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2018年春季高三五月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9495791 上传时间:2019-05-25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370.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黄冈2018年春季高三五月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湖北省黄冈2018年春季高三五月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湖北省黄冈2018年春季高三五月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湖北省黄冈2018年春季高三五月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湖北省黄冈2018年春季高三五月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黄冈2018年春季高三五月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黄冈2018年春季高三五月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湖北省黄冈湖北省黄冈 2018 年春季高三五月第二次模拟考试年春季高三五月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语 文文 试试 题题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的重义轻利,是不言私利,反对见利忘义,不想因利而害义的观点。从孔子“富与贵,是 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中也可以看出,孔子不反对 “求富”、“恶贫”的观点。孟子重“义”轻“利”,提倡“以义为先,不必曰利”的观点, 也阐明了人们在待人接物中,只有先讲求了“义”,才可追求没有副作用的大利的道理。后来 董仲舒讲的“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与朱熹讲的“必以仁义为先”也都是这个道理。因此, 关于人的利

2、欲问题,儒家诸子欲于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那就是重义轻利、以义为先。其 主旨就是主张在合乎“义”的前提下,去取得正当的、更长远、更大的“利”,从而在这个支 点的基础上平衡社会的利益关系,从而发展出一套修身治国之道。由此可见,孟子的义利观着 实开创了义与利理论的新篇章,为后世儒家诸子“义”的学说的生生不息奠定了基础。 中国儒家“义”的思想千年不衰,其中必然有值得我们当世借鉴的理论。虽然有人认为儒学只 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过时的东西,如同“义”这种准则性的学说于当世已经没有价值,但是 这些人忽略了儒学对我们民族性格、生存处世方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没有人文精神的调 治,社会的发展可能是畸形的。

3、孟子大义为先的思想,激励着近代革命人士为民族大义前赴后 继、舍生取义,让民族于危难中重义轻利,不论是在反封建的斗争中还是在反侵略的民族解放 战争中,重“义”的思想已然成为中国人血液中的因子,融入到危难之时的志士心中。这些思 想精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凝结和升华为“见义勇为、大义为先”以及“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浩然正气。 然而,当今社会中一些人在价值观念上产生混乱,这些人金钱至上,弃精神道义于不顾,发不 义之财,得不义之利。此类以利为上的功利主义,是一种缺乏诚信、道义的危险信号。对于生 活在和平时期的我们,我们的“义利观”应该与时俱进,在现实

4、社会中,我们应该欣赏、钦佩 并推崇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行为。退一步讲,我们在生活中面对“义”与“利”的冲突时, 我们应该合理地平衡这两者的关系,把“义”放在首位,以义统利。毕竟“好义”和“欲利” 是两种人性,其中虽有交集但并不是不可共存。于个人而言,正确地看待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 是做人、立身的大事,我们不可陷于个人的利欲之中,为人处事应见利思义,应在道德与利益 的抉择中站到“义”的一方。 正如礼记纂言序讲“其截然而裁制也,谓之义”。对于此处之“义”,我认为,截然者, 乃界限分明之意;裁制者,乃束缚之意。“义”于我们,更多的应是一种道德的准则与精神上 追求的目标,有了“义”的准则约束,我们在“利

5、”的道路上才不会迷失自我。朱子大学章 句序中说“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或许也是在表达后世的人们 对经典的理解越来越浅薄,知者已鲜矣。而大学的结语又重在义利之辨,颇具深意。或许 我们着实需要铭记大学的结语,“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由是则使国人以义为先、 见利思义;由是则得以国泰民安而天下平;由是才可以实现“明明德于天下”。我们当今需要 传承与发展儒家文化“义”中以仁义为先、利益在后的精华思想,让“义”成为我们的行为准 则,用“义”这种价值观来引导社会稳步发展,这无疑对当世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选自杨喆义者,宜也对孟子义利观的思考,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

