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高频考点25中国小说阅读含解析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89478003 上传时间:2019-05-2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语文高频考点25中国小说阅读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年高考语文高频考点25中国小说阅读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年高考语文高频考点25中国小说阅读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9年高考语文高频考点25中国小说阅读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9年高考语文高频考点25中国小说阅读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语文高频考点25中国小说阅读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语文高频考点25中国小说阅读含解析(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常考知识点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5 中国小说阅读 2018年2017年2016年课标全国卷46,赵一曼女士,15分46,天嚣,14分11,锄,25分课标全国卷46,有声电影,15分课标全国卷46,微纪元(节选),15分11,玻璃,25分山东卷1922,七岔犄角的公鹿,18分1922,琴声何来,18分浙江卷1013,一种美味,20分江苏卷1316,小哥儿俩,20分1316,会明,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清 茶李永生野三坡境内有一高山,悬崖绝壁,状如斧劈。山顶有一平台,古上曾建有一座娘娘庙。据说建此庙时因山高路远,建筑材料难以运送上山,有人便想出用山羊驮运的高招儿。将附近

2、村庄的山羊集中起来,在每只山羊身上拴几块砖瓦,成百上千只山羊边啃食青草边朝山顶移动,远远望去,整个大山犹如下了一层雪,很是壮观。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娘娘庙越发变得残破,僧人也换了一茬又一茬,到清朝光绪年间,只剩一高僧在此修行。高僧法号了凡,已年近八旬,但仍精神矍铄,腰身板直。了凡高僧出家前乃一名医,本就心地善良,出家后更加仁慈,经常义务为百姓治病。他怕乡亲们到山上看病不方便,便每月初一、十五背着药葫芦,骑着毛驴下山巡诊。那毛驴是个早产儿,它母亲生下它便死去了,主人怕养不活它,想丢弃不管。高僧得知,将小毛驴抱到山上,用米汤把它喂活。毛驴个头不大,却长了一个“大门头”,人说这种驴极聪明。了凡巡诊

3、,天蒙蒙亮就出发。高僧骑驴,无须手握缰绳,稳坐驴背,仍能手持佛珠念经。毛驴四蹄撒欢,踏得山石“嘚嘚”脆响,人和驴都显出几分精神。到了山下村庄,天正好大亮。病家主人早已在路口迎接。高僧下驴进屋,对病人望闻问切。主人回过身,将一捆鲜嫩青草恭恭敬敬地放在驴面前,毛驴便很友好地望望主人,三缕两缕衔起而食,吃得优雅而有气质。吃饱了,高僧也正好从房中走出,主人千恩万谢,高僧双手合十作别,骗腿儿上驴又去了其他病家。高僧了凡骑驴巡诊,救治山民无数,百姓无不感念他的恩德。有人提出在悬崖绝壁上为其开凿一块巨型“功德碑”,百姓闻讯,无不响应,纷纷捐款。了凡知道后,吓了一跳,喊声“罪过”,骑上毛驴便去阻拦,好说歹说,

4、乡亲们才作罢。了凡好品茗。高僧脱俗,品茶也极讲究,他一年四季饮的都是绿茶。绿茶的香气最雅致,一壶开水冲进去,那墨绿色的茶叶打着旋儿舒展出一个个透明的气泡,一股幽香能感染一片天地。茶具是一盏成窑五彩小盖盅,雕镂奇绝,一色山水人物,并有草字图印,那是出家前病家送他的,已摩挲得通体发亮。过去,了凡一直用山上的泉水煮茶,后来换成了山下村庄的龙眼井水。了凡第一次接过病家递给他的龙眼井水便眼前一亮。病家把水倒得满满的,水高过杯口,光滑如披了一层缎子面。高僧道声“极品”,喝一口果真比山上泉水更加甘洌。自此之后,了凡便改用龙眼井水煮茶烧饭。为了凡运水的便是那头大脑门毛驴。了凡先是领着毛驴下山驮了几次水,然后便

5、决定让毛驴单独去驮。天未亮,高僧便起床打火烧饭,接着添草加料,把毛驴喂饱,而后在驴身上拴好水桶,目送毛驴下山。这是毛驴第一次单独下山驮水。毛驴因主人对自己的信任而激动,打着响鼻儿一溜小跑,没多久便来到了井边。这时龙眼井边已聚集了三三两两打水的乡亲。老乡们见了毛驴独自下山,先是一阵惊讶,再望水桶,更为惊奇桶里边竟放着两张烙饼。人们一下子明白了高僧要用烙饼换水吃。人们争先恐后地为水桶灌满水,烙饼却没有留下,依旧让毛驴驮回去。高僧为乡亲们办了那么多好事,为他打水也要报酬吗?第二天,毛驴又来驮水,不过这次桶里的烙饼却变成了四张,乡亲们给桶灌满水后,依旧不肯把烙饼留下,毛驴便原地打转,怎么轰也不走。一老

