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半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9410145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2.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荆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半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湖北省荆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半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湖北省荆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半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湖北省荆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半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湖北省荆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半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荆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半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荆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半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荆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半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的法典蕴含着重德礼、慎刑罚,遵伦常、讲忠孝,重和谐、求和睦的民族精神。由此,思想家提出“明刑”(彰明刑罚)可以“弼教”(辅助教育),也就是通过彰显法律规范的内容,使民了解它所蕴含的民族精神,表明法律非以刑人为目的,而以使民远恶迁善为目的,以期实现以刑弼教、以刑辅教。法家主张“以法为教”,使民知法既可以远离犯罪,又可以借法保护其自身的权益。正是由于法具有止恶劝善的功能,并非一味以刑人为目的,因此守法者“如沐春风”,违法者如履薄冰。 历史上,明刑

2、弼教的内容因朝代不同而略有变化。汉儒传承了以礼乐主宰刑罚的传统,确立了德主刑辅的指导原则,即朝廷以道德感动民众,刑法只作为辅助手段。例如,董仲舒借助阴阳五行之说,大力宣传“大德小刑”,以德化民教民,使民不敢为非、不触法禁。唐代法典唐律疏议开宗明义便宣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阐明了教化为先、刑焉其后,明刑弼教的真谏。韩愈也曾经说过:“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要达到天下大治,应效仿圣王,以德化天下,“亦以五刑辅弼之”。为矫正元末法纪败坏、人不畏法、肆意为恶的积弊,以严刑治国。他手订的大诰收集了严刑惩治犯罪的案例,意在教民“趋吉避凶”之道。大明律旨在运用法律打击奸顽,惩

3、治犯罪,以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国家的纲纪。明太祖还有意识地对某些案件重法又重情,借以表达明刑弼教之意。例如,“有子犯法,父贿求免者,御史欲并论父。太祖曰:子论死,父救之,情也。但论其子,赦其父。”清代在承袭明代的立法思想的同时,对政刑与礼教的目的做了经典阐述,并指出立法的精义在于“明刑弼教”。清史稿刑法志篇首开宗明义:“中国自书契以来,以礼教治天下,匡之直之而刑生焉。” 从明德慎罚,到德主刑辅,再到明礼导民,明刑弼教是贯穿中国古代两千余年的一个传统。它产生于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是人本主义的具体体现。认真贯彻实施则国兴,慢而废弃则国亡。这是一条历史规律。“以德化民”的“化”与“明刑弼教”的“教”二者

4、具有相通性,目的都在于“导民向善”,使民远离犯罪。以德化民与以法治国是互相连接、互补互用的,国家治理不可忽视的二柄。法与德的结合减少了法律的滥用,柔化了法条严酷的外貌,便于民众接受。以德化民使民心向善,遏制了犯罪的动机,有利于避免法繁刑酷的虐政。德法互补互用,使道德法律化,遵守法律的义务和遵守道德规范的义务相一致,既止恶,而又劝善,使“明刑弼教”的“教”落到了实处。同时,德法互补又使法律道德化,使法律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 (节选自张晋藩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心,有改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彰明刑罚、辅助教育就是通过彰显法律规范的内容,使人民了解教育所蕴含的民族

5、精神。B儿子被判死刑,父亲行贿求情,最后判子赦父,这一事例体现明太袒重法律又重伦理情怀。C“明刑弼教”的“教”与“以德化民”的“化”之间存在相通性,目的都是使百姓“向善”。D以德化民与以法治国互补互用,能止恶劝善,可以使法律道德化并使其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列举不同时代的事例,论证了“明刑弼教”是贯穿中国古代治理的传统。B文章以董仲舒大力宣传“大德小刑”的事例来论证汉代儒家德主刑辅的主张。C文中用韩愈言论、朱元璋修订法律等材料,论证教化先行、刑罚居后的观点。D文章阐述了我国古代在治国上以德化民、依法治国、德法互补的特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

6、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的法律并非一味以刑人为目的,这对违法者具有约束力的同时,对百姓也有软化作用。B清代的立法思想承袭于明代,清史稿刑法志篇首就明确地阐释了政刑与礼教的关系。C中国古代国家治理过程中,认真贯彻实施具有人本主义情怀的明刑弼教传统,国家方会兴盛。D为了减少法律的滥用、柔化法条严酷的外貌、遏制犯罪的动机等,必须以德化民,使民心向善。(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林子深处张炜 芦青河口那围遭儿树多。大片大片的树林子,里面横一条小路,竖一条小路,非把人走迷了不可。因此河边的各家老人都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没事儿,千万不要往林子深处走!