6、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 A. 在孔子看来,追求富有和高贵的地位,厌恶贫穷和低贱的地位,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合 情合理,不主张“重义轻利”。 B. 孟子重“义”轻“利”,提倡“以义为先,不必曰利”,是否定人求“利”,认为“义” 与“利”发生矛盾时,应该舍“利”。 C. 董仲舒的“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与朱熹的“必以仁义为先”都阐明了只要先讲求了 “义”,就可追求大利的道理。 D. 儒家强调的义利观,可以引导人们在协调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时 找到一个平衡义与利的支点。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提及孔子关于“富贵”与“贫贱”的言

7、论,旨在阐明儒家并不是杜绝求利的欲望, 一味追求义的。 B. 文中先贤们有关“义”“利”的观点,内容不尽相同,但都论证了在利欲问题上,儒家倡 导重义轻利、以义为先。 C. 文章论述近代革命人士舍生取义之举,为阐述儒家义利观对我们的民族思想性格、行为方 式的深远影响提供了例证。 D. 文章运用例证法、引证法,从儒家义利观对各时期人们的不同影响的角度,论述了人们对 经典的理解越来越淡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名句,体现了儒家 的义利观。 B. 现代的人们应该理解、继承和发扬儒家义利观,从而在思想行为中

8、避免唯利是图,践行以 义为先。 C. 儒学对我们民族性格、生存处世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自觉地 遵守它。 D. 当今社会,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儒家的义利观,鄙视那些追求正当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 人们。 【答案】1. D 2. D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 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A 项,“不主张重义轻利”于文无据,文中是说孔子 不反对“求富”“恶贫”的观点,并非“不主张重义轻利”。B 项,孟子的观点并没有否 定“人求利”,而是说要重义轻利,以“义”为先,再去追求正当的、长远的利。C 项,

9、 二者的话阐明了“只有先讲求了义,才可追求没有副作用的大利的道理”。 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 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D 项,意在论述人们需要传承与发展儒家文化 “义”中以仁义为先、利益在后的精华思想。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 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C 项,结合文本第二节内容分析,“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 自觉地遵守它”以偏概全。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10、完成下面小题。 村庄是一蓬草 陈应松 对天发誓,我从来没有见过村庄的春天,就犹如没有见过草们发青和抽芽的时候一样。村庄 里的桃红柳绿,不是村庄这蓬草的春天。这些村庄,一律地老。砖,瓦,池塘,石磙,树,炊 3 烟,河流,鼾声和月光,都苍老,像是存在了一千年。为什么村庄总是一个个老人,难道她没 有过青春?不可以是一个小媳妇,一个小姑娘?或者,哪怕是一个莽里莽撞的二货愣仔。没有, 村庄也许一开始就是老的。因为它叫村庄,所以它才衰老。它的老年斑和凹陷的面颊、青筋暴 露的手就是农谚、习俗和耕种的经验。它必须是一个老人。轻狂无知、豆蔻年华、搔首弄姿不 配成为村庄。 面对一个衰老的长者,不说话,只是拉着它的

11、手,用体温交流。因为它从心底里不再愿意说 话。或者它根本就不会说话。沉默是村庄的品德。村庄没有嘴,它嘴巴漏风,牙齿脱落,喉咙 嘶哑,它喝过传说中的时间的哑水,它是个哑巴。从土里伸出头来,堕入无边无际的沉默。只 有风声模仿着它,穿过无数的小路和巷口、竹篱与窗棂。当雷暴出现的时候,它就趴在泥泞里, 披头散发,簌簌发抖。在冬天,它更是衣衫褴褛,一任世界欺凌,袒露在天空之下,任风雨雷 电疯狂得意地挞笞,一声不吭。它为什么会是这样?就因为苍老,羸弱,傍土而居,不会表达, 沉湎于太久的往事?它的怀里,死去了太多的人,睁开眼睛到处散布着高高矮矮新新旧旧的坟。 它已经麻木了。再说,它经得起它们的抽打与蹂躏。草

