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489164 上传时间:2019-05-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吆喝》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吆喝》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吆喝》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吆喝》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吆喝》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吆喝》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吆喝》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吆喝教学设计 吆 喝王家岭中学 陈俊儒知识与技能 (1)结合课文进一步了解旧时北京城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文化内涵,把握文章独特的结构。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3)学习本文生动幽默的语言,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过程与方法1、 借助音像资料及自己的模仿,让学生感受北京的种种吆喝的声音,帮助理解课文内容。2、自主合作探究式相结合。情感态度、价值观 (1)树立文化观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2)开展记录街头吆喝声并整理的语言活动,为抢救文化遗产做贡献。 教学重、难点重点:(1)把握文章的结构安排,学习作者剪材组

2、材的技巧。 (2)品味语言,理解作者在本文洋溢的内心感情。 难点:学习体味本文生动幽默的语言。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字词落实。(PPT) 乾qin 徕li 钳qin 铉xun囿yu 饽饽bbo 钹b 秫秸sh jie 秆 荸荠bq形声字:囿 (字音、义、形) 二、初读想象自由大声朗读课文。1、 找出有关吆喝的物品?2、 感受老北京的印象?(想象)预设:热闹、喧嚣、人来人往、生活便捷等。小结:读吆喝,就是读老北京的“市井生活”。三、再读品味1、 品读吆喝,说说“吆喝有什么特点”?(PPT)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吃吧!喝了蜜的大柿子。葫芦儿冰塔儿。小玩意儿赛活

3、的。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儿又炸。萝卜赛过梨。老太太(那个)真行好,给个饽饽吃不了。东屋里瞧(那个)西屋里看,没有饽饽赏碗饭。预设: 表现形式多样(比喻、拟人、夸张等)内容贴切生活(地方特色、通俗易懂)注重声调唱腔音韵2、音频播放,真实感受老北京的吆喝。小结:诱人的吆喝词,动听的吆喝调,令人拍案叫绝。这些都是靠吆喝人的智慧创造的,他们宛如一群艺术家。在作者看来,在我们看来,这听吆喝就是在欣赏“声乐艺术”。四、跳读体会去掉前三段,批注式阅读文本。1、 吆喝人的生存状态怎么样?(提示:抓住环境、外貌描写,时间词,修饰词,吆喝词,正面或侧面)工作环境恶劣:上学时鼻涕眼

4、泪总冻成冰工作时间早晚四季: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工作艰辛:大冷天背了一具沉甸甸的留声机和半箱唱片收入微薄:冰棍儿三分嘞工作种类低下:“拍花子的”(人格受到侮蔑)小结:生活在底层的小商贩,起早贪黑,肩挑背扛,走街串巷,无非是为了微薄的收入来维持生计,这种最基本的生存方式还招来人格的侮辱。读吆喝,体会到了吆喝人艰难困窘的生活处境。2、表演吆喝。(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五、研读体悟深入思考:这群靠不体面的叫卖来维持生计的小商贩,他们的生活如微薄的收入一样“卑微”吗?(矛盾中展开)(PPT)至今我还记得一个乞丐叫得多么凄厉动人。他几乎全部用颤音。先挑高了嗓子喊“行好的老爷太(

5、哎)太”,过好一会儿,(好像饿得接不上气儿啦),才接下去用低音喊:“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甚至有的乞丐也油嘴滑舌地编起快板:“老太太(那个)真行好,给个饽饽吃不了。东屋里瞧(那么)西屋里看,没有饽饽赏碗饭。” (品味关键字词,通过合理想象,创设情境,把今昔乞丐进行对比)生活没有着落,但却不因困穷和“低贱”而逝去诗意面对生活的权利,积极乐观地谋求生存,不卑不亢。买馄饨的:馄饨不但当面煮,还讲究现吃现包,讲究皮儿要薄,馅儿要大。用真诚的服务态度,让顾客放心、称心,总之让顾客对馄饨充满热心。可那时小贩都想卖弄一下嗓门儿,所以有的买柿子的不但词儿变得热闹,还卖弄一同唱腔。“卖弄”的意思是有意显示、

6、炫耀。可以想象买柿子的脸上流露的得意之笑。面对艰辛生活的自娱自乐,自得其乐。卖山里红(山楂)的靠戏剧性来吸引人,“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的紫红色果子。语气间像是五分的减成三分了,其实就是三分一根儿,可见这种带戏剧性的叫卖艺术并没失传。以“戏剧性”谋生的小商贩,绞尽脑汁谋求着生计的同时,给人一种幽默机智的感受,让人微笑地窥视到他们积极的人生心态。小结:这群老北京的小商贩,他们的生活就如吆喝一样有滋有味,有腔有调。处境再难,也不失了生意人的本分。读吆喝,我们体悟到了自信豁达的人生态度。总结: “一群生活处境艰难困窘的人们,用他们像音乐一样动听的人生态度,组成了老北京的市井风情”

7、。这也许就是作者萧乾的怀念和感触吧?萧乾曾在北京城杂忆要旨中提到:我有的只是一支秃笔,但我要用它来唤回北京市民的荣誉感(板书),唤回东方人的尊严(板书)。我们感谢萧乾这支美丽的秃笔,让我们感受到这群底层小人物真真实实的生存状态,让我们认识到每一个人都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憧憬。我们尊重,乃至敬畏这群人,这种尊重是北京人的荣誉,我们东方人的尊严。读吆喝,我们不仅了解了吆喝本身的特点,更是通过对字词的品味,结合体验,读到了吆喝背后的人性美。 板书:吆 喝 市井生活 声乐艺术 生活处境 人生态度荣誉感 尊严 吆喝教学反思本节课我所选的是现代作家萧乾先生的作品吆喝,选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俗文化”

8、一单元中。现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授课情况谈谈本节课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第四单元中提示指出“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很显然,这一单元的学习是要让学生能够了解民风民俗,关注民间文化,进而体悟民俗文化中的精神内涵。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在导入新课的时候,让学生在背景音乐为极富京韵的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的乐曲中观看老北京胡同及老北京人生活的场景图片,渲染一种浓浓的京韵文化氛围,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跟随我的思路走进课堂,事实证明这一导课的方法还是成功的。为了让学生能够跟随老师的思路一步一步由市井胡同中的吆喝上升到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境界,我在提问时候采用了

9、由浅入深的方法,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使学生始终能够跟上我的思路,一步一步的理解了一种浅表的现象实际是一种文化现象,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反映了当地人民的一种生存状态和精神风貌。同时更加深入的理解“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只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的含义。吆喝这篇文章很适于朗读,并适于口头表演,是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和表演能力好材料,为了利用好这一材料也为了对课文更深入的理解,我先引导品味吆喝词,再引导学生学习吆喝调,在学生表演前,我先抛砖引玉起个头,这样就是学生会“吆喝”敢“吆喝”,并大胆有声有调的“吆喝”,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体验生活,在体验生活的过程当中学习。纵观这一节课,既有成功之处,但也有许多的不足。如:作为一种本土文化,其实,我们当地也有许多富有特色的吆喝声,完全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学一学我们当地的吆喝声,但由于自己课前考虑不足,忽视了这样有价值的锻炼学生的机会。还有课后学生的练笔有的还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挖掘一种文化现象的内涵,这可能是由于我引导不够而造成的,所以还应加强写作方面的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