6、人说:“它一准是上次驮回了烙饼,挨了大师的责怪。”人们只好留下烙饼,毛驴欢快地打个响鼻儿,立即转身上了山。这以后,毛驴每天都在大清早儿下山,用烙饼换水,谁第一个见到毛驴,谁便拿走烙饼,然后负责给水桶灌水。毛驴驮水,一直持续了二十年。这天早晨,天上下起了白毛雪。毛驴又下了山,然而身上不见了水桶和烙饼。毛驴见到乡亲们,仰天大叫,四蹄刨击地面,一脸的焦躁与不安。乡亲们心里咯噔一下子,忙朝山上奔入寺庙,进禅房,见了凡已经坐化了,眼前一盏茶水,也已冰凉。乡亲们含着泪把毛驴拉下山。大伙一商议,决定轮流养护它,每户一月。到了新家,毛驴拉磨驮柴,任劳任怨。当然,有一件事乡亲们谁都不会忘记,那便是户与户交接时,

7、新主一定会和毛驴一起上山,在高僧墓前敬献一杯龙眼井茶。(原文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第段中通过对高僧、病家主人、毛驴的描述,十分形象地表现了三者之间亲切友好、和谐融洽的关系。B乡亲们要捐款凿“功德碑”,了凡知道后,吓了一跳,喊声“罪过”就前去阻拦,因为他觉得乡亲们此举妨害了出家人仁德的修炼。C了凡第一次接过病家递给他的龙眼井水便眼前一亮,觉得用它烧饭比用山上的泉水更好吃,便改用龙眼井水煮茶烧饭。D小说两次写到毛驴打响鼻儿,第一次是由于得到了大师的信任,第二次则是由于完成了大师交给的驮水的任务。【答案】A误区警示1凭借略读文章留下的印象想当

8、然地判断选项,对故意拔高、似是而非、无中生有的选项判断不准,如上题B项中的“妨害了出家人仁德的修炼”,如不细读原文,就会认为该表述正确。2断章取义,造成误选。如上题C项中的“觉得用它烧饭比用山上的泉水更好吃”,考生很容易根据文中“喝一口果真比山上泉水更加甘洌。自此之后,了凡便改用龙眼井水煮茶烧饭”的语句判断该表述正确,实际上结合整段文字可知,“了凡好品茗”,因为龙眼井水是“极品”,沏茶好,所以才改用龙眼井水煮茶烧饭。技法点拨小说类文本阅读中,双项选择题涉及的考点较多,答题时应注意:1快速浏览各个选项,对每个选项考查的考点进行粗略的判断,看哪些选项考查内涵,哪些选项考查结构,哪些选项考查表现手法

9、。如上题,A、B、C三项考查的是内涵理解,D项考查的是结构分析。2把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仔细对照,比较甄别选项与原文的异同,有时选项是对文章某句话或某几句话的归纳整合,有时选项包含的信息点需要在全文中寻找。2请简要分析了凡大师的形象特点。【答案】(1)仁慈善良:小毛驴早产,出生时便死了母亲,了凡大师将小毛驴抱到山上,用米汤把它喂活;他怕乡亲们到山上看病不方便,便每月初一、十五背着药葫芦,骑着毛驴下山巡诊。(2)淡泊名利:听说百姓要捐款为他建“功德碑”,他立即骑着毛驴前去阻拦。(3)深受百姓爱戴和尊敬:百姓无不感念他的恩德,有人提出在悬崖绝壁上为其开凿一块巨型“功德碑”,百姓闻讯,无不响应;轮流养

10、护毛驴的新主一定会和毛驴一起上山,在高僧墓前敬献一杯龙眼井茶。误区警示解答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类试题,考生容易陷入的误区有:1题干审读不清。分析人物形象类题目一般包括分析性格特征和分析形象特点两类,性格特征和人物的性格有关,而形象特点较为宽泛。如上题,要求分析“形象特点”,如果是分析“性格特征”,那么第(3)点就不合乎题干的要求。 2形象特点主次不明。有些人物形象的特点是从文章的细枝末节中概括得出的,和文章的主旨关联不大。如上题,根据文章的内容“了凡巡诊,天蒙蒙亮就出发”可以概括出了凡“辛劳”,再如通过救小毛驴可以概括出“爱护动物”,但这些都不是了凡主要的形象特点。3各形象特点相互包含。人物的

