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青冈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89533108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青冈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黑龙江省青冈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黑龙江省青冈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黑龙江省青冈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黑龙江省青冈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青冈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青冈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期中语文试题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明代花鸟画明代初期,因太祖朱元璋对南宋院体画风青睐有加,花鸟画大致延续宋代院体工笔画风格,没有新的突破。明宣宗朱瞻基同宋徽宗一样,雅好诗文书画,尤好花鸟画。他在位期间,宫廷画院的花鸟画风格面貌多样,有延续南宋院体花鸟画艳丽典雅的工笔重彩画家边文进,有出自北宋徐熙野逸风格的没骨画家孙隆,有笔墨洗练奔放、造型生动的水墨写意画家林良,还有精丽粗健并存、工兼写意兼具的画家吕纪。不过,这些风格面貌大多沿袭自宋代花鸟画,并无根本突破。从意境与格调方面看,这时期的花鸟画比宋代院体花鸟画略逊一筹。事实上,明代花鸟画的大

2、突破直到中期以后才出现。明代中期,文人越来越多地参与花鸟画创作,他们的创作风格一开始就与院体画大相径庭,其中最有代表的是吴门画派。吴门画派的成就主要在山水画方面,代表人物有兼擅人物、山水、花鸟的“吴门四家”,即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沈周与文征明主要延续宋、元文人画传统,疏简而不放逸;唐寅与仇英主要吸收南宋院体画风,并融入了时代的精神特质,体现了当时的市民趣味。他们的花鸟画在吸收前代大师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在美术史上颇有影响。严格地说,吴门画派的花鸟画是对前代的延续,并没有开宗立派的意义。然而,到吴门画派的弟子一代,花鸟画在陈淳、陆治、周之冕那里结出了硕果。陈淳早年习元代绘画,

3、后学于文徵明,花鸟、山水兼擅。他将书法和山水画笔法融入花鸟画,运用水墨的干湿浓淡和渗透,巧妙地表现花叶的形态与阴阳向背,简练放逸又不失法度,开写意花鸟一代新风。如果说陈淳的大写意花鸟充分表达了笔墨的特性与画面的形式感,那么徐渭的作品则充分发挥了大写意花鸟托物言志的功能,浇胸中块垒,抒澎湃激情。在绘画语言风格方面,他吸收宋、元文人画及林良、沈周、陈淳的长处,兼融民间画师的优点,同时将自己擅长的狂草笔法融入绘画。在其笔下,梅兰竹石被赋予了他强烈的个性,以狂怪奇崛的姿态傲视万物。他是第一个使用生宣作画的花鸟画家,利用生宣良好的吸水性控制画面水墨渗化效果,表达特殊韵味。他还以泼墨法作花鸟,用笔墨的纵横

4、捭阖表达自身的愤懑情绪。徐渭开创了大写意花鸟的新体派,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海派乃至齐白石都曾受其影响。他的成就超越了早于他的陈淳,后世将二人并称为“青藤白阳”。1. 下面关于明代花鸟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明宣宗时,宫廷画院花鸟画风格面貌多样,但意境与格调比宋代院体花鸟画略逊一筹。B. “吴门四家”花鸟画在吸收前代大师成果基础上发展出鲜明个性特征,取得重大突破。C. 陈淳的大写意花鸟画充分表达了笔墨的特性与画面的形式感,开写意花鸟一代新风。D. 徐渭开创了大写意花鸟画的新体派,其成就超越了早于他的陈淳,对后世影响深远。2. 下列对明代花鸟画取得丰硕成果的原因分析,不恰

5、当的一项是( )A. 画家们广泛地学习和借鉴院体画家、文人画家及民间画师的优良画风。B. 文人参与花鸟画创作以后,绘画作品更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特质。C. 画家们具有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激情和狂怪奇崛、傲视万物的强烈个性。D. 画家们大胆尝试,或借鉴山水画笔法,或引书法笔法入画,或使用新材料。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明宣宗在位期间,宫廷画院的花鸟画只是沿袭了宋代花鸟画的风格面貌,没有取得突破。B. 明代中期,吴门画派的花鸟画由于创作风格一开始就标新立异,所以取得了最高成就。C. 陈淳学习文徵明用水墨的干湿浓淡和渗透表现花叶的技法,画风简练放逸而不失法度。D.

