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刘玫 第四编 刑事诉讼证据与证明 第十七章 刑事诉讼证据的分类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399602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PPT 页数:7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刑事诉讼法(“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刘玫 第四编 刑事诉讼证据与证明 第十七章 刑事诉讼证据的分类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刑事诉讼法(“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刘玫 第四编 刑事诉讼证据与证明 第十七章 刑事诉讼证据的分类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刑事诉讼法(“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刘玫 第四编 刑事诉讼证据与证明 第十七章 刑事诉讼证据的分类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刑事诉讼法(“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刘玫 第四编 刑事诉讼证据与证明 第十七章 刑事诉讼证据的分类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刑事诉讼法(“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刘玫 第四编 刑事诉讼证据与证明 第十七章 刑事诉讼证据的分类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刑事诉讼法(“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刘玫 第四编 刑事诉讼证据与证明 第十七章 刑事诉讼证据的分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刑事诉讼法(“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刘玫 第四编 刑事诉讼证据与证明 第十七章 刑事诉讼证据的分类(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七章 刑事诉讼证据的分类,第一节 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 第二节 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 第三节 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 第四节 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 第五节 主证据和补强证据,第一节 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根据证据的表现形式、存在状况、提供方式, 可以把证据分为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 言词证据/“人证”,是人和记载人的言词之书面 材料的证据。言词证据包括:证人证言,被害人陈 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结论 等。其特点是:生动、形象、内容丰富、涵盖面 大,往往能够直接揭示有关案件的事实。 实物证据是广义的“物证”,指的是以痕迹、物 品为材料的证据。特点是客观性、直观性较强。,返回,第二节 有罪证

2、据和无罪证据,根据证据对案件事实的证明作用,可以将证据 分为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 有罪证据,是指能够证明犯罪事实存在,并且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了该犯罪事实的证据。 无罪证据,是指能够证明犯罪事实不存在,或 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没有实施犯罪行为的证据。,返回,第三节 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根据证据的来源不同,可以把诉讼证据划分为 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 原始证据是指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的证据,即 通常所说的第一手材料。 传来证据又称派生证据、第二手证据,指不是 直接来源于案件的事实,而是通过原始证据派生出 来的证据。 一般地说,原始证据比传来证据可靠。 将证据划分为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有利于促 使

3、公安、司法工作人员努力寻找原始证据,尽量掌 握第一手材料。,返回,第四节 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根据证据与案件的主要事实的证明关系,可以 将证据划分为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 案件的主要事实,是指:犯罪事实业已发 生;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了该犯罪行为。两 者共同构成“案件的主要事实”。 直接证据是指能够独立地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 证据。 原则上,一个直接证据经过查证属实后,就可 以对案件主要事实作出肯定或者否定的结论。但是 “孤证不能定案” 。 直接证据的特点是证明过程直截了当,无需经 过复杂的推理过程。,间接证据是指不能单独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 而需要与其他证据相结合并经过推理才能证明有关 案件事

4、实的证据。 根据刑事司法实践经验,完全运用间接证据定 案,必须遵守以下规则:每个间接证据都应当查 证属实。每个间接证据与案件事实存在客观联 系,能够实质上起到证明有关案件的某一事实的作 用。各个间接证据之间应当互相衔接,构成一个 完整的证据证明体系,即案件事实都有相应的证据 加以证明。依据所有的间接证据,对案件主要事 实得出的结论必须是惟一性的,排除了其他可能 性。,返回,第五节 主证据和补强证据,根据证据的作用和一方对另一方的担保依赖关 系,可以将诉讼证据划分为主证据和补强证据。 主证据/主要证据/实质证据,是指基于证据本 身的特殊性质,需要其他证据增强或者担保其证明 力方得作为认定案件主要事实的根据的诉讼证据。 补强证据是为了增强或者担保主要证据的证明 力而提出的证据。 补强证据的一般规则是:补强证据应有独立 来源。补强证据与主证据应有共同的证明对象。 补强证据应当能够与主证据相互印证。,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