11、每个形象特点要相互独立,不能相互包含。4概括和分析脱离。只答出形象特点,不结合原文进行分析,或者结合原文分析,而列举的事例不能说明形象特点。技法点拨解答人物形象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以下几点:1审清题干,看要求概括的是性格特征,还是形象特点。2从文章的主要情节出发,概括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或形象特点,同时,要结合文章的中心,做到主次分明。3分点作答,各点之间不要相互包含。4答题时先概括性格特征或形象特点,然后列举文中的内容进行证明,做到文中内容和性格特征或形象特点高度吻合。3小说着重描写了毛驴三次单独下山的情节,每次毛驴的表现都不一样,乡亲们的反应也不一样,所表现的思想内涵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

12、容具体分析,并说说这样写的效果。【答案】示例 (1)毛驴第一次下山驮水,非常兴奋激动,乡亲们见到毛驴后先惊讶,再惊奇,最后争先恐后地灌水。表现了乡亲们对了凡大师的爱戴敬仰之情。(2)毛驴第二次下山驮水,站在原地不肯走,乡亲们把烙饼留下后它欢快地上了山。表现了毛驴的聪慧和了凡大师的高风亮节。(3)第三次单独下山,毛驴见到乡亲们,仰天大叫,四蹄刨击地面,一脸的焦躁与不安,乡亲们担心了凡大师,急忙朝山上奔。表现了毛驴的聪慧,也预示着了凡大师的仙逝。(4)这三次毛驴单独下山的情节中,毛驴、乡亲们的表现各不相同,通过对毛驴三次下山情节的描写,突出表现了毛驴之“聪”、了凡大师品德之“高”、乡亲们与了凡大师

13、之间的感情之“深”,也烘托了了凡大师的形象,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误区警示1不对情节进行概括,直接回答情节安排的效果。如上题,有些考生只回答突出人物形象、表达了感情、推动情节的发展等,而忽略对毛驴三次单独下山情节的简单概括。2只关注局部,不关注整体。有些考生在解答情节作用类题目时,只注重分析此情节和上下文的联系,而不立足于文章的整体去分析该情节安排在人物塑造、感情表达、思想内涵表达等方面的效果。3要点概括不全或概括没有顺序,给人混乱之感。如上题,组织答案时要先写毛驴第一次单独下山的情节,然后是第二次、第三次,少概括其中的一次或者两次,甚至打乱其顺序,都是不合适的。技法点拨小说的探究往往是以小说的

14、某个要素为切入点综合考查考生对小说的理解能力,答题时可用“五点(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标题和主旨)循环法”。如果题目要求探究其中的一点,那么要联系其他四点进行探究。如上题,要求探究情节安排的效果,考生解答时就要考虑情节与人物、主旨等之间的关系。要注意的是,阐述情节安排对人物形象塑造所起的作用时,不能主观臆断;主旨的概括要立足文本,不能凭空捏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青铜葵花曹文轩开镰了,收割了,新稻登场了。青铜的爸爸赶着拖着石磙的牛,碾着稻子。稻粒不像麦粒那样容易从禾秆上碾下来,碾一场稻子,常常需要七八个小时。所有的稻子,几乎是一起成熟的,秋天又爱下雨,因此,全村的劳力都必须

15、被发动起来,不停地收割,不停地装运,不停地碾场。 深夜,爸爸的号子声在清凉、潮湿的空气中飘荡着,显得有点儿凄凉。碾上几圈儿,就要将地上的稻子翻个身再碾。通知大家来翻场的,是锣声。锣一响,大家就拿了翻场的叉子往场上跑。夜里,疲倦沉重的人们一时醒不来,那锣声就会长久地响着,直到人们一个个哈欠连天地走来。第一场稻子碾下来,很快就按人口分到了各户。当天晚上,人们就吃上了新米。那新米有一层淡绿色的皮,亮亮的,像涂了油,煮出来的无论是粥还是干饭,都香喷喷的。面黄肌瘦的村民们,吃了几天新米,脸上又有了红润,身上又有了力气。这一天晚上,奶奶对全家人说:“我该走亲戚了。”奶奶是要去东海边她的妹妹那儿。奶奶说,她活不了太久了,趁还能走动,她要去会一会妹妹。爸爸妈妈倒也同意。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奶奶去东海边还有更重要的原因。过去的这段日子里,青铜家借了别人家不少粮食,等将这些粮食还了,青铜家的粮食又该很紧张了。奶奶想,她去她妹妹家住上一段时间,就会省出一个人的口粮。奶奶妹妹家那边相对富裕。还有,妹妹家那边,是一个大棉区,每到采摘棉花的季节,就会雇很多人采摘棉花,工钱是钱或是棉花。她想弄些棉花回来,给青铜和葵花做棉袄、棉裤,因为马上就要过冬了。日子过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