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沈阳教育网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501579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导入-沈阳教育网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一、导入-沈阳教育网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一、导入-沈阳教育网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一、导入-沈阳教育网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一、导入-沈阳教育网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导入-沈阳教育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导入-沈阳教育网(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太阳系大家庭教学设计杨 帆太阳系大家族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科学教育理论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课程意在培养学生自主与合作相结合的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本着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理念,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在探究的过程中,我利用一些资料来帮助学生们认识太阳系,引导学生根据有关的数据和事实建立太阳系的行星模型,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太阳系的组成,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理解力,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有关宇宙空间的概念。在科学教学中,教师更应关注学生科学概念的建构过程,而科学概念的形成和理解,要以儿童的前概念为基础。在本

2、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对太阳系的认识,挖掘前概念。然后按一定的比例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太阳系的行星模型,从而纠正了学生原有的错误认识。科学课程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核心,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太阳系的概念,还学会了与人合作交流,用文字和图画等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用科学的方法来建立模型,使学生获得了善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本课的学生的记录活动也体现了对标准中“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的科学记录和表达”这一方面的教学建议。二、教学内容分析太阳系大家族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探索宇宙的第二课,属于科学(1-6年)课程标准中“地球科学领

3、域”的范畴。这一单元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太阳和月球的运动变化,探究它们的运动模式,锻炼自己的毅力;让学生通过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认识科学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潜力;引领学生进入天文这座神圣的殿堂,打开宇宙这本书,遨游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解答心中的疑问,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太阳系大家族一课是这个单元的第二课,是在学生认识月球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视角指向茫茫的宇宙,由认识地球公转引向认识、了解太阳系和太阳这颗恒星,并指导学生探究太阳系的一些现象。在这一课中,教材设计了两个部分的内容:介绍地球的公转及其造成四季的变化、太阳系的各大行星及其运动规律,分1课时教学。由于本课的教学内容过多,又是学生

4、难于理解的,因此我对教材内容做了调整,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重点研究地球公转及其造成四季的变化;第二课时,重点研究太阳系的各大行星及其运动规律。我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先让学生交流对太阳系的认识,挖掘前概念,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再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比例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太阳系的行星模型是本课的重点,最后通过分析行星模型和借助文字资料,引导学生发现行星的公转周期与什么因素有关,力求为学生进一步探索宇宙打下基础。三、学情分析对于六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来说,学习太阳系知识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会从各种渠道获得各种各样关于太阳系的信息。他们可能会说出太阳是恒星,能说出太阳系的几大行星,甚

5、至个别学生还能说出更多的知识。但大多数学生对太阳系的认识是模糊的,肤浅的,缺少直观的经验,也甚少观察。尤其对于太阳系其他天体的组成、行星的大小、位置排列等,更是知之甚少。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建立对太阳系的完整认识,并在建模的过程中,认识到太阳系的广阔,宇宙的浩瀚。 另外,虽说是六年级学生,但学生缺乏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处理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虽然给学生提供了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有关数据,但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处理能力显然不够,不能从数据的背后去发现蕴含在数据中的有关太阳系的真实情况。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理解力也是偏弱的。学生往往专注于现实情境的观察,对宇宙空间及天体的运行缺乏在头脑中建立立体的形象,这

6、也是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所决定的。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八大行星、矮行星、行星的卫星和小天体(小行星、彗星、流星体)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2、八大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从近到远排列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3、行星的公转周期和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行星公转的平均速度有关系。科学探究目标:1、交流对太阳系的认识,挖掘前概念。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行星模型。科学态度目标:1、让学生体验到建立模型是重要的科学学习方法。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

7、己的作用。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建立太阳系行星模型。教学难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六、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学生的合作探究、建立模型为主,教师的引导发现为辅的教学方式。引导发现法: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为准确建立模型做准备。建立模型法:建立太阳系的行星模型。具体步骤包括: 收集与建模对象相关的数据; 确定建立实物模型的比例; 选择制作实物模型的材料和呈现方式; 实物模型的具体制作; 借助模型分析和想象认识对象间的实际关系。合作探究法:小组同学根据老师提供的数据建立太阳系的行星模型,交流在建模过程中的发现。七、教学准备学具:直尺、每组八个接近行星大小的球体、记录单。教具:直径10厘米和直径5厘米的

8、球体各一个、直尺、皮尺、简易太阳模型、多媒体课件。八、教学流程(一)课前活动1、观察球体直径。师:上课之前咱们先来玩个小游戏,比比谁的眼力好。老师这里有两个球,教师出示两个球(一个直径10厘米,一个直径5厘米)请大家仔细观察,猜猜它们的直径是多少厘米?2、测量球体直径。怎样知道答案呢?谁能用直尺大致测量球体的直径?请学生测量后,老师讲解方法。3、测量两球之间的距离,进行单位换算。下面我们再来一个难一点的练习。请两名学生到前面来分别举着两个球站在不同的位置上,先让学生们估计两球之间的距离,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演示用皮尺测量两球之间距离的方法,并练习把测量结果单位米换算成厘米。刚才的游戏都和数学上的

