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多措并举,努力构建抗旱减灾长效机制.

上传人:强*** 文档编号:89420064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56.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积极探索,多措并举,努力构建抗旱减灾长效机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积极探索,多措并举,努力构建抗旱减灾长效机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积极探索,多措并举,努力构建抗旱减灾长效机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积极探索,多措并举,努力构建抗旱减灾长效机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积极探索,多措并举,努力构建抗旱减灾长效机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积极探索,多措并举,努力构建抗旱减灾长效机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积极探索,多措并举,努力构建抗旱减灾长效机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积极探索,多措并举,努力构建抗旱减灾长效机制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家防总、水利 部正确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区立足实际,不断探索抗旱减灾长效 机制,取得了切实成效。实现了连年大旱不减收,保持了民族地区 稳定,为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一、全面准确把握区情,枳极实践“两个转变”,拓展抗旱思路我区是全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不足300毫 米,年蒸发量1250毫米以上。干旱、半干旱面枳占3/4, “十年九 旱”是自然规律,也是最基本的区情。缺水是制约我区发展的最大 瓶颈,破解水的难题一直是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近年来, 我们深化对区情、水情认识,不

2、断创新和完善发展思路,适应自治 区党委、政府分类指导区域经济发展方略,确立了“北部节水、中 部调水和南部开源”三大分区治水思路,并突出重点,对中部干旱 带再分区施策。扬黄工程覆盖区通过调整用水结构,实施高效节水 补充灌溉,拓展供水范围,保障人饮和城镇供水安全;生态移民迁 出区通过移民搬迁,緩解水资源压力,实施封山禁牧,恢复生态; 集雨利用区通过建设高标准集雨拦蓄工程,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发 展设施农业和特色产业。按照“两个转变”要求,进一步明确抗旱 思路:突出“人随水走,水随人流”,围绕“水源、特色、生态、转 移”,做到山上问题山下解决,面上问题点线解决,山内问题山外解 决。摆脱了被动、单一抗旱

3、的老路子,主动、全面抗旱理念和措施 得到深入实践,取得了明显效果。二、在“水源”上做文章,充分挖掘利用有限水资源,保障群 众生活用水根据水环境容量,充分利用地表水、有效蓄用天上水、合理开 采地下水,扬引调蓄并举、库坝井窖联用,建设多元化、多层次的 抗旱水源工程体系,增强了水资源时空调控能力,夯实了抗旱工程 基础。一是集中资金,建成了长城塬、东山坡、桃山等区域调水工 程,加固扩整了寺口子、马莲等36座重点水库,实施了同心王团、 固原东部等七大人饮骨干工程,完善了抗旱水源骨干工程体系。二 是中小微型工程并举,采取截引沟道潜水、改造泉水、窖蓄雨水, 建成饮水工程526处、泉水改造工程1700处,最大

4、限度地利用了当 地有限的水资源。三是建设水窖、土圆井、集雨工程42万处,配套 建设集雨场4万平方米,充分利用雨水资源,解决了居住偏远分散, 既无地表水又无地下水地区群众的饮水问题。四是以扬黄工程和重 点人饮工程为依托,进一步拓展工程功能,扩大供水范围,实现了 人畜饮水与灌溉、生态、特色产业发展的结合。五是结合贺兰山东 麓防洪工程体系建设,扩整改造了镇北堡拦洪库,建成爱伊河、星 海湖等防洪、排涝、抗旱、生态建设综合利用工程,实现雨洪资源化,最大限度发挥了有限水资源综合效益和效率。三、在“特色”上下功夫,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解决群众生产用水根据水资源条件和气候特点,顺应自然规律,坚持“以水定产 业发

5、展,以水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节水农业、避灾农业、特色农 业和设施农业,变被动抗旱为主动调整适应。一是因地制宜,强力 推动农业节水灌溉。引黄灌区通过推行水稻控灌、旱育稀植等技术, 节约黄河水,支撑中南部发展。南部地区重点推行压砂蓄水、覆膜 保墒、集雨补灌、垄作沟灌、膜下沟灌等技木,实现了高效节水灌 溉。极度干旱地区抓住作物生长的关鍵时期,采取注射灌、穴播点 灌等高效节水补灌技术,变全年灌溉为补灌“保苗水、关键水、救 命水”,由灌地为灌作物,亩均灌溉定额有原来的400立方米降为 30立方米,大大提高了灌水效率。将水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以极其 有限的水资源支撑了干旱区农业生产。二是主动应对,积极推进

