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成长股研究及启示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418236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国成长股研究及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美国成长股研究及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美国成长股研究及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美国成长股研究及启示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美国成长股研究及启示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国成长股研究及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国成长股研究及启示(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美国成长股研究及启示、中国成长股投资逻辑2014-06-22证券时报网文/淡水胡杨美国成长股主要分布在 IT,消费服务业和医疗行业三个行业,每只成长股都只有一个明显持续的快速增长阶段,经过成长期后,营业收入很难再保持大于20%增速。成长股的利润拐点和营业收入拐点存在明显相关性。渗透率是寻找成长性行业的关键指标。某种产品的社会潜在使用群体是该行业的成长空间,但只有当其渗透率接近10%的时候才能确定该产品(或服务)是否能成为主流。成长性行业的最佳投资阶段是其渗透率从10%向50%发展的阶段。成长的方向。美国的新科技趋势日趋明朗,3D打印和工业机器人正在改变制造业传统,消费电子正在朝着可穿戴方向发展

2、,特斯拉正在开启电力动力新时代。(一)泡沫和破灭:新兴股票的大浪淘沙之旅新兴股票泡沫是新科技从成长走向成熟阶段的典型特征,汽车和电脑是过去100年里最让社会心动的技术进步,它们造就的泡沫也大致相似。20世纪20年代的新技术泡沫是汽车产业和大规模制造业的泡沫,汽车是这次新技术革命的中心。在1914-1928年间,汽车在城镇中的市场渗透率从10%上升到90%,支持它的就是大规模制造业中的装配流水线革命。在新科技成长和走向成熟的历程中,龙头公司的成长速度往往快于行业,投资新兴科技公司时应选择该行业的龙头公司。很多新兴公司在行业整合的大浪淘沙中消失,特别是在技术路线上走偏的中小型新兴公司。1980年代

3、以来的长期大牛市无疑是人类历史上历时最久的。首先,西方国家以跨国公司的形式,为其走过成熟期的半导体产品(家电)找到了新的市场;其次,紧接着,大型计算机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提升了生产效率,世界市场的不断开拓为极大丰富工业产能提供了基础;再次,是个人电脑普及将这一轮牛市推到2000年顶点。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无疑是这一轮大牛市中典型的“新兴泡沫”,也是计算机牛市的顶点。2000年之后,个人电脑的生产国从欧美最终转向了中国。当中国成为世界工场,完成全球大部分电脑出货量的时候,计算机牛市与2007年正式宣告结束。(二)美国百年股市总市值结构变迁1932年之前美国初步完成了工业化,城市化迈过50%的分

4、水岭,纽交所十大行业包括公用事业、石油、通信、运输、食品、化工、烟草、零售、汽车和钢铁,与当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基本一致。1949年,美国的重化工业全球领先。新的十大行业依次是:石油、化工、零售、汽车、公用事业、钢铁、通信、食品、运输和电气设备,体现了当时主导工业和生活方式。1970年代的滞胀迫使美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开发国内消费市场。1982年,经济增长的转型在股市中得到体现。前10大行业变化依次为:石油、金融、营业设备、公用事业、健康、零售、通信、家庭、化工和汽车,运输、钢铁、电气设备这三个行业大大落后。(三)近30年美国成长股的筛选条件在当今全球化时

5、代,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已打破国界藩篱。从 1980 年至今的 30 年间,美国股市主要指数表现平凡,但部分成长股表现却远超市场基准。美国市场成长股的故事可以为我们寻找中国成长股提供了线索。根据成长股的特征,我们整理了市值排名前3000的美股在1980年至2011年间的营业收入增速,构造正增长年数,增长20%以上年数以及连续增长20%以上年数等评价指标,再按照这三个指标对美国进行评价和排序,最后剔除市值低于30亿美元的股票,得到美国股市在 1980-2011年时间区间内的30只成长股。30只美国成长股(四)成长股共性特征1、成长期的特征(1)每只成长股都只有一个明显持续的快速增长阶段,即只有一个成