6、徐渭将狂草笔法、泼墨法融入大写意花鸟画,很好地表达了他的澎湃激情和愤懑情绪。【答案】1. B 2. C 3. D【解析】试题分析:视频【1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B项有效信息在原文第3段开头一句“吴门画派的花鸟画是对前代的延续,并没有开宗立派的意义”,“取得重大突破”不正确。故选B。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题详解】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

7、进行比较分析,答题区间在第三段,C项中说画家们“具有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激情”,原文并没有提及;具有“狂怪奇崛、傲视万物的强烈个性”是徐渭,其它画家则未提及。故选C。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题详解】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A项,“只是没有”说法绝对化,原文第1段说的是“大多沿袭宋代花鸟画,并没有根本突破”。B项目根据原文第2段第3段内容,“吴门四家”主要是“延续宋元文人画传统,并无根本突破”,直到他们的弟子才有了根本性突破。C项,“用水墨的干湿浓淡

8、和渗透表现花叶的技法”是陈淳自己的创新。故选D。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名医袁炳发梅子涵是苇子沟的名医,这是苇子沟的人公认的。梅家是鼎鼎有名的中医世家。关于梅家的来历有很多版本,最普遍的一种说法是,梅子涵的祖父梅春鹤早年是宫里医术高深的御医,后来因为无意被牵扯进宫里的一个事件,不仅丢了差使,还险些丢了性命,就一狠心跑到了东北的苇子沟。许多年下来,梅家在当地已是屈指可属的殷实人家了。梅子涵自幼聪颖,勤奋好学,白天从塾师攻读经书,晚上随祖父、父亲学医。他对医学有着特 殊的爱好,在弱冠时就已通读了本草纲目千金方内经难

9、经等医学经典,这便为日后行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祖父的教导下,梅子涵的医术日臻成熟,各科兼能,得到远近推重。祖父过世后,梅子涵独挑大旗,继续光大着梅家祖传的医德医道。凡是来他医室治病者,不待启口言明病情,他已在视行、听声、切脉、望色中,即能揭示是何病症,言之确凿,就似见到病人体内的五脏六腑一般。对于疑难杂症,有的就在患者平日不良嗜好中找到得救之法;有的并不示方,只告患者谨慎起居饮食,化病于不药之中。大凡别人医不好的病,到最后就只能求到梅子涵的门下。如果梅子涵再治不好,这个人恐怕就时日不多了。今天来的病人是这样的,家里已经为他备好了入殓的棺木和寿衣,来这里是因为仰慕梅子涵的大名,抱着“死马当活马

10、医”的心情来此一试。梅子涵一边细听家人讲述病人的病史,一边走上前为病人细细切脉,回头开出一个方子,而这方子外人是难得一见的,只留作自家的医案。随后,梅子涵又亲自到后院自家药房配药,梅家的这一规矩始自于梅春鹤。待药配好后,梅子涵又亲自将药煎好,要病人立时服下。他嘱咐病人的家人:“如果此人能在子夜时分醒来,说明还有存活希望,不然就真的无药可救啦! ”说来也奇,这位病人在服下药不多时,便有了动静,不到子夜时分,只见他已能微张双眼。此后数日,几副药服毕,病人的状况竟一天好似一天,最后竟能自己起身了。病人的家人为此感激不尽,特地将一面写有:“妙手神医起死回生”八个烫金大字的匾额送到了梅子涵的府上。梅子涵

11、治病救人的奇事轶闻,在苇子沟几乎是妇孺皆知,人们都尊称他为神医,称他的医术为仙术。经他手医好的病人到底有多少,就连梅子涵自己也记不清了。多年行医下来,有一件事一直深深困扰着梅子涵。这就是他始终没有找到可以传承他医术的合适人选,梅子涵膝下有一儿一女,但这一儿一女对祖传的医术竟都毫无兴趣,谁也不肯去接续梅子涵的衣钵。 岁月如驷之过隙,转眼梅子涵已年届花甲,眼看着祖传的医术就要在他这一代失传,梅子涵心急如焚。无奈之下,他只好登出启示,招徒传艺。最终从应招者中挑选了两个人跟自己学医。这时的梅子涵恨不能在一日里,就把自己的所知所学都毫无保留地教授给徒弟,但他又深知欲速则不达这个理,这最是急不得的事,只能

