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第五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865140

上传人:ha****o 文档编号:89522687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武威第五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865140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甘肃省武威第五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865140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甘肃省武威第五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865140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甘肃省武威第五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865140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甘肃省武威第五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865140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武威第五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86514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武威第五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865140(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武威五中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年级语文试卷注: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卷 阅读题 第一卷 阅读题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 - 3题。为何“乌纱帽”是当官的代称我们有时会看到反映官场百态的古装电视剧,戏剧中常有当了官叫作“戴了乌纱帽”、被革职的称作“摘去乌纱帽”的剧情。可是,为什么乌纱帽被用来作为当官的代称呢?在早期的中国,并没有“帽”这种称呼,仪礼中称帽为“头衣”或“元服”(元,首也)。到了东晋成帝时,皇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叫做“乌纱帽”。后来,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的半透明

2、帽子,也叫乌纱帽。当时,这种帽子很快就在民间流行了,也成了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而且无论官民贫富都可以戴,但这种帽子还未成为官职的象征。在通典礼十二上记载:“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所以隋朝天子百官都戴乌纱帽,并且成了官职高低的分别。根据文献上的记载,隋朝文武官员的服饰有四种,而乌纱帽上的玉饰则显示官职的大小。一品官是最高级官员,玉饰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佩带玉饰了。不过,到了宋朝时乌纱帽的形状有了改变。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大臣们在朝廷上交头接耳,就下诏书修改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有

3、一尺多长,并在翅上装饰不同的花纹用以区别官阶高低。如此一来,朝臣们只要脑袋一动,软翅便会随之摆动,皇上居高临下,就看得清清楚楚了。明朝时乌纱帽则成为官员的象征。在明史舆服志上载:“洪武三年定,凡上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便正式成了当官的代称。而自明世宗开始,乌纱帽的双翅也做了一些变动,翅的长度缩短,其宽窄也改变了,官阶越高,双翅就越窄,官阶越低,双翅则越宽。到了清初顺治皇帝入关后,由于收留了众多明朝的降臣,为笼络人心,就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着明朝朝服,并戴明朝乌纱帽。但等到清皇室统治权巩固后,就下令将官员戴的乌纱帽全改为红缨帽。可是,至今人们仍然习惯将“乌纱帽”作为

4、官员的标志。1、下列关于“乌纱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3分)A东晋成帝让在宫中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这就是“乌纱帽”名称的最初由来。B宋太祖为防止朝臣们交头接耳,给乌纱帽加了双翅,这种帽子成为后代的标准官帽。C隋朝从文帝到小吏,入朝都戴乌纱帽,一至五品官在帽上佩不同的玉饰显示官阶。D到了明朝,“乌纱帽”作为官服装束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式成为了官员的代名词。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后世这种帽子在民间和宫中都很快流行起来。B明朝,官员所戴乌纱帽的双翅宽窄和官阶高低有关,这是第一次通过乌纱帽的双翅来区别官阶。C宋太祖时又改进了

5、乌纱帽,给乌纱帽加了一对饰有花纹的长翅,花纹不同则显示官阶有别。 D顺治皇帝入关后,允许地方官员穿明朝朝服并戴乌纱帽,因此收留了众多的降臣,同时也笼络了人心。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3分)A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中,有时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清朝官员身着明代朝服,头戴明朝乌纱帽,这不是导演缺乏历史常识,而是历史上确有其事。B隋朝官员除了服饰有区别外,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也能显示官职的大小,玉饰越少,官职越小,后来因为玉石价格昂贵,就不再使用了。C两晋南北朝时期,原本只有宫中官员可以戴的乌纱帽流传开来,连穷困的老百姓都能戴,就是因为那时社会的等级制度还不森严。D满清入关后,清朝就以“红缨帽”代

6、替“乌纱帽”,虽然它没有成为官员的代名词,但却为巩固清初政权起了作用。二、古诗文阅读(38 分)(一)课外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

7、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房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酷嗜鼓琴,廷兰托琯门下,贫疾昏老,依倚为非,琯爱惜人情,一至玷污。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

8、蒙。”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因客耒阳。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新

9、唐书杜甫传)4、下列对文章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B.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C.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D.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上疏

10、”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B.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的叫及第,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C. “天宝”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共计15年。是用干支纪年法来纪年的。D.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擢”是提升官职。“迁”是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

11、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杜甫少时家贫不能够养活自己,旅居于吴、越、齐、赵之地。李邕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奇,先前去见他。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困居长安。B. 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进献了三篇赋,后又多次献上赋和颂,大力赞扬自己。C. 杜甫和房琯是平民之交,房琯因为受他的门客董延兰牵累,被罢黜了宰相职务。杜甫为他求情惹怒唐肃宗。D. 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12、汉语(10分)。(1)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 (2)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小题。(11分)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小题。始闻秋风 【唐】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注】本诗写于诗人晚年。拳毛:即蜷毛,马毛拳曲貌。眄,斜视。(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A. 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

13、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B. “看黄菊”“听玄蝉”,诗人用秋日特有的风物点出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也借助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C. 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D. 颈联中,“雕”感受到秋风,睁开睡眼“眄青云”,诗人通过写“雕”畏惧秋风,侧面表现了秋风的神奇力量。E. 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2) 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古诗文默写10、把下面的空缺补充完整。(共10分)(1)杜甫在秋兴八首(其一)用双关的手法,情

14、景交融抒发了故园之思的句子是: , 。(2)苏轼在赤壁赋中借客人之口表达江水永流而人生短暂的两句“ , ”。(3)李白蜀道难运用侧面描写,表现蜀道雄奇险峻的句子: , 。 (4)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5)李商隐的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了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的意思。白居易琵琶行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是“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传奇女子林徽因柳已青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