6、长期。经过成长期后,营业收入很难再保持大于20%的增长速度。30只成长股中在成长期后营业收入增速大于20%的情形最多只保持了两年,且这种情形只出现了两次。成长期过后,营业收入增速更多的是表现为低速持续增长,或正负增长交替的情形。(2)成长股一般在上市后就开始进入成长期(营业收入增速持续大于20%),本报告所筛选的30 只美国成长股中有26只在上市第一年进入成长期(余下4 只股票进入成长期的时间分别为:CAPITAL ONE FINA 在第二年;KOHLS在第三年;BIOGEN,GILEAD在第五年)。2、行业特征本报告所筛选的 30 只美国成长股主要分布在 IT、消费服务业和医疗行业三个行业。

7、(1)IT行业:IT 股的成长期可以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90年到2000年,这一阶段个人计算机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消费品,个人计算机的迅速普及催生了从计算机硬件到软件、从单机到网络的巨大市场需求,成就了一批以提供计算机及网络软硬件设施的成长股,如思科、戴尔、微软及英特尔等。由于新兴产业前期的高利润率,以及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后其他国家投资风险增大,美国的IT产业无可避免地成为其他行业和其他国家剩余资本投资的对象。借助低廉的资金成本和市场的乐观预期,IT股集体上扬并在2000年前后达到峰值。其中,个股成长期涨幅惊人,思科12年成就了1059倍增长,戴尔、微软和英特尔分别成长

8、了593倍、156倍及62倍。第一阶段成长期的结束表面上由于网络泡沫破灭导致的IT股集体跳水造成的,但其内在原因是产业发展得必然结果。新兴产业后期,由于市场需求趋于饱和以及行业内竞争对手林立造成营业收入增速和净利润率的同时下滑,从而结束快速增长的成长期。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后,市场归于理性。2000年至2011年迎来了IT股的第二个成长期。 这一阶段由于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 Web2.0技术的成熟,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通过网络获取或是传送信息,并逐渐将网络应用作为企业经营和个人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企业和个人对网络应用的个性化需求成就了新一批 IT 成长股:如提供企业解决方案的高特

9、公司,提供客户关系管理软件的Salesforce公司,提供互联网综合服务的谷歌和提供企业数据中心服务的 Equinix 公司和 Digital Realty Trust 公司。这五家 IT 公司的成长期持续至今,营业收入从上市至今一直保持正增长的态势。提供个性化软件服务的高知特公司和Salesforce公司之所以得以持续成长可能得益于个性化服务和差别定价所形成寡头垄断的市场势力,从而延长了产业发展的进程。谷歌、Equinix公司和Digital Realty Trust公司则得益于其植根于网络规模的商业模式,网络的存量规模越大,它们所提供服务的市场需求就越大。因此,除非新技术或新商业模式的“创

10、造性毁灭”,否则这些公司将会继续成长。(2)消费服务业:得益于美国的消费文化和高收入水平,共有9只消费类股票入选本报告的美国成长股。这9 只消费类股票的成长期没有统一的规律,所在阶段、跨度不尽相同,但不同业态的连锁商城的成长期存在明显的演进过程。消费类成长股主要集中在连锁商城行业,包括家得宝、沃尔玛、史泰博、柯尔百货和万能卫浴寝具等五家传统商城,以及亚马逊、eBay和奈飞公司等三家网络商城。连锁商城业态的递进演化十分明显:新兴商业模型的成长期稳定的滞后于先前商业模式的成长期,并且有着共同的成长期区间。例如,主题商城成长期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滞后于综合百货,而网络商城成长期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滞

11、后于主题商城。(3)医药行业:美国对医疗部门的巨额投资和开支是美国医药行业成长股的重要推动因素。美国政府对医疗部门的经费投入不管在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比重上都是其他国家所望尘莫及的,美国的军费开支比起其医疗开支来更是“小巫见大巫”。以2007年为例,美国当年的医疗卫生开支高达22412 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2%,人均支出达到7421美元,排名世界第一。医药行业成长股的成长期没有明显的规律,但成长股的普遍特征是科技含量高,特别具有高度商业价值的专利技术。快捷药方是医疗福利管理公司,北美最大的药房福利管理公司之一。通过在美国和加拿大的设施,公司服务数以万计的客户集团,包括管理护理机构、保险运