6、农 业结构优化调整。适应水资源条件和时空特点,主动调整农业产业 结构。压复增秋、压减高耗水粮食作物,发展旱作节水高效农业和 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种植结构由单一的粮食作物向枸杞、马钤薯、 设施蔬菜、硒砂瓜、红枣、葡萄、高酸苹果等高效特色种植转变。 在降水不足200毫米,蒸发量达2000毫米的中卫环香山地区,种植 硒砂瓜100万亩,亩均补水仅15-20立方米,收入近千元;在西吉、 灵武、盐池、中宁等旱区,发展马钤薯400万亩、红枣60万亩、甘草55万亩、枸杞55万亩、设施蔬菜23万亩,有效地发挥了水资源 效益和效率,增强了农业抗旱能力。四、在“生态”上求突破,涵养水源,改善群众生存条件采取政策引导

7、、典型带路、科技推动,以大流域为骨干,小流 域为单元,建设径流调控工程,拦泥与蓄水结合、防汛与抗旱结合、 库坝塘池井窖联合运用,蓄水保土,提高水资源时空调控能力。其 中,南部山区以封为主,高山封育、当川打坝、沟岔造林。结合坝 系建设,修建沟坝地、压砂地和引洪漫地,充分利用雨洪资源;中 部干旱带退耕还林(草),大力实施草原补播改良和围栏封育,推广 节水灌溉,改善脆弱的生态环境。实现了雨水蓄得住、径流可控制、 洪水能管理,农业、生态、人畜用水有机结合,提高了水资源的综 合利用效益,走出了一条治山治水、建设生态、脱贫致富、发展经 济的成功之路。为打造区域性“生态水塔”,增强中南部水资源承载 和调控能

8、力,扭转该地区被动抗旱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在“转移”上谋出路,拓展发展空间,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一是实施移民搬迁。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集中精力解决民生 问题的要求,科学统筹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布局,对居住过于分散, 自然条件恶劣,不宜建设饮水工程或饮水工程难以覆盖,“一方水土 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地区,通过生态移民、整村搬迁的方式,按照 “近水、临路、靠城”的原則,结合人饮安全、危房危窑改造和新 农村建设,向水源有保障、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集中。既减轻了原 地区水资源压力,恢复和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提高了已建供水工程 效益,加大了扶贫开发力度,加快了城镇化进程。目前,已向新开 发区、扬黄灌区和引黄灌区

9、边緣搬迁安置移民近60万人。二是发展 劳务输出。采取政府推动、市场拉动、政策驱动、城乡互动,有组 织、有规模的向川区和新疆、长三角、珠三角等地输出劳务,增加 农民收入。2007年劳务输出达73万人次,创收16. 6亿元,占当地 农民人均纯收入45%以上。劳务产业已成为山区抗旱灾、促增收、 保稳定的“铁杆庄稼”。六、在“工作”上出实招,夯实基础,提高抗旱减灾水平近年来,我区防汛抗旱部门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中心工 作,按照国家防总的要求,不断夯实基础工作,提升抗旱减灾综合 能力。一是建立了气象、水文、财政、农牧、民政、林业等部门联 系会议制度,及时会商旱情,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二是加强了 “预案、预警、预报体系建设,整合农业、气象、水文等部门技 术优势,实现信息共享,为抗旱减灾提供全方位服务。三是强化抗 旱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抗旱服务队作用,保证了特大干旱年重 点旱区的人饮安全。四是加强抗旱规划指导,加大抗旱设备研发应 用和技术推广,不断提升了抗旱科技水平。我区抗旱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和兄弟省区相比仍有许多不足, 离国家防总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将按照本次会议的要求,借鉴兄弟省区好的经验,进一步做好抗旱工作,不断完善抗旱减灾长 效机制,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