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避免两极分化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501612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避免两极分化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一、避免两极分化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一、避免两极分化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避免两极分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避免两极分化(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避免两极分化纵观我们的教育教学,“两极分化”现象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例如课堂提问,有些老师往往对成绩好的学生宠爱有加,公开课提问、探讨课提问、平常提问,几乎节节课提问。在这些老师眼里,似乎只有向这些“尖子生”提问,才能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每当“尖子生”回答问题时,老师就满面春风,大加赞扬。面对差生呢,要么置之不理,要么苛求责备。这种做法势必造成优生差生两极分化,使差生更加恐惧回答问题,生怕再受奚落。一个班级当中,几十个学生,其先天条件、心理素质、文化素养、学习成绩不可能完全一样。总有强弱之分。普遍来看,教师总是喜欢品学兼优的学生,相反,对大部分“平淡无奇”的学生,教师则常常一带而过,任其自

2、然。对少数差生及至“刺头”,更是“心不在焉”,对他们的长处熟视无睹。对其缺点则耿耿于怀。这样他们更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每况愈下,不可救药。全国中小学生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对最喜欢的老师首要的一条标准就是:客观公正、平等待人、不偏袒、爱护关心每一个学生。而最不喜欢的老师则是:偏爱、不公正、带着有色眼睛看人。可见,青少年是多么渴望老师的爱,而对老师的偏爱又是多么的深恶痛绝。所以,我们老师要多用“爱”的甘露去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不但对优生,尤其对差生也送去一片温暖的阳光,使他们同样享受到自尊的满足。二、尊重学生的人格爱学生就首先要尊重学生,教师节,一位低年级的学生手捧亲手制作的贺卡送给任课老师,这位

3、老师拿到贺卡往课本里随手一夹,就若无其事地走开了,学生站在原地愣了愣,沮丧而去。常常还会遇到类似的事情,教师在完成某个教学任务时,需要一个或几个学生来协助,事后一声“你可以走了”就完了。其实协作者换成同事或其他同辈时,也许会道一声谢,但面对自己的学生往往就忽略这最起码的礼节。难道学生就不值得尊重吗?现代教育的民主性原则要求老师要尊重学生,在人格上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用心灵赢得心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密切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试想那位同学课后费了多少的心思,花了多大的功夫才制作出这张贺卡。假如那位教师能回报一声“谢谢”,不仅是对他行为的认可,而且是对他人格的尊重。倘若这位老师再借此

4、机会对该生鼓励一番,他将是多么的欣喜。也许因此更加相信这位老师,从而对其任教的学科更加投入地学习,甚至因此而确立他的人生道路。为了给学生树造一个健全的人格,老师应尊重学生,以礼回报学生对自己的支持和敬意,适时对学生道一声谢。三、欣赏学生的“亮色”学生总是期望被老师欣赏。老师一定要使学生感到每付出一份劳动便会有一份收获的快乐,这快乐是老师应当给的。在教学用语里,经常使用“欣赏”这词或“欣赏”的语气。例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老师以欣赏的语气赞叹:“答得多好啊!多么富有独创性!我真为你感到骄傲!”当学生作业取得某些进步时,老师说:“我很欣赏你这种富有创造性的解法。”或写上批语:“有进步,祝贺你。

5、”这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快乐、巨大的信心、更多的投入。教师的真情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一位优秀的教师要有一颗真诚的心。表扬是一种随时随地可取又永远用不完的“动力资源”,在一定的场合,教师的一句话可以产生巨大的“现场效应”,有时甚至可以改变某个学生的人生。教育教学中,爱就等于成功,付出一点就会得到学生真诚的回报。老师对学生真情笃笃,注重发挥学生的长处,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学生成功了,教师的教育教学也成功了。四、宽容学生的过错理解他人,与人和睦相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重要原则,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这条原则同样适用。宽容的一种积极的有效的高层次的教育态度,它要求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修养,虚怀若谷,淡泊名利,心里要容得下班级中每一位学生。在学生出现过错时,应循循善诱,切记与学生计较。当学生的情绪激动时一定要克制,不要冲动等情绪稳定时再处理,千万不要跟学生“过不去”,因为他们毕竟是学生。宽容不是无能的表现,而是教师人格的体现,宽容有时比声色俱厉的“严格”更有力量。中学生自尊心很强,最怕当众失面子。教师一定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当学生无理同自己顶撞时,尽可能克制住自己,用宽容来对待学生,以保护学生的自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