12、营商、第三方管理者、雇主和工会主办的福利计划。公司主要提供保健管理和经营服务。其服务主要包括健身组织、健康保险、第三方管理者、雇员和由协会资助的福利计划。(五)成长股拐点特征整体而言,美国成长股的利润拐点和营业收入拐点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如果出现其中一个拐点,则另一个拐点一般会在两年内出现,而两者具体的先后关系依行业,公司的不同有不同的体现。IT行业利润拐点和营业收入拐点的先后次序并不明显,不过利润拐点先到的情形较为常见;消费类服务业的利润拐点则明显要早于营业收入拐点到来;而医药行业则恰恰相反,营业收入拐点先到的情形相当普遍。其他行业中利润拐点明显滞后于营业收入拐点。但是其他行业成长股较少,不能

13、形成一般判断。相对于利润拐点,股价拐点与营业收入拐点较为相关,并且大多数成长股的股价拐点滞后于营业收入拐点。股价拐点同时也受大盘周期影响,其中IT股尤为明显。IT行业的第一批成长股均在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前后达到股价拐点,第二批成长股中的谷歌和Equinix公司则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达到峰值。(六)成长股的大浪淘沙:纳斯达克市场仅3%能成长为新蓝筹从纳斯达克市场(不含跨市场)的市值分布来看,34%的公司市值小于1亿美元;68%的公司市值小于5亿美元;80%的公司总市值小于10亿美元;市值大于100亿美元的大蓝筹仅占3%的比重。如果考虑跨市场的股票,纳斯达克当前的市值构成稍有变化,跨市场

14、股票的加入使得大市值个股的比重较大。即便如此,大多数公司市值处于1亿美元至5亿美元之间,占比约为26.3%;其次是10亿美元至50亿美元之间的,占比约为19.9%。在这些比例中,不包括退市的公司。如果考察纳斯达克的估值分布可以看出,接近50%的公司盈利能力很差。从静态市盈率来看,仅12%的公司市盈率超过30倍;仅8%的公司市盈率估值超过40倍;超过50倍市盈率的公司仅占6%。相比之下,中国的中小型公司当前的静态估值偏高。如果盈利增长预期下滑,则向下调整的空间较大。新兴公司还是小公司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他的产业是否能够成为未来的主流,也不知道该公司能否在未来的竞争中胜出。这些公司的未来大概有四种

15、情况:(1)成长为新蓝筹;(2)并未体现出高成长性,与大盘指数变化相当;(3)业务在发展中被淘汰,规模难以变大乃至越来越小;(4)消失。中国成长股投资逻辑经济转型趋势下,中国成长股的发展空间巨大,投资逻辑也应突破传统。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既需供给角度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也要需求角度的消费贡献增加,这是驱动国内成长股投资的两个重要因素。根据驱动因素不同,可将成长股分为两类,技术创新型成长股在成长初期可能并无稳定的盈利,价值全部体现在对未来发展的预期,因此传统估值体系失效,需要找寻新的估值方法。需求升级型成长股通常具有相对稳定的盈利能力和有效的估值指标,相对估值可以作为衡量标准,需要探寻相对估值的合

16、理区间。技术创新型成长股的估值方法探讨。美国是技术创新的主要领导者,而中国与日韩更为相似,是技术创新的追随和发展者。通过对美国、日本和韩国技术创新型成长股共性和特性的分析,总结出中国技术创新型成长股的估值方法:1)在企业生命周期的萌芽和扩张阶段,投资的主要参考指标是营收增长以及以美国为主的全球创新型技术发展趋势和尖端公司的股价表现,更为精准的方法是采用情景假设方式按DCF 折现法对个股估值;2)在生命周期的高速发展阶段,公司利润转正并增长较快,估值指标中应能体现高增长,因此投资的主要参考指标是PEG。需求升级型成长股的合理估值探寻。在美国、日本和韩国消费率快速提升的阶段,需求升级型行业由于其较高的行业景气度,在股市表现中排名居前,相对大盘享有一定的估值溢价,但也存在一定的溢价上限。美国在19812003 年间,需求升级型行业相对于大盘的估值溢价的高位基本处于2 倍左右的水平;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