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接入技术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毛京丽 胡怡红 张勖 29766-第7章 接入网接口及其协议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409051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2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宽带接入技术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毛京丽 胡怡红 张勖 29766-第7章  接入网接口及其协议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宽带接入技术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毛京丽 胡怡红 张勖 29766-第7章  接入网接口及其协议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宽带接入技术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毛京丽 胡怡红 张勖 29766-第7章  接入网接口及其协议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宽带接入技术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毛京丽 胡怡红 张勖 29766-第7章  接入网接口及其协议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宽带接入技术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毛京丽 胡怡红 张勖 29766-第7章  接入网接口及其协议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宽带接入技术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毛京丽 胡怡红 张勖 29766-第7章 接入网接口及其协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宽带接入技术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毛京丽 胡怡红 张勖 29766-第7章 接入网接口及其协议(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7章 接入网接口及其协议,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 业务节点接口 用户网络接口 电信管理网接口 V5接口及其协议 VB5接口,7.1 业务节点接口,7.1.1 业务节点的定义与类型 业务节点是指能独立地提供某种业务的实体(设备和模块),是一种可以接入各种交换型或永久连接型电信业务的网元。, 业务节点类型主要有三种: 仅支持一种接入类型; 可支持多种接入类型,但所有接入类型的接入能力都是相同的; 可支持多种接入类型,且每种接入类型的承载能力可以不同。,7.1.2 业务节点接口类型, 数字业务的发展要求从用户到业务节点之间是透明的纯数字连接,这就要求业务节点能提供纯数字用户接入能力,新开发的业务节点

2、都要具备数字的业务节点接口,即V5接口。 ITU-T开发并规范了两个新的综合接入V接口,即V5.1和V5.2接口。,7.2 用户网络接口,7.2.1 用户网络接口定义 用户网络接口是用户和网络之间的接口,在接入网中则是用户和接入网的接口。 用户网络接口包括模拟话机接口(Z接口)、ISDN-BA的U接口、ISDN-PRA的基群接口、各种租用线接口等。,7.2.2 Z接口, Z接口是交换机和模拟用户线的接口,目前,模拟用户线和模拟话机占大多数,并且会长期存在。 因此,任何一个接入网都需要安装Z接口,用以接入模拟用户线(包括模拟话机、模拟调制解调器等)。,7.2.3 U接口, 在ISDN基本接入的应

3、用中,网路终端NT和交换机线路终端LT之间的传输线路被称为数字传输系统,即U接口。 在接入网中,U接口是指接入网和网络终端NT1之间的接口,它是一种数字的UNI。, U接口是用来描述用户线上传输的双向数据信号,到目前为止,ITU-T还没有为其建立统一的标准。 我国倾向于使用欧洲标准。,7.2.4 其他接口, 除了Z接口和U接口外,常见的用户网络接口还有多种专线接口,如64kbit/s数据接口、话带数据接口V.24以及V.35等。,7.3 电信管理网接口, TMN与接入网的接口采用Q3接口,这是一个标准接口,AN通过Q3经转送装置MD与TMN相连,以便统一协调对不同网元的各种功能的管理,形成用户

4、所需要的接入和承载能力。 Q3接口包含两个部分:一是跨越本接口的管理信息模型,另一则是Q3的通信协议栈。,1、Q3接口的管理信息模型, ITU-T Q.811和Q.812建议中对Q3接口的告警监测、性能管理的信息模型给出了定义,在此,我们不做展开介绍。,2、Q3接口的协议栈, 本协议栈包括涉及OSI参考模型的7层,具体来说包括Q.811和Q.812规定的无连接模式网络层服务CLNS1(Connectionless-mode Network Layer Service)、CLNS2,还有TCP/IP。,7.4 V5接口及其协议,7.4.1 V5接口的发展过程 1、V5接口的产生 数字业务的发展要

5、求从TE到LE之间应具有透明数字连接,这就要求交换机提供数字用户接入能力,为此开发了本地交换机用户侧数字接口,统称为V接口。, 接入网对用户侧的接口为Z接口或T接口,对本地交换机侧的接口为V接口。 V接口的几种类型如图7-1所示。, ITU-T与1994年通过了V5.1(G.964)和V5.2(G.965)接口的建议。 1996年我国在ITU-T标准的基础上发布了我国的V5.1和V5.2技术规范。,2、V5接口的作用, V5接口的产生,起到了一下4个方面的作用: (1)标准接口促进了接入网的发展 (2)使接入网配置灵活、业务提供快捷便利 (3)降低成本 (4)增强网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7.4

