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王萍辉 主编 第五章 表面粗糙度与测量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497174 上传时间:2019-05-25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4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王萍辉 主编 第五章 表面粗糙度与测量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王萍辉 主编 第五章 表面粗糙度与测量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王萍辉 主编 第五章 表面粗糙度与测量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王萍辉 主编 第五章 表面粗糙度与测量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王萍辉 主编 第五章 表面粗糙度与测量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王萍辉 主编 第五章 表面粗糙度与测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王萍辉 主编 第五章 表面粗糙度与测量(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五章 表面粗糙度与测量,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 第三节 表面粗糙度的选用与标注 第四节 表面粗糙度的检测 本章小结,2,第一节 概 述,一、表面粗糙度的概念 1. 表面粗糙度 加工表面上具有的较小间距和 峰谷所组成的微观几何形状误 差称为表面粗糙度。 2. 表面粗糙度形成的原因 刀痕、切削过程中切屑分离时 的塑性变形,刀具与已加工 表面间的摩擦以及工艺系统 中的振动等。,加工误差示意图 a)表面实际轮廓 b)表面粗糙度 c)表面波度 d)形状误差,3,二、表面粗糙度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 (1)对零件耐磨性的影响。 (2)对接触刚度的影响。 (3)对配合性质的影响。 (4)

2、对抗疲劳强度的影响。 (5)对抗腐蚀性的影响。 (6)对结合密封性的影响。 (7)对零件强度的影响。 (8)对机器和仪器工作精度的影响。 此外,表面粗糙度还对测量精度、产品外观、美观、散热性、表面光学性能、导电导热性能和胶合强度等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可见,表面粗糙度在零件几何精度设计中是必不可少的,表面粗糙度是衡量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4,第二节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一、基本术语和定义 1. 实际轮廓:指平面与实际表面相交所得的轮廓线。可分为横向实际轮廓和纵向实际轮廓。 2. 取样长度lr:用以判别具有表面粗糙度特征的一段基准线长度。 目的:规定取样长度的目的在于限制和减弱几何形状误差,特

3、别是表面波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实际轮廓 1横向实际轮廓 2实际表面 3加工纹理方向 4平面,5,3. 评定长度ln:评定轮廓表面粗糙度所必须的一段长度,它可包括一个或几个取样长度lr。 一 般ln=5 lr 4. 基准线:用以评定表面粗糙度参数值大小的一条参考线称为基准线。基准线有以下两种: (1)轮廓最小二乘中线 (2)轮廓算术平均中线,取样长度与评定长度,6,二、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 1轮廓的幅度参数 (1)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 在一个取样长度内,纵坐标值z(x)绝对值的算术平均值平均值。用公式表示为,7,特点:Ra值越大,说明表面越粗糙。Ra能客观、全面的反映表面微观几何形状高度方面的

4、特征性,一般用电动轮廓仪进行测量,因此是普遍采用的评定参数。,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8,(2)轮廓的最大高度Rz 在一个取样长度内,最大轮廓峰高Rp和最大轮廓谷深Rv之和的高度。 轮廓峰是指连接(轮廓和x轴)两相邻交点向外(从材料到周围介质)的轮廓部分;轮廓谷是指连接两相邻交点向内(从周围介质到材料)的轮廓部分。用公式表示为,9,特点:Rz值越大,也说明表面越粗糙。但它不如Ra对表面粗糙程度反映得客观、全面。,轮廓最大高度Rz,10,2. 轮廓单元的平均宽度RSm 轮廓单元是相邻轮廓峰与轮廓谷的组合。 轮廓单元的平均宽度是指在一个取样长度内,轮廓单元宽度xs的平均值。用公式表示为,11,轮廓单

5、元的宽度,12,特点:RSm是评定轮廓的间距参数,它的大小反映了轮廓表面峰谷的疏密程度,RSm越大,峰谷越稀,密封性越差。,高度参数相近,疏密程度不同,密封性不同,a),b),13,3. 轮廓支承长度率Rmr(c) 轮廓支承长度率Rmr(c)是在给定水平位置c的轮廓实体材料长度Ml(c)与评定长度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Rmr(c)的值是对应于不同的轮廓水平截距c值而给出的,c值可用微米或与与Rz的百分比表示。,14,轮廓的支承长度率,15,特点:Rmr(c)是评定轮廓的曲线和相关参数,Rmr(c)的大小反映了轮廓表面峰谷的形状。其值愈大,表面实体材料愈长,接触刚度和耐磨性愈好。,高度参数

6、相近,形状不同,接触刚度不同,a),b),16,三、评定参数的允许值 GB/T 1031-1995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数值规定了表面粗糙度评定参数的允许值数系,供设计时选用,评定表面粗糙度的参数值见教材中表5-2至5-5。 第三节 表面粗糙数的选用与标注 一、评定参数的选用 在选择表面粗糙度评定参数时,应能充分合理地反映表面微观几何形状的真实情况。对大多数表面来说,国家标准规定轮廓的幅度参数Ra和Rz是必须标注的参数。而其他评定参数(如RSm及Rmr(c))只有在幅度参数不能满足表面功能要求时,才附加选用。,17,评定参数的选择首先应考虑零件使用功能的要求,同时也应考虑检测的方便性及仪器设备条件

