“机子”停止了工作,于是这屋子在五年前又变了“正大茧厂”。那一年,因为哥哥要把母亲卧房侧面的“果园”改作屯茧

14、的仓库,要把“果园”的枣树和橘子树斫掉,他们之间曾引起过一次很大的冲突,但是结果母亲失败了,我最后一次回家的时候,青葱的枣树园已经变了煞风景的“茧灶”了。我虽则不曾亲耳听见丁丁的伐木声音,但是“樱桃园”最后一场的主人公们的心境,我是感受得到的。在斗争剧烈的时候,我屡次感觉到潜伏在我意识底层的一种要将我拖留在前一个阶段的力量,我挣扎,我残忍地斫伐过我自己的过失,廉价的人道主义,对于残酷的斗争的忌避,这都是我回想到那旧家又要使我恼怒于自己的事情。而现在,一把火把象征着我意识底层之潜在力量的东西,完全地火葬了,将隔离了穷人的书香人家的墙,在烈火中烧毁了。我感到痛快,我感觉到一种摆脱了牵制一般的欢欣。

15、1939年5月4.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篇散文选材典型,“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通过一幢老屋的命运,折射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风云与时代变迁。B. 作者用大量篇幅回忆了自己的母亲,主要是为了表现“我”与母亲对“旧家”的态度完全不同。C. 文章采用记叙、议论和抒情等方式,回忆有关“旧家”的人和事,描述了作者因“旧家的火葬”而生的情感波澜。D. 文中写到的哥哥和母亲的冲突,象征着新旧思想的冲突,最终以哥哥为代表的新思想取得了胜利。5. 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加以概括并作简要分析。6. 对于旧家的“火葬”,作者怀有怎样的情感?请加以说明,并分析其原因。【答案】4.

16、 C 5. 奇特(或“不信迷信”)。如从没念过一句佛,也没烧过一次香。富有民主精神(或“贫富等级观念不强”)。如从不讨厌邻近的穷孩子到“我”家里来,也从不禁止“我”和穷人的孩子一起玩耍。对旧家特别留恋。如担心旧家被哥哥卖掉,建议分家。 6. 对于旧家的“火葬”,作者怀有的情感是复杂的。其中,有痛快、欢欣,因为作者明白旧屋在时代变迁中的衰败、焚毁是不可避免的,也使“我”摆脱了多年的牵挂和情感挣扎;但是,作者又是怀有依恋、惆怅、感伤的,因为旧屋是“我”出生、长大成人的地方,融汇着“我”关于故乡和亲情的难忘记忆。【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