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生物学及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520166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505.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草生物学及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甘草生物学及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甘草生物学及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甘草生物学及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甘草生物学及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草生物学及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草药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a n dH e r b a lD r u g s 第3 6 卷第1 1 期2 0 0 5 年1 1 月 2 0 0 3 2 3 ( 2 ) :1 3 0 1 3 2 1 6 W a iEH ,R a oMR ,J iND ,e ta 1 I n h i b i t o r ye f f e c t so f g i n k g o l i d e sBo np r o l i f e r a t i o no fb o v i n ea o r t i cs m o o t hm u s c l e c e l l s

2、B 3 A c mP n “ “ S i n ( 药学学报) ,Z 0 0 2 ,3 7 ( 2 ) t9 0 9 3 1 7 L uxQrL lxD ,Z usY ,e la 1 E x p r e s s i o no ft i s s u ef a c t o r g e n ei n d u c e db ym m L D La n di n h i b i t e db yg i n k g o l i d e sBi n E c v 3 0 4E J 3B a s i cM e dS c i “抽,2 0 0 2 ,2 2 ( 3 ) :2 4 1 2 4 3 1 8 Q i x

3、Y ,Z h a n gz X C u i Q Q T h ee f f e c to fg i n k g o l i d eB o n a c t i o np o t e n t i a l 工t y p ec a l c i u mc u r r e n ta n dd e l a y e dr e c t i f i e r p o t a s s i u mc u r r e n ti ni s c h e m i cg u i n e ap i gv e n t r i c u l a rm y o e y t e s J C h i nJA t , t , tP h y s i

4、 o l ,2 0 0 4 t2 0 ( 1 ) ;2 4 2 8 I g C h e u n gF - S l o wYL ,K a r m i nO I n h i b i t i o nb yg i n k g o l i d e s a n db i i n b a l i d eo ft h ep r o d u c t i o no fn i t r i co x i d ei n m a c m p h a g e s ( T H P _ 1 ) b u tn o ti ne n d o t b e l i a lc e l l s ( H U V E C ) J B i o c

5、 h e mP h a 瑚a c o l ,2 0 0 1 ,6 1 ( 4 ) I5 0 3 一s 1 0 2 0 A m r iH ,D r i e uK ,P a p a d o p o l o sV T r a n s c r i p t i o n a ls u p p r e s s l o no ft h ea d r e n a 】c o r t i c a 】p e r l p h e r a l - t y 】eh n , 防d i a z e p i n e r e c e p t o rg e n ea n di n h i b i t i o n o fs t e m

6、 i d s y n t h e s e sb y g i n k g o l i d eB J B i o c h e mP h a r m a c o l ,2 0 0 3 ,6 5 f 7 ) :7 1 7 7 2 9 2 1 C a iWB ,Z a n gY ,Y uMH E f f e c t so fg i n k g o l i d eBo ng i n t a m a t e i n d u c e do x i d a t i o ni nt h eg i n k g o l i d eBo ng l u t a m a t e 。 i n d u c e do x i d

7、 a t i o ni n s u l ti nt h ec u l t u r 卅c o r t i c a ln e u r o n so fr a t J J S u n Y e t 堋U n i v I V i e dS c i (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 版) 2 0 0 3 ,2 4 ( 3 ) :2 5 62 6 0 甘草生物学及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彭励“2 ,胡正海” ( 1 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 1 0 0 6 9 2 宁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宁夏银川7 5 0 0 2 1 ) 药用甘草为豆科甘草属( G l y c y r r h i z aL ) 植物干燥的根

8、和根茎,是我国重要的大宗药材之一。现代科学研究证实:甘 草除具有镇痛、止咳、抗炎、抗溃疡、抗变态反应等作用外,还 有增强机体免疫、抗肿瘤、抗氧化和抗病毒的功能t 尤其对艾 滋病、乙肝、带状疱疹及S A R S 病毒等方面作用更显著。随着 甘草应用范围的扩大,市场需求激增,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人 工种植甘草成为缓解这一矛盾的必然进择。在栽培技术目趋 成熟后,人工种植甘草的质量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如何保证 和提高种植甘草的质量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为了探索甘草质 量形成的内在机制,指导甘草规范化种植技术的研究,本文 对近2 0 年来有关甘草生物学特性及主要活性成分积累规律 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1 甘草生

9、物学研究 1 1 甘草原植物及其资源分布:根据中国药典( I9 7 7 年 至2 0 0 5 年各版) 收载记录,药用甘草为豆科甘草属乌拉尔甘 草G l y c y r r h i z a “m l e n s l sF i s c h 、光果甘草G g l a b r aL 和 胀果甘草G i n f l a t aB a t 干燥的根和根茎,其原植物的形态 特征在现代中药学大辞典等文献中有详细的描述。由于历 史上习惯以产地命名药材,所以在甘草生产和贸易中仍存在 着商品药材与原植物混淆的现象。李学禹曾对甘草商品药材 的原植物进行了调查,明确指出中国东北甘草、西北甘草及 历史上闻名产于内蒙的梁