7、 可二兰子倒蛮不在乎,她常钻到林子深处割牛草。家里养个老牛,肚子比碾砣还大,地上放捆嫩草叶儿,它伸出舌头抿几下就光了。大弟弟忙着复习考大学,小弟弟要进重点班,惟独她不被看重,忙里忙外,出工前还得去割一大早的牛草。割就割吧,她没上几天学,管“太”念“大”,常常忽略中间那“一点儿”,还不得割牛草吗?可近处的青草全被人割光了,不进林子深处行吗? 好在二兰子还从没有迷过路。早晨,还是很早的时候就进林子了。二兰子总是这样:不管心里多么不痛快,一进了这林子就变得高兴了。看吧,这里的草叶儿才叫好呢!青青一片,崭新崭新的,叶片儿宽板板,长溜溜,就像初夏的麦苗儿。那草棵里面还有花哩,红一朵,黄一朵,二兰子先拣一

8、朵大的插在头上,然后才解了绳儿,举起手里那把雪亮亮的镰刀小鸟儿在头顶“喳喳”地叫了几声,清甜的空气直往鼻孔里扑,二兰子高兴极了!她盯着那镰刀刃儿,镰刀刃儿锃亮锃亮,反射着阳光,耀得她眯起了眼。四周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她脸儿红红的,四面儿瞧瞧,心里一热,不知怎么脱口喊了一声:“大刀睐,小刀睐”呀,满林子都喊哟!二兰子听到那声音了,听那尾音儿,在林子里还引起了一阵“啦沙沙沙”的震动。二兰子恣得闭上了眼睛,一溜睫毛显得格外长、格外密。她大仰着脸儿,眼也不睁,嘻嘻笑着又喊一遍,“大刀睐,小刀睐”她喊完了,大气儿也不出,只用心听着自己在这树林子里的声音。大树林子绿蒙蒙的,多宽敞啊!这回的尾音拖得特别

9、的长。奇怪的是,它好像飞到了老远的地方,又从那儿折回来。声音已经变了。二兰子听着愣住了!她一个字一个字地分辨着:是哪个小伙子在老远的地方接着喊哩!听听,他还在喊哩“大姑娘唻,小姑娘唻”二兰子赶紧藏到了一丛灌木后边。当她听出那声音是从远远的河西岸传过来的,才从灌木丛里走出来。不过她一颗心还在“怦怦”跳着,胆怯地向着河西岸望去一团绿色又一团绿色,苇行、灌木,遮得严严实实,哪里看得见啊!不过这声音却是蛮嫩气,听那调儿,还是喊的普遍话。二兰子小声骂一句“该死的”,就弯下身子割草了。这天,她只默默地割草,连大声“哼”一句也不敢,生怕河西岸听见似的。割成了一大捆儿,她就无声地扛起来,踏着那林中小路儿回家了

10、。以后的早上,她每每来到林子里,刚要弯腰割草,就会听到河西岸那人在喊。“喊吧,喊吧,有谁理你才怪!”二兰子在心里说着,下狠劲儿割着草,头也不抬。割呀割呀!割得草叶堆成小山,老牛吃得肚儿圆;割呀割呀,一口气割了十天。十天里有十个早晨,有十次踢散那林中小路上的露水珠儿,也有十次听到那河西岸的呼喊。呼喊,呼喊,显你小伙子嗓子脆啊!显得你小伙子甜眯嗦嗦啊!二兰子烦他。她这会儿开始后悔了:一个姑娘家,干吗在树林子里乱喊呀?你就不知道这树林子特怪能让声音大上几倍吗?二兰子以后割草时,故意用心听那鸟儿吵嘴这就能忘了那个小伙子的声音。可是几天之后,她突然觉得这无边的林子里好像少了些什么。少了些什么呢?花也在,