6、.2 V5接口的定义和重要概念,1、V5接口的定义 V5接口是一种标准化的、完全开放的接口,是专为接入网发展而提出的本地交换机(LE)和接入网(AN)之间的接口,目前主要用来支持窄带电信业务。, 根据接口容纳的链路数目(速率)和接口有无集线功能,V5接口主要有两种形式,即V5.1与V5.2。, V5.1接口由一条单独的2.048Mbit/s链路构成,交换机(LE)与接入网(AN)之间可以配置多个V5.1接口。, V5.1支持以下接入类型:PSTN接入、64Kbit/s的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基本速率接入(Base Rate Access,BRA),以及用于半永久连接的、不加带外信令的其它模

7、拟接入或数字接入。, 这些接入类型都由指配的承载通路来分配,用户端口与V5.1接口内的承载通路指配有固定的对应关系,即V5.1接口不含集线能力。 V5.1接口使用一个64Kbit/s时隙传送公共控制信号,其它时隙传送话音信号。, V5.2接口可以由116条并行2.048Mbit/s链路构成。 它除了支持所有V5.1接口接入类型以外,还支持ISDN基群速率接入(Primary Rate Access,PRA)。, 这些接入类型都具有灵活的、基于呼叫的承载通路分配方式,即V5.2接口具有集线能力。, V5.2接口还支持多链路运用的链路控制协议和保护协议。 原则上,V5.1是V5.2的一个子集,可通

8、过指配而升级为V5.2。,2、V5接口的重要概念,(1)主链路和次链路 1个V5.2接口由116个2Mbit/s链路组成,其中有2条链路分别指配为主链路和次链路。,(2)物理C通路、逻辑C通路、C路径(C-Path), 用于传送V5协议的V5链路的64kbit/s时隙称为物理C通路;每条V5链路的TS16(首先被分配为通信通路)、TS15和TS31(在TS16后如果有需要,依次可分配这两个时隙为通信通路)可指配为逻辑C通路;V5的每种协议数据链路(包括ISDN D信令)均是一种C路径(C-Path);一个逻辑C通路中可运载多个C路径。,(3)变量和接口ID, 一个V5接口可以有多条2.048M

9、bit/s链路组成,而每个V5接口用唯一的号码表示,即V5接口ID(3字节)。 指配变量是AN和LE之间互通的完整的指配数据集的唯一标识(取值范围是0127)。,7.4.3 V5接口功能, 如图7-2所示,该功能描述了通过V5接口需要传递的信息以及所实现的功能。,7.4.4 V5接口协议,1、V5接口的分层结构 V5接口包含OSI七层协议的下三层:物理层(第一层)、数据链路层(第二层)、网络层(第三层)。,2、V5接口的协议结构, 如图7-3所示,最左侧显示了V5的三层结构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与各层对应的协议根据所属实体的不同分别体现在图的右侧,其中V5接口是AN与LE间的部分。

10、, 图7-3既体现了V5接口分接口,同时也呈现出V5接口完整的协议栈,特别是数据链路层LAPV5和网络层(PSTN协议、控制协议、BCC协议、保护协议、链路控制协议)。,3、主要协议, V5.1接口包括两个协议:PSTN协议和控制协议。 V5.2接口涵盖V5.1接口的这两个协议,两外还有三个协议:BCC协议、保护协议、链路控制协议。,7.4.5 V5接口的选用原则, V5接口的选用原则主要取决于电信运营部门提供给用户的业务类型以及享用各业务的比例。, 从技术方面出发,在选用V5接口类型时应考虑以下原则: 数据租用线业务比较高的用户地区,由于数据租用业务不需要集线,可采用V5.1接口。, 对于全

11、模拟电话业务(POTS)的情况,不必采用V5接口,可以使用现有的远端模块。, 但当引入ISDN业务时,需增加复用器,将POTS与ISDN业务分开,或设置ISDN模块来提供ISDN业务,这些都将增加投资。 因此,从长远的角度看,应使用V5接口。, 用户业务密度比较高的地区,倾向于采用V5.2接口,发挥其集线功能;对于用户业务密度低的地区,则倾向于采用V5.1接口。 对于HFC接入设备和无线本地环路(WLL)倾向于采用V5.2接口。,7.5 VB5接口, 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ETSI)在定义了V5(V5.1和V5.2)接口标准的基础上,于1995年开始对宽带接口进行标准化研究,称为VB5接口(目前包括VB5.1和VB5.2接口)。 ITU-T于1997年提出了VB5.1的标准G.967.1,1998年提出了VB5.2的标准G.967.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