9、长度有关。我们今天的科学课就需要大家用数学来解决一个很难的问题,敢不敢挑战一下?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帮助学生建立了球体直径的概念,掌握简单地测量球体直径和两球间距离的方法,复习单位换算。这些活动都为下面的学习做了铺垫,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行星的赤道直径、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这些天文名词;单位的换算,有利于数据的处理。因此,课前活动为学生建立太阳系行星模型做了充足的准备。(二)初步感知太阳系。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日地运动,以及四季形成的原因。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太阳系,来了解一下它的家族成员。板书课题:太阳系大家族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照片,看完后说说你的感受。课件出示:从距离

10、地面一米的高度不断升高到太阳系的图片。最后的一张照片中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太阳系)看了这些照片,你感受到了太阳系的什么呢?正向同学们所说的,太阳系离我们很遥远,它是一个浩瀚的星系。设计意图:通过一组图片的展示,使学生感受和体会到宇宙的浩瀚和神秘,初步建立起太阳系的空间概念,感知太阳系的巨大。从而激起学生探究宇宙天体的兴趣和欲望。(三)交流对太阳系的认识。1、了解太阳系的方法。课件出示太阳系图片,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它离我们很遥远,同学们都通过什么方法来了解太阳系呢?小组讨论一下。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查资料、访谈、观察等。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科学学习方法的认识。2、认识八大行星。看来同

11、学们对太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谁来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太阳系?大家主要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太阳系的?(查资料)太阳系是个大家族,成员众多,其中行星是这个家族的主要成员之一,我们先来认识它们。课件出示:行星名称和图片。3、画出想象中太阳系各星球的大小。(1)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了太阳系的主要成员有八颗行星,他们的大小是否一样?它们在太阳系中的什么位置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来想象,八大行星绕太阳公转的画面。现在睁开眼睛,你们能不能把想象到的画面画下来呢?(2)投影出示记录单:教师说明这张纸上画了一个缩小10亿倍的地球,那么以这个地球为标准,太阳和其他行星该有多大?你能画出来吗?课件出示活

12、动要求:参照纸上的地球大小,根据自己对太阳系的了解或猜想画出其他行星和太阳的大小。小提示:太阳系主要成员名称金星 木星 水星 火星 土星 地球 天王星 海王星 太阳(3)教师巡视学生绘画。(4)请学生展示并说明绘画理由。(5)评价:看了同学们的图画,我觉得大家敢于大胆想象非常好!但这些猜想是否与实际吻合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谁的猜想是正确的呢?实际上我们还需要找到科学的依据,来验证我们的猜想。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挖掘学生的前概念。通过对行星的初步认识来估计行星的大小及其在太阳系的位置。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记录单是画有缩小10亿倍地球的纸,学生以地球为参照物,把自己了解的太阳系画出来,这

13、样更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前概念。(四)根据数据,建立模型。1、初建行星模型。(1)分析数据,验证猜想。课件出示:行星名称赤道直径太阳1400000千米木星143000千米土星120500千米天王星51200千米海王星49500千米地球12756千米金星12104千米火星6792千米水星4800千米这是到目前为止科学家测得的各个星球的赤道直径。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这组数据,我们可以比较出什么呢?(星球的大小。)最大的是谁?(太阳)最小的是谁?(水星)由此看出表格中的数据是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跟同学们刚才画的星球大小是一样的吗?大家可以参照这组数据,来修改你的猜想图吗?学生发现不能,这些数据太大了

14、,没法比较自己画的星球比例是否正确。(2)思考缩小数据的方法。怎样才能画出大小正确的星球图呢?直接按照这些数据画行吗?怎么办呢?教师提示:我们可以仿照记录单上的地球,缩小一定的比例。那么,要缩小多少倍呢?谁有办法?学生汇报计算方法:先量出图中地球的直径,然后把地球的原始直径由千米换算成厘米,再用地球原始直径图中的地球直径?倍,其他星球也要缩小相同的倍数。时间有限,老师已经帮大家计算好了,课件出示缩小后的星球直径数据:行星名称赤道直径缩小10亿倍 太阳140厘米木星14.3厘米土星12.1厘米天王星5.1厘米海王星4.9厘米地球1.28厘米金星1.21厘米火星0.68厘米水星0.49厘米(3)建

15、立行星模型。现在你能根据这组数据准确地画出各个星球的大小吗?所有的星球都能在纸上画出吗?(太阳太大,画不出)(教师出示太阳模型,贴在黑板上)缩小10亿倍后的太阳大小我们看到了,可是其他行星的大小是怎样的呢?想不想观察一下?老师这里有很多大小不一样的球体,你能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找出对应的行星吗?用什么办法?(直尺测量)课件出示活动要求和缩小10亿倍后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1)根据表格中给出的行星缩小后的赤道直径数据,找出对应的行星。(2)找到对应的行星后试着在小组内排列出行星的远近顺序。(3)摆放好后,举手示意老师,老师给每组拍摄一张排列好的行星模型照片。活动汇报:展示其中一组的行星模型照片,其他组汇报不同之处。引导学生比较:每组的行星模型是否对应正确?行星排列的远近顺序是否一样?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表格中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利用大小不一的球体,把太阳系的主要家庭成员呈现出来。这个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将知识综合的运用,还有助于帮助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