11、草也在,鸟儿也在,手里的镰刀也在少了些什么呢?她干活不勤快了,再也无心割草,默默地贴站在一棵大杨树上,伸出镰刀刮那衰死的老皮儿她刮着刮着猛然记起了:是少了他那喊声哩!他从河西岸走了吗?他回不去了?他怎么就一连这多天不喊哩!二兰子扛着草捆儿回家,走在路上都没劲儿。她是太累了。早上回到林子里,她清了清嗓子,面向河西,用甜津津的声音喊了一句:“大刀唻,小刀唻”树林子哟,树林子哟!树林子又把这声音传走了,那尾音儿不消不失,颤颤悠悠,像琴!像箫!像笛!像鼓!二兰子料定这声音是那千千万万片叶子传动的,要不它们怎么老是唰唰地动呀?她半个脸贴在树干上,她等河西岸那个声音。正在她的心急急跳动的时候,那声音果然又

12、一次传过来了“大姑娘唻,小姑娘唻”那尾声在林中回荡着,悠悠不绝,无边的树林仍在鸣响。这声音扩展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里,起落、震荡,交织成一个力的回响,深沉、昂扬,像乐章里奏出的和声二兰子一动不动地谛听着,抿着嘴角。她四周都是高入云天的大树、蓬蓬勃勃的草木。她谛听着,渐渐觉得自己也溶化在一片无垠的绿色里了二兰子欣慰地笑了。 (选自张炜林子深处的声音,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二兰子的形象非常立体、鲜活,对于老人们的告诫,她表现得天真胆大,“还从没有迷过路”又能从侧面看出她的心细机灵。B文章最后写尾声悠悠不绝,草木蓬蓬勃勃,绿色无边无垠这些充满

13、诗情画意的语句既交代了情节发展的走向,又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C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呈现二兰子心灵世界的成长过程:由开始的“潜意识”发展到了后来的“主观意识”,越来越有主动性。D小说语言质朴,富有乡土气息,如“肚子比碾砣还大”“宽板板,长溜溜”,同时又不失美感,如“那尾音儿像琴!像箫!像笛!像鼓!”5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二兰子三次呼喊“大刀唻,小刀唻”时的心理状态。(6分)6小说节选部分的题目把把“林子深处的声音”改为“林子深处”,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乡村振兴首先必须是乡村产业

14、的振兴,从乡村的长远发展看,要加快发展针对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体系。目前乡村职业教育的滞后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全国职业教育的专业布局中,农业产业专业设置偏弱偏少;二是在办学的区域布局上,对乡村区域的针对性和便利性不强。要实现乡村农业产业振兴,需要大量从事农业产业的人才,同时,有更多的农民学会从事农业产业的本领,才能够让农民就地就业创业,由此带动农民收入的提高,增强农民消费能力。这样才能够吸引青壮年农民留在乡村,乡村的空心化等问题才会得到有效缓解。同时还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文化教育,有效推动广大农民深化对乡村振兴战略中主体地位的认识,从而增强农民自身的身份认同感和角色归属感;要加强对农民的理想信

15、念教育,在其内心植入深深的“乡土梦”和进取精神。心中有信仰,脚下才会有力量,乡土才能成为“热土”。(摘编自2018年03月10日中国教育报)材料二:乡村振兴需要一大批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乡村振兴战略所需要的人才不是唯文凭、职称是瞻的普通意义上的人才,而是具有“乡村味道”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才是乡村振兴真正需要的人才,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乡村要振兴,首先要打好亲缘牌,“挖回”自家人,以“星星之火”燎原新时代的乡村,这是一条比较务实的道路。地缘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很多时候比亲缘更具有普遍性,因而更值得重视。与亲缘、地缘相伴的是学缘,是知识把个体的人变成了大写的群体的人。一个人通过学缘结下的情谊,不论自己在天涯海角,当他们需要外界帮助时,同学之间的援助往往最为便捷和可靠。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群体,他们的亲情观和家乡观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择业观。只有让乡村成为人才发展的大舞台,才能奏出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摘编自2018年03月13日中国教育报)材料三:乡村文化是农民的精神原乡,人们在长期的乡村劳作和生产中积累和孕育了许多优秀乡村文化,如乡村族谱、家风家训、人文历史、村风民风、乡贤乡绅等。千百年来,不少地方乡村之所以至今仍然保持着古色古韵,就是得益于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的滋养与浸润。乡村文化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