12、慢慢来。不料,天有不测,三年之后,梅子涵突然患病,他自己给自己配了一副药,服下却未见好转。不久,病情竟日益加重。两徒弟见状痛心不已,于是各自小心翼翼为师父切脉、诊病,并各自开出了一个方子,可踌躇半晌,竟都不敢轻易给师父下药,都怕自己药方不当,而延误了师父的病。几日后,梅子涵病势加重,两徒弟只得跟梅子涵的家人商量,把师父送进省城的一家中医院。一名年轻的中医在诊过梅子涵的病后,马上开出了方子,谁料,不等药煎好,梅子涵就断气了。师父突然撒手人寰,两徒弟心存疑惑,便追问那位年轻的医生,问自己的师父究竟患的是什么病,竟会这么快就走了!那位医生告诉他们,其实也不是什么大病难病,只是一般普通的肺热,但因医治

13、不及时,虚火上升转而成了急症,如果当初医治及时是不致搭上性命的。两徒弟听后立时都红了脸,愧疚地低下头。后来,当省城的那位年轻的医生得知被自己诊治的人,就是苇子沟大名鼎鼎的梅子涵时,禁不住大惊,继而摇头叹息:“想不到救人于起死回生的一代名医,自己竟然死于轻如鸿毛的小病之上,可悲呀!”(选自小说月刊2008年 12期)4. 下列对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交待“梅子涵是苇子沟的名医”,开门见山,既点明标题,也引出下文,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B. 小说介绍梅子涵的家世,意在说明梅子涵的艺术来自家传,没有祖父的悉心教导,他就不会成为一代名医。C. 小说的语言平实朴素,在疾徐有度的叙

14、述中向读者讲述了一个具有讽刺意味,同时也令人唏嘘的故事。D. 在梅子涵救活垂危病人的情节中,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梅子涵的艺术高超,不负“名医”盛名。5. 请结合小说分析作者创设“省城年轻医生”这一人物有何作用。6. 小说以“想不到救人于起死回生的一代名医,自己竟然死于轻如鸿毛的小病之上,可悲呀!”一句结尾,请结合文本说明造成这可悲结局的原因。【答案】4. B 5. 情节上: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部分,省城的年轻医生诊治,并告知没有大病,使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人物上:用省城的年轻医生与两个徒弟构成对比。两个徒弟慑于师傅的名气,不自信,不敢给师傅用药,以致延误了病情,导致了

15、悲剧。主题上:最后由年轻医生点明故事的主旨,一代名医死于小病上,道出故事的可悲性。有讽刺意味。 6. (1)医术传承断档:梅子涵药方不外传,亲自配药,没有及时找到医术传承人。(2)收徒晚,又不能速成:无奈之中招收两个学生,教授医术只能慢慢来,不能急于求成。(3)学生不自信,不敢轻易医治:学生小心翼翼地为师父切脉、诊病,都怕自己的药方不当,延误了师父的病。(4)名医在盛名之下,给别人造成了威慑,也造成了自己的悲剧。【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结构,B项考核情节,C项考核语

16、言,D项考核手法,其中B项,“没有祖父的悉心教导,他就不会成为一代名医”不当,祖父只是成为名医的一个因素。【5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文中的次要人物的作用的题目,要求回答作者创设“省城年轻医生”这一人物有何作用,注意从小说的结构、和主要人物的关系以及文章的主旨的角度分析,此题从情节上看,省城的年轻医生诊治,并告知没有大病,使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从人物上看,用省城的年轻医生与两个徒弟构成对比,两个徒弟優于师傅的名气,不自信,不敢给师傅用药,以致延误了病情,导致了悲剧;从主题上看,一代名医死于小病上,道出故事的可悲性。有讽刺意味。点睛:此题考核欣赏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的能力,主要考核次要人物形象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