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理趣”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521538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的“理趣”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诗歌的“理趣”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诗歌的“理趣”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诗歌的“理趣”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诗歌的“理趣”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的“理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的“理趣”(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琳琅满目的诗歌画廊里,有一部分是以“理趣”见长而引人入胜的。这些富有“理趣”诗词,不像玄学家和道学家那样板着面孔说理,而是像盐溶于水,在不知不觉中使人领略到其中的哲理。在这些诗词中,情与理达到了完美的统一,理与趣达到了交融的境界。,一般世人推崇唐诗,贬低宋诗,倒是诗论界的共识最为评价公道:唐宋诗在总体上的差别在情理各有侧重上,唐重情,宋重理。 宋代理学兴盛,穷理探幽的思辩风尚盛行。由于“天理”不存在于外物而存于内心,导致宋人不重外物观照而重内心体验,使他们的思维更加精微,反映到诗歌创作中来,就是尚理趣,重知性,内省个体生命,即使是以缘情写景为主的词,也较多渗进了词人的辨识、判断等理性思索,不

2、同程度地表现人生、社会和自然之理趣。,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前两句从庐山移步换形,写出庐山变化多端、令人目迷神夺,种种姿态,不可辨认。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在观望中受到启发,苏轼以身处庐山为喻,说明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一个人如果陷在某个具体的环境或事件之中,不能摆脱出来,那就无法全面、客观地去认识这个环境和事件的真相,往往容易产生片面性和主观性。,“理趣”定义: “理趣”,主要以生动具体的美的形象去表现特定的生活真理,使人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 高考中 ,如何鉴赏评价“理趣”诗呢? 理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3、 趣评价文章的艺术手法。,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古代诗论家说,这首诗很有“理趣”,富有哲理意味。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感受。,解题思路:(1)诗中描绘了什么形象 方塘 (2)这个形象有何特点? 清 为何具有这一特点 源头活水 标题观书有感 感(生活真理) (3)作者通过这个形象表现了什么生活哲理 书本可以为个人的自我完善提供源头活水(理),规范表述: 总:读书本是很理性的事,在这里却形如美景,情趣盎然。 分:(1)诗歌前两句生动描写了“天光云影”的清澈的“方塘”形象。首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本书,把书打开,就好像打开一面镜子,既雅趣

4、又新颖。二句借用“天光”、“云影”这些为人们所喜爱、欣赏的自然美景,喻写书中丰富的内容,雅趣更浓。 (2)三、四句“清如许”“源头活水来”在前两句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上升到理性认识: “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不断输入,所以永远清澈。 (3)作者通过这个形象表现了“书本可以为个人的自我完善提供源头活水”的生活哲理。 总:因此,这是由客观世界提炼出来的富有哲理意味的诗,而不是简单的说理。用古代诗论家说,这首诗很有“理趣”。,鉴赏诗歌中的“理趣”注意点。,(一) 意象入手 理性思维 观书有感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有人说,该诗揭示了一种哲理。读了这

5、首诗,你有何感受,试结合全诗分析。,(1)诗中描绘了什么形象 艨艟巨舰 (2)这个形象有何特点?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为何具有这一特点 春水生 标题观书有感 感(生活真理) (3)作者通过这个形象表现了什么生活哲理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诗人通过蒙冲巨舰在“春水生”前后的对比,告诉我们蒙冲巨舰需要,才能不搁浅,才能轻快地、自在地航行。如果违反了它在水上航行的规律,硬是要用人力去“推移”,即使发挥了人们的冲天干劲,也还是白费气力,从而揭示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这一生活哲理。,规范表述: 总:作者因“观书有感”而联想到一些景象,从而揭示一种哲理。 分:(1)诗歌前

6、两句生动描写了因为“昨夜”下大雨,就像鸿毛那样浮起的“蒙冲巨舰”的形象 (2)三、四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描写了从前推也推不动的“蒙冲巨舰”,“此日”在一江春水中自在航行,多轻快。这样,在前两句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上升到理性认识 (3)作者通过这个形象告诉我们:蒙冲巨舰需要,才能不搁浅,才能轻快地、自在地航行。如果违反了它在水上航行的规律,硬是要用人力去“推移”,即使发挥了人们的冲天干劲,也还是白费气力,从而揭示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这一生活哲理。 总:总之,作者以生动具体形象去表现特定的生活真理,使人从中受到了有益的启示。用古代诗论家说,这首诗很有“理趣”。,(二) 字斟句酌 抓住灵魂

7、,仔细斟酌,抓住诗词的关键字眼,往往就抓住诗词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使诗词的哲理跃然纸上。 雪 梅 卢梅坡(宋)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1)诗人在描写梅雪争春中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3分) (2)诗人通过梅雪争春揭示了怎样的生活哲理?(3分),答:(1) 诗人用对比的方法(1分), “逊”和“输”、“白”和“香”,凝练的语言把雪和梅的各自特点,仅用一个字就简捷明朗地概括了出来。 (2分) (2) 诗人通过雪和梅这两个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的对比揭示了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一生活哲理。(3分),总之,我们在古诗词的鉴赏中,既要欣赏诗词

8、的美妙意境,也要挖掘其“形”外之义,读出诗词的“理趣”,进而启发我们的心智,陶冶我们的情操。,下面欣赏诗句中的哲理:,(1)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人生只要立志高远,何畏阻碍重重? (2)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世间万物,消长变化;人生也是如此,身处困境,不要气馁,再坚持往前走,光明会闪现眼前。 (3)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任何新生事物以及憧憬希望,它们的到来都是势不可挡的。 (4)黄庭坚的“时时岂无千里马,人间难得九方皋”人不必沉沦于怀才不遇,是金子总会发光,应振作起来,主动迎接挑战。 (5)扬万里“一登一堡陟一回顾,我脚高时它更高”学问是永无止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