12、虽老,却不会死去。 村庄全是些晒太阳的老人,和磨得越来越旧的农具与房屋。一个村庄又一个村庄从我眼前飘 过的时候,我看见它们的哀伤,在深深的无言中大美着。说吧,村庄,说吧,野草,为什么你 一言不发?你灯火低矮,屋顶黯淡。在朝暾中苏醒,在星空下沉睡。 每一次往村庄走去的路上,都是百感交集,恨爱交织,拼命从心底里挖出对它依恋的理由。 我逮到过一只漂亮的鸟,就逮到了想你的线头;我曾被人塞过一块糖,我就找到了甜蜜的理 由这种幸福就像我人生经历中遭遇厄运后太多的支援,像我奋斗中的感恩,所以,我找到 了写下村庄的理由。歌颂野草就像歌颂我的命运。走近一点,亲爱的村庄,我如果哭过,我也 不会妥协。我是一个草芥般

13、的旅人,一个村庄的衍生物,一颗草籽的后代,有着强大美好的生 存力量和趣味,我生命的葳蕤不取决于他人和泥土,取决于我的基因。给我一个墙缝,我也有 春天。尽管,亲爱的村庄,你老了,你的门楣,不再用柔软厚实的手摩挲以往主人进进出出的 头顶,你的台阶长出了蓟草和青苔,你的墙土扑扑地往下掉落,獾和鼠成为主人。车辙恶狠狠 地砸在道上,破缸、坛坛罐罐随便扔弃,装满了水,养着些蛤蟆和孑孓,一些不该留下的缝隙 里会有蛇和蜥蜴。上苍选择永恒,却疏漏了你,你将慢慢随风飘去,化为尘土齑粉。但是,那 些与我们生命中的欲望和禁忌紧紧贴在一起的东西,给我们的行为划界的东西,是不会老去和 消逝的。 不要伤心,村庄。我听出来了

14、,你的内心像冬天里莫名从原野上划过的哀鸣,仔细倾听,是 风?是树?是水?都不是,是村庄,蜷缩在大地深处的村庄。 村里的墙又在风雪中訇然倒了一片,就像叶子又落了一层。一些上锁人家的窗户破了,就像 草叶被虫子啃了。我会在村子里不停地徜徉,让你记住我的身影,哪一天,不要不理会我终将 被你拽回的亡灵。当我的心因莫名地颤抖而摇晃的时候,村庄它更像是一蓬草,在目送我远走 的天的尽头,摇曳着,沉入夕阳。 4.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运用极富个性的语言,营造了一个真实、感伤而又充满质感的乡村世界,表达了对村 庄的独特理解和怒其不争的饱满情感。 B. 标题“村庄是一蓬草”运用了

15、比喻的修辞手法,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村庄的特点,又暗蕴 深沉情感,起到了贯穿全文的作用。 C. 第段画线句表明村庄是与欲望、禁忌紧紧贴合的东西,具有“划界行为”的重要意义, 作者由此生发出村庄永不会消逝的感慨。 D. 作者在文章最后两段描绘了一幅乡村颓败的图景,对处在剧烈变动之中的村庄面临着的沦 陷与消亡命运,感到无比惋惜而无奈。 5. 请简要分析作者笔下的村庄具有的特点。 6. 文章中情感的缓与急,是巧借人称转换完成的,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古老沉默荒凉破败 4 6. 第段多用第三人称的手法,以一个旁观者的客观和冷静写出了村庄的特点。“当 雷暴出现的时候,它就趴在泥

16、泞里,披头散发,簌簌发抖。”这是一种“推远”,是一种审视, 这时作者尽量保持一个旁观者的客观和冷静;第段多用第二人称的手法。“说吧,村 庄,说吧,野草,为什么你一言不发?”这是一种“拉近”,是作者情感不可遏抑的爆发。 第段多用第三人称的手法,“我”的亡灵被拽回,村庄像一蓬草,在目送“我”远走的天的 尽头,摇曳着,沉入夕阳,表现了我对村庄的惋惜和无奈、依恋和不舍。 【解析】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 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 A 项考核语言,B 项考核标题,C 项考 核句子含义,D 项考核情节,其中 A 项,“怒其不争”错误,应为“爱恨交织”。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文意的题目,要求概括作者笔下的村庄具有的特点,注意根据文 中的重点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作答,此题可根据文中的句子“因为它叫村庄,所以它才衰老” “在冬天,它更是衣衫褴褛”“一些上锁人家的窗户破了”“村庄没有嘴,它嘴巴漏风,牙齿 脱落,喉咙嘶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