7、等因素。 在常用的参数值范围内(Ra0.0256.3m、Ra0.10025m)内,标准推荐优先选用Ra。 Rz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Ra联用,用以控制微观不平度谷深,从而控制表面微观裂纹。 一般情况下,选用幅度参数Ra(或Rz)控制表面粗糙程度即可满足要求。但对有特殊要求的零件表面,如要使喷涂均匀、涂层有极好的附着性和光泽、或要求良好的密封性,就要控制RSm的值;对于要求有较高支承刚度和耐磨性的表面,应规定Rmr(c)参数。,18,二、评定参数值的选用 表面粗糙度参数值的选用原则是: 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还要考虑经济的合理性,参数的允许值尽量大(除Rmr(c)外)以减小加工困难,降低生产成

8、本。 选择的方法有:计算法、试验法和类比法。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粗糙度和零件的功能关系十分复杂,因此,评定参数值的选用方法目前多采用类比法。 按类比法确定表面粗糙度参数时,可先根据经验统计资料,初步选定表面粗糙度的参数值,然后再对比工作条件作适当修正,同时还需考虑下列几点情况:,19,(1)同一零件上,工作表面比非工作表面粗糙度值小。 (2)摩擦表面比非摩擦表面、滚动摩擦表面比滑动摩擦表面的粗糙度值应小些。 (3)运动速度高、单位面积压力大、受交变载荷的零件表面,以及最易产生应力集中的沟槽、圆角部位,粗糙度值均应小。 (4)要求配合稳定可靠时,粗糙度值也应小些。如小间隙配合表面、受重载作用的过

9、盈配合表面,其粗糙度值要小。 (5)表面粗糙度与尺寸及形状公差应协调。通常,尺寸及形状公差小,表面粗糙度值也要小;同尺寸公差的轴比孔的粗糙度值应小。 (6)密封性、防腐性要求高的表面或外形美观的表面粗糙度值都应小。 (7)凡有关标准已对表面粗糙度作出规定的(如与滚动轴承配合的轴颈和外壳孔的表面粗糙度),应按该标准确定表面粗糙度参数值。,20,三、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及标注 国家标准GB/T 131-1993对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及注法作了规定,现就其基本内容作简要介绍。 1. 表面粗糙度符号 表示表面可用任何方法获得。 表示表面是用去除材料的方法获得的。 表示表面是用不去除材料的方法获得的。,

10、21,2表面粗糙度的代号及其标注 在表面粗糙度符号的基础上,注上其他有关表面特征的符号即组成了表面粗糙度的代号。 图样上标注的表面粗糙度代号,是表示该表面完工后的要求。 表面粗糙度数值及其有关规定在符号中注写的位置如图所示。,22,图中: a1、a 2粗糙度高度参数代号及其数值(m);b 加工方法、镀覆、涂覆、表面处理或其他说明等;c 取样长度(mm)或波纹度(m);d 加工纹理方向符号;e 加工余量(mm);f 粗糙度间距参数值(mm)或轮廓支承长度率()。,表面粗糙度代号注法,23,(1)高度参数的标注 用去除材料的方法获得的表面粗糙度, Ra的上限值为3.2m。 用去除材料的方法获得的表

11、面粗糙度, Rz的上限值为3.2m,下限值为1.6m。 用去除材料的方法获得的表面粗糙度, Ra的最大值为3.2m。 用去除材料的方法获得的表面粗糙度, Rz的最大值为3.2m,最小值为1.6m。,24,(2)间距、形状特征参数的标注 若需要注出RSm和Rmr(c)值时,应注在符号长边的横线下面,数值写在相应代号的后面,如图所示。图a为RSm上限值的标注示例。图b为Rmr(c)的标注示例,表示水平截距c在Rz的50位置上,Rmr(c)为70,给出的Rmr(c)为下限值。,b),a),25,(3)表面粗糙度其他项目的标注 取样长度和评定长度一般按国家标准推荐值选取,在图样上可省略标注取样长度值。

12、当有特殊要求不能选用标准推荐值时,应在相应位置标出取样长度值。 若某表面粗糙度要求按指定的加工方法获得,可用文字标注,如图所示。,表面粗糙度其他项目的标注,a),b),26,3. 表面粗糙度在图样上的标注方法 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一般标注在可见轮廓线、尺寸界线、引出线或它们的延长线上。符号的尖端必须从材料外指向表面,表面粗糙度的代号中数字及符号的方向必须按图标注。,表面粗糙度代号、符号在图样上的标注,27,第四节 表面粗糙度的检测 一、比较法 二、光切法 三、针触法 四、干涉法 五、印模法,28,本章小结 1. 表面粗糙度的概念 2. 基本术语及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 3. 表面粗糙度的选用 4. 表面粗糙度的标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