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导学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525738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导学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设计设计者:余艳设计时间执教时间教学内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想:杜甫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贯穿了学生们整个中学时代。希望学生在七年级学习春望的基础上,能对他有更深入的理解,尤其是他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以及“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希望在不断的品读中感染学生,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新词:诵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味。2. 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人“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3. 深入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树立

2、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想象意境。学习难点: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主问题导学设计:你从这首诗歌中感受到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课时安排:1课时课时安排:1课时课时第1课时教师导学预设学生主体活动个性修改一、创景导入: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幅对联(PPT一“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这幅对联是为历史上一位伟大诗人所题写的,大家读一读,看对联中所写的诗人是谁呢?(生答)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杜甫,学习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板书)2.解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说说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1

3、.学生结合“野老”“诗史”“草堂”等词语来理解杜甫。2. 说说自己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二、小组互学同学们,通过预学,你们对课文一定有了很多的了解,现在请大家在组内交流交流,对不懂的地方相互相帮一帮。开始吧1.小组交流互学。2.对组内汇报展示的内容重点讨论、演练。三、交流探究(一)初读感知1. 看来同学们预学还是比较扎实。这首诗怎样读出它的韵味和情感呢?哪一组的代表先来读一读?(朗读指导:第一步: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第二步:指导读出诗句的节奏;第三步:读出自己对诗歌体会到的情感。)2. 大家把诗歌读得这样流畅,并读出了作者的情感。那么请大家说一说:在这首诗中,诗人主要写了什么,他想表达的是什么

4、?3. 诗歌可以分为几个小节?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 并试着提炼成四字小标题。(怒风洒茅 群童盗茅 漏雨难眠 渴望广厦 )(二)诗歌赏析1.同学们,通过大家刚才的交流,我们初步了解了诗人的生活,(课件出示:在那个秋风怒号的夜晚,诗人经历了“怒风洒茅”“ 群童盗茅”“ 漏雨难眠”这一个个不幸遭遇,你从诗人描写的这些情形中体会到了他怎样的心情?他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呢?)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选择其中的一个情景,用自己的话描述你的理解。点拨预设:预设一:品味“怒风洒茅”急 1.你从诗人经历的“怒风洒茅”的遭遇中,你感受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哪个组来说说你们的理解? 2.你们能用一

5、个字概括一下作者当时的心境吗?(急) 3.你们从诗歌的哪些描写中感受诗人的“急”。提示:联系已学过的春望理解。4.是啊,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么不让诗人焦急万分呢?你们能把作者的这种焦灼万分心情读出来吗?过渡:诗人除了秋夜遭受暴风的袭击,还遭遇了“群童盗茅”, 你们从中又感受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我们来听听 组理解。预设二:品味“群童盗茅”叹1.请用一个字对这幅画面中作者的心情进行概括。2.作者在“叹”什么?(自叹的内容:一是自己的苦;二是周围人的苦;三是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3.链接材料二:安史之乱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其中,安指安禄

6、山.史指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安史之乱起于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结束于763年(唐代宗宝应元年)前后近八年之久.当时整个中原血流成河,民不聊生。师过渡:所以,杜甫不仅为自己叹息,更为和他一样流离失所、受苦受难的天下百姓叹息,那么,当时的杜甫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我们一起来看看:预设三:品味“漏雨难眠”悲(1)结合具体的诗句说说诗人当时的处境。(2)对于这样的处境,你们能用一个字对当时诗人的生活进行概括吗?(悲)预设四:品味“渴望广厦”忧(1)同学们,我们刚刚通过几个小组的展示,从这三幅画面中看到了杜甫生活的悲苦,但是,在这种情境下,他是不是只想着自己摆脱困苦的日子呢?我们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7、?(2)同学们读得很仔细,找出了诗人对自我与对他人的差异。那些天下寒士,也都是与他同病相怜的受苦受难的人。诗人不只是写自我的苦难,而是如别林斯基所言链接材料三师小结:这五句诗中,诗人已不再单纯的描写“吾庐独破”的痛苦,而是在借自身痛苦折射“天下寒士”的痛苦,以此呈现社会、时代的苦难;此外,诗人还于大声疾呼中,投射了他自己满腔的忧国忧民之情。(板书“忧”)这就叫“推己及人”由自己的苦况推及“天下寒士”,突显悲悯情怀、理想胸襟,以及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这就是“诗圣”的情怀,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这五句诗。交流活动一:展示朗读。(朗读要求:1、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2、尽量读出自己所体会到

8、的情感,读出语气的起伏变化。)2.其他小组评价。3.全班齐读。交流活动二:交流诗歌大意。说说诗歌的主要内容,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作者在一个秋夜茅屋被秋风吹破后想到了和他一样的人,抒发了他忧国忧民的感情。)交流活动三:梳理诗歌的内容。1. 说说诗歌可分几个小节?谈自己对每一节的初步印象,整体画面。2.根据诗句试着提炼成四字短。学生自学后,小组长组织交流,根据交流,选择一个情景重点讨论,再派代表展示。交流活动四:倾听八月风声感诗人心中之 。1.学生抓住“号”“卷”“洒”等字体会秋风之声,秋风之力,秋风之猛。2.想象当时的画面。3.尽量读出所理解的诗人心中的那份“急”。交流活动五:聆听诗人心声品味诗

9、人之 。1.说说概括为“叹”这个字的原因。2.交流作者“叹”的内容。3.结合春望及背景知识理解杜甫博大的胸怀。品读诗人生活感受诗人生活之 。1. 用一个字概括。2. 结合具体的诗句来想象当时的画面。品读诗人情怀品味诗人情怀之 。 1. 学生齐读最后五句。2. 结合具体句子品析。3.指名读链接材料三:任何一个诗人都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的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俄 别林斯基四、总结拓展。1.总结梳理:同学们,诗人在这首诗中生动形象的描写

10、了在一个秋风怒号的夜晚所遇不幸时的所见所感,让我们认识了生逢乱世、困顿落魄却依然忧国忧民的杜甫。全诗采用先叙事,后抒情的手法,由上到下,由己及人,层次多么清晰。2.对话拓展:啊!往事越千年,古圣先贤们一直没有停止赞颂杜甫、学习杜甫,甚至追随杜甫。(1)现在,请大家听听历代先贤们对他的赞颂链接材料四:(2)同学们,假如你能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唐朝,你最想对杜甫说一句什么呢?3、练笔升华提示:请自选诗歌中一个情节(或一个画面),进行合理的想象,再把有这个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1.指名读链接材料四。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生命在于付出,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张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 巴金2.学生自由说。3. 奇思妙想,拓展练笔(出示)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或导演),打算编(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请你先自选一个情节(或画面),进行合理的想象,然后把这个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板书设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 杜甫)(现实) 怒风洒茅 急 拟人 群童盗茅 叹 比喻(理想) 漏雨难眠 悲 夸张 渴望广厦 忧 教学反思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