10、外草、西镇草、河川草和产于宁夏 的铁心甘草的原植物均为乌拉尔甘草,而新疆甘草和原料草 的原植物为胀果甘草。云南甘草G y “n n a r t e n s i sC h e n gf e t LK T a ie xP C L i ,粗毛甘草G ,a s p e r aP a l l 、刺果甘草 G p a l l i d i l l D mM a x i m 等甘草属近缘植物都不被用作甘草 商品药材“J 。 甘草属植物在世界范围内分布有2 9 种6 个变种,我国 分布有1 8 种和3 个变种。药用甘草野生资源主要分布于我 屋西北干旱区域的温带荒漠区和温带草原区北纬3 7 。 5 0 。,东经7

11、 5 。1 2 3 。范围内包括了新疆、内蒙古、宁夏、青 海、甘肃、陕西、山西、河北省的北部,辽宁、吉林、黑龙江的西 部。乌拉尔甘草是我国甘草资源中分布最广的一种,胀果甘 草和光果甘草主要分布于新疆 2 详见表1 所示。 裹13 种苟用甘草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T a b l e1D I s t r i b a t t o o ft h r e eR a d i xG l y c y r r h i z a ei nC h i n a 种名分布 乌拉尔甘草 胀果甘草 光果甘草 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青海、山西、陕西、河 北、辽宁、吉林、黑龙江 甘肃、新疆、山西、陕西 新疆、青海 全国野生甘草蕴

12、藏量约1 5 X 1 0 9k g ,其中胀果甘草的 蕴藏量达9 1 0 8k g ,占全国的6 0 以上新疆的叶尔羌一塔 里木河流域是我国甘草蕴藏,产量最高地区。鄂尔多斯商原 西部为乌拉尔甘草的主产地,蕴藏量在4 5 X 1 0 8k g D 。从2 0 世纪6 0 年代起我国就开始了人工栽培甘草的试验研究,目 前已在内荣古、宁夏、新疆、吉林等地建立了太面积的人工裁 培甘草基地,极大的缓解了甘草资源紧张局势,促进了甘草 资源的保护。 1 2 甘草的形态解剖学特征 1 2 1 根及根状茎的解剖结构:甘草根及根状茎是主要的 药用器官它的形态发育和结构特征对药材鉴别和产量有直 接影响,因此,成为解

13、剖结构研究主要的对象。甘草根的初生 结构主要由袁皮、皮层和中柱构成,内皮层细胞径向壁上具 有明显凯氏点加厚初生木质部为3 原或4 原型。根次生结 构具有双子叶植物根的典型特点。由周皮和维管组织构成, 箨薯品羿:馨0 5 励- 0 6 ( 1 1 9 7 6 2 一) ,女,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结构植物学与植物化学主持省级谋题l 项,参加国家级课题3 项,发表 + 通讯作害。丐墨鑫篇千。l :E ( 0 2 m 9 a ) i 8 l 。8 p 3 e o n 2 9 6 1 8 i 1 4 1 2 4 n x u 卅u 删 中草药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14、 n a la n dH e r b a lD r u g s 第3 6 卷第1 1 期2 0 0 5 年1 1 月 种简差异主要表理在木栓屡的细胞层数、韧皮纤维柬的排剜 和轮数、导管分布额率、射线形态等方面。根状茎具有茎的次 生结构特点,与根相比根状茎具有增厚的术栓层、长而粗的 导管分子和高的导臀分布频率。种问差异主要表现为韧皮射 线形态和裂隙的有无、髓和韧皮部中吉鞣质细胞的数量、导 管内含物等方面。裉和根状茎在结构上都表现出抗早特征。 从生药学角度看,根及根状茎中草酸钙结晶的存在与分布、 根状茎髓部的薄壁细胞中棕色内含物的存在与分布、纤维的 形态特征、导管分子尾突长度及其与管体长的比例、射

15、线的 形态特征、根状茎髓部的细胞形态等在药材甘草的鉴别中具 有意义。 i 2 2 叶的解剖结构;甘草叶的解剖结构表现出旱生植物叶 的共同特点。上下表皮被厚角质层,具气孔器下有气室,下表 皮气孔数多于上表皮,有不等细胞型和不规则四细胞型2 种 气孔类型。叶肉细胞有栅栏组织和毒绵组织的分化,在叶肉组 织中,分布有体积较大的胶囊,内含树胶。主脉中外韧维管束 分布于薄壁细胞组织中。维管束中有纤维分布,在与维管束对 应靠近两表皮处,有黏液细胞分布,内含鞣质类物质。甘草叶 中具有分泌结构即腺毛( g l a n d u l a rt r i c h o m e s ) 和分泌管 ( s e c r e t

16、 i o n c o n t a i n e rt u b e s ) 后者位于栅栏组织内。植钫化学 分析显示。黄酮苷和黄酮苷元可能就存在于这些分秘组织 中【“。水分胁迫对甘草营养器官的发育有一定影响,除了叶片 栅海比值变小外木质部导管管壁增厚,管腔直径变小“ 。 1 2 3 种子的解剖结构:种子质量是G A P 生产中的关键环 节之一,对其形态及解剖结构的研究,有助于鉴定种质的真 实性和有效地提高种子的发芽率。3 种药用甘草种子形状、 大小无明显的变化规律。种子最外层为表皮,内为增厚的栅 栏状细胞,纵向排列成行很紧密,其内侧为一列厚壁的柱状 细胞。海绵细胞排列疏松,吸水力强,海绵薄壁细胞内为胚乳 细胞。种皮颜色为黄色一绿色一褐色表面分布网状花纹。采用 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种皮表面纹饰可分为3 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