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浏阳二中、长沙怡雅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89533289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319.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浏阳二中、长沙怡雅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湖南省浏阳二中、长沙怡雅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湖南省浏阳二中、长沙怡雅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湖南省浏阳二中、长沙怡雅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湖南省浏阳二中、长沙怡雅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浏阳二中、长沙怡雅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浏阳二中、长沙怡雅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 级高一第一次月考级高一第一次月考 语文语文 卷卷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一、语言知识及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村庄背靠白鹿原北坡,遍布原坡的大大小小的沟梁奇形怪状。在一条阴沟里该是最后一 坨尚未融化的残雪下,有三株露头的绿色,淡淡的绿,嫩嫩的黄,那是茵陈,长高了就是蒿 (o)草,或卑称臭蒿子。嫩黄淡绿的茵陈,不在乎那一坨既残又脏经年未化的雪,宣传了春 天的气象。 桃花开了,原坡上和河川里,这儿那儿浮起一片一片粉红的似乎流动的云。泡桐花开了, 无论大村小庄都被骤(zhu)然冒出的紫红色的花帐笼罩起来了。 小麦扬花时节,原 坡和河川铺天盖地的青葱葱的麦子,把来自土地最诱人的香味

2、,释放到整个乡村的田野和村庄, 灌进庄稼院的围墙和窗户。椿树的花儿在庞大的树冠和浓密的枝叶里,只能看到绣成一团一串 的粉黄,毫不起眼,几乎没有什么观赏价值,然而香味却令人久久难以忘怀。中国槐大约是乡 村树族中最晚开花的一家,时令已进入伏天,躁热难耐的热浪里,闻一缕中国槐花的香气,顿时 会使急燥的心绪(x)沉静下来。从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迎春花开伊始,直到大雪漫地,村庄、 原坡、河川里的花儿和各种奇异的香味便一波迭过一波接连开放。且不说那些红的黄的白的紫 的各色野草和野花,以及秋天整个原坡都覆(f)盖着的金黄灿亮的野菊。 (节选自陈忠实原下的乡村 ,有改动) 1. 文中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

3、读音正确的一句是( ) A. B. C. D. 2. 文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当的是( ) A. 宣传 B. 笼罩 C. 铺天盖地 D. 几乎 3. 文中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B. C. D. 4. 填入文中空缺处最恰当的一句是( ) A. 首先闻到的是一种令人总也忍不住深呼吸的香味,然后惊异庄前屋后和坡坎上已经敷了一层白 雪似的脂粉,洋槐花开了。 B. 洋槐花开了,首先闻到的是一种香味,令人总也忍不住深呼吸,然后惊异庄前屋后和坡坎上已 经敷了一层脂粉似的白雪。 C. 洋槐花开的时候,首先闻到的是一种令人总也忍不住深呼吸的香味,然后惊异庄前屋后和坡坎 上已经敷了一层白雪似的脂粉。

4、D. 首先惊异庄前屋后和坡坎上已经敷了一层脂粉似的白雪,然后闻到的是一种香味,令人总也忍 不住深呼吸,这是洋槐花开的时候。 【答案】1. B 2. A 3. D 4. C 【解析】 【1 题详解】 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字形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 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 ,形似字注意字 形的细微差别。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 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 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A 项, “蒿”应

5、读“ho” ;C 项, “躁热难耐”应为“燥热 难耐” “急燥”应为“急躁” ;D 项, “覆”应读 f。故选 B。 【2 题详解】 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 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A 项, “宣传”意为“向人讲解说明,进行教育” ;此处有“显示,展示” 的意思,可用“宣示” 。故选 A。 【3 题详解】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 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D 项,照应不周,搭配不当。 “香味”不能与“开放”搭 配;应该把“便接连开放”移到“村庄、原坡和河川里的花儿

6、”后,再去掉“和” 。故选 D。 【4 题详解】 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 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文段中从前后文表 达一致的角度来看,句子应把“洋槐花开”放在前面;“白雪似的脂粉”突出的是花的颜色, “脂 粉似的白雪”突出的是花的质地,从文意看这里是表现洋槐花的白;从逻辑的角度考虑,应该是 先闻到花香,然后再看到落花。 “令人总也忍不住深呼吸”作“香味”定语,使整个句子分句间的 结构更接近。故选 C。 【点睛】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 要

7、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 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 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二、社科类文章阅读:二、社科类文章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 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 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 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

8、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 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 把 5 天叫一候,3 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 72 候 24 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公元前 104 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 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 15 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 360 度, 共经历 24 个节气,每月 2 个。其

9、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 ,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 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 12 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 气” ,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 15 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 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 折点。

10、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 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 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 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 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 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 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

11、气和 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 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致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 伏烙饼摊鸡蛋”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大家耳熟能 详的谚语。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 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 风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

12、值,因而 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5. 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能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确 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B. 我国古代把 5 天叫一候,3 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 72 候 24 节气,这种用农历划分的二十 四节气,早在淮南子中就有完整记载。 C. 二十四节气由我国劳动人民独创,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还具有指导农事活动的功能,对人 民生活有广泛的影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D.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知,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如立 春、立夏

13、、立秋、立冬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6.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阳沿黄经每运行 15 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一年共经历 24 个节气, “节气” “中 气”交替出现,现在人们把它们统称为“节气” 。 B. 二十四节气的制订经历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公元前 104 年,邓平等人在太初历中正 式将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并明确了其天文位置。 C.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小暑、大暑、处暑、小寒、 大寒、小雪、大雪等节气反映气温在一年中的升降变化。 D.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谚语讲

14、述的是一 年的二十四个节气的顺序,民众对此耳熟能详。 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的影响,这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结合 紧密,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B. 民间“冬至饺子夏至面”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说法 说明夏至、暑伏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C. “惊蛰”用天上初现惊雷和地下蛰伏的虫子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而在我国南方虫子根本 不蛰伏,所以无法有“惊蛰”一说。 D.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内涵丰 富,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

15、化的研究价值。 【答案】5. B 6. C 7. B 【解析】 【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 和文中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阐释的细微差别,题中 B 项,张冠李戴, “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 错,应是用阳历划分。 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 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 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 【6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

16、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 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 C 项,无中生有,小雪、大雪反映的是降水现象,不是气 温的变化。 【7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 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 A 项,绝对化,原文为“一些节气和民间 文化相结合紧密”而不是全部; C 项,主观臆断,虽然节气反映的是典型北方气候特点,但说南 方没有“惊蛰”是错误的(原文无据) ;D 项,因果倒置,因为二十四节气内涵丰富,是中国古代 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所以才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 三、古诗文阅读三、古诗文阅读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 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