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89533300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401.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 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 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 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 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

2、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 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 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 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 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 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 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 尚。 一

3、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 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 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 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 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 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 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 瓷史

4、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 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 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 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 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 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2.

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 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 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 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 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 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

6、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 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答案】1. A 2. A 3. B 【解析】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 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 项, “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错,比如伊斯兰风格,文中第二段说“中国传统的人物、花 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 。C 项, “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 步”错,原文第三段说“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 。D

7、 项, “从而推动 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错误,从文中来看, “推动”应为“昭示” 。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 的理解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 然为已然。C 项,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意在说明青花瓷的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 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结果。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 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 放在被解释

8、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 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 项, “可见青花瓷兴盛的 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于文无据。文本最后一段只是提到“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 志” ,并没有提到“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走正门(王春迪) 老街有句俗语: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贺家发迹早,起初,海爷还是 个小油贩子时,贺家就已经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了。 然而,家有数座金山,不敌一个败子。后来,贺府家道中落,只能靠典当度

9、日。一日,海 爷路过贺府门前,看到有个不肖子孙正在卖一只枯瘦的看门狗,海爷不禁喟叹,花无百日红,人 无千日好。昔日金玉满堂的贺府,如今只剩下一个金砖碧瓦做的空壳了。 贺府后来卖给了海爷。因为地势高,地段好,海爷用它做起了油行的门面。贺府后院有个 百步宽的天井,青砖铺就,四周景色幽静。还有几棵松柏,枝繁叶茂,傲然挺拔。如此花园,中 间竟然立着贺家的祠堂,迁也迁不走,拆又不能拆,看着让人堵得慌。 起初,每逢清明,贺家的子孙还三三两两地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常有人跟海爷 建议,这帮不肖子孙把老祖宗的家底都给败光了,也没脸来了,干脆把那个祠堂拆了吧。 海爷却说,不可。 后院鸽子多,鸽子屎常落得到

10、处都是,海爷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打扫干净。 到了清明,贺家没人来,海爷还让人烧香点烛,更新一些被老鼠啃坏的牌位。 转眼几十个春秋,海爷已白发苍苍。一日,日过三竿,一阵锣鼓开道,老街的百姓跟水一 样涌过去,随即,又像拍在岩石上一样分在两边。海爷隐约看到,一个八人抬的轿子在人群中似 水浪般起伏。鸣锣十一响!这排场,唯京官才有!海爷微微闭着眼,低着头,垂着手,腰杆子挺 直地跪在地上。身后的家人,有的窃窃私语,有的自言自语,求佛保佑,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 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 不一会儿,轿子停在了海爷府前,下来一个官人,下了轿,经过海爷时,像经过一个脚底 下的石子儿,啥也没说,径直走进海爷

11、的油行。身后,知府、知县以及各级官员都低着头鱼贯而 入。街坊们瞧这架势,心想,生意人恩怨多,海爷得罪人了。 海爷的几个儿子,嘴止不住地叨叨着怎么办,怎么办呀。海爷静静地回过头,眼神一扫, 大伙不敢言语了,同时腰杆子也挺了起来。 一阵嘈杂的脚步声传来,官人从油行里走了出来,到海爷跟前将海爷扶了起来。海爷觉得 此人两手温软有力,微微抬头,见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髯须飘逸,两肩圆厚,一副贵人之相。 再看那官服,绣的是孔雀,顶戴蓝宝石花翎。未等海爷说话,官人便说,本官乃贺家后人,一别 数十年,如今故地重游,旧迹难辨,唯有当年祠堂,托您照料,仿如昨日。本官不胜感激,刚才 失礼,颇有得罪。说着,官人要弯腰

12、拜谢,被海爷一把托住。海爷气定神闲地微微一笑,道,举 手之劳,荣幸之至。随后,两人有说有笑,一同走进了昔日的贺府。 当日,老街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谈论着这件事,大伙都觉得,多亏海爷当初的仁义。倘若当 初海爷一冲动把祠堂给拆了,保不准今儿个会出什么事情。 一日,外面下着大雨,海爷闲来无事,把几个儿子儿媳妇叫到跟前喝茶,海爷若无其事地 问他们,知道当初为啥我没拆贺家的祠堂吗? 小儿媳鬼精,抢嘴说,是老爷您仁义。 海爷笑笑,抿了一口茶,起身,眼睛望着窗外,好似看到了几十年前的情景。海爷说,贺 家人搬走后的头几年,贺家还有不少后人来祭祖,其他人来的时候,都跟老鼠似的钻进钻出,拜 祭时,有的说说笑笑,有的哭

13、得撕心裂肺,进进出出,都走侧门,怕遇到熟人。 唯有一年轻女人,一手拎着篮子,一手领着一个孩子,清早最先来。娘儿俩大大方方地从 正门进来,进来后,先将祠堂里里外外擦洗一遍,然后从篮子里拿出一个干净的蒲团,让孩子端 端正正地跪拜。拜祭完,整理好衣裳,再昂首阔步地走出去。娘儿俩穿的都是粗布衣服,有的地 方还带着点补丁,却十分干净。这样的穿着,从富丽堂皇的大门进出,难免会被众人指点议论, 但那娘儿俩,始终抬头挺胸,遇到认识的街坊,还让孩子有礼有节地问好。 海爷说,贺家有这样的娘儿俩,谁还敢拆他家的祠堂?这么些年了,也不知道那天那个官 人,是不是当年那个孩子? 小儿媳没弄懂,嘀咕道,不就是没走侧门走正门

14、吗?这有啥啊? 海爷听罢,长叹一声,背着手,回屋去了。 4.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以老街上的“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这一俗语开篇,为下文写贺、 海两府的遭际埋下伏笔。 B. 起初,每至清明,贺家的子孙三三两两前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这说明贺家人的祭祖 观念随着家境的变化而变淡。 C. 做了京官的贺家后人返乡时,海爷的家人“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 , 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 D. 海爷的小儿媳是个鬼精且有城府的人,她先是抢先回答海爷的话,称赞海爷,后来又嘀咕,都 是为了讨好海爷。 5. 小说

15、第段写贺府后院的环境有何作用? 6. 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照应小说第段中对贺家“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 ”的概括 描写;为下文写贺家后人衣锦还乡做铺垫;后院中的贺家祠堂对整个故事的展开起到线索的作用。 6. 有经济头脑,善于经营。海爷最初只是一个小油贩子,最后拥有“银子用斗量”的家产,并买 下贺府的豪宅。有长远打算,居安思危。看到贺家不肖子孙卖狗而不禁发出“花无百日红,人无 千日好”的感叹;听到小儿媳的嘀咕,长叹一声回到屋里。富有心计,做事果断。由贺家的一对 母子来祠堂祭祖的情景,察觉这对母子不同于贺家寻常子孙,于是没有听从别人的建议

16、拆除贺家 祠堂,还吩咐下人时常打扫贺家祠堂,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 【解析】 【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 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 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A 项, “为下 文写贺、海两府的遭际埋下伏笔”分析不准确。小说开头写老街上的俗语主要是为了引出之后对 贺家的介绍;C 项, “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无中生有,主要反映出了爷的家人见 识少,怕见京官;D 项,海爷小儿媳的“嘀咕”说明她没见过世面,不懂得人情世故,并不是为 了“讨好海爷” 。故选 B。 【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景物(环境)描写的作用:对 主题思想的暗示和深化;对人物形象的衬托;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季节,背景或对主人公 活动场所的创造、对时代背景的暗示;推动小说的故事情节,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渲 染营造某种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