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组教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376488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组教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组教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组教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组教案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组教案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组教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组教案 新人教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古诗词三首知识与技能: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等字,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过程与方法: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诗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朗读中体会作者透过语言文字表达的思乡之情。教学重点: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方法。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泊船瓜洲一、课时目标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2理解诗句的意思。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试背诵。二、导入、板书课题

2、1这节课我们学习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2板书:泊船瓜洲三、预习要求1通过查资料、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生词。2通过读古诗,同桌讨论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四、检查学情1学生交流探讨学习收获:(1)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jin)、数(sh)重(chng)山、照我还(hun)”(2)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3)你最欣赏诗中哪句诗呢?(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师通过换词法和放录像,引导体味“绿”的妙用。五、赏析诗句,感悟诗境1知作者。作者王安石。你对他有哪些了解?通过课外资料查找。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号半山,抚州临川(今

3、江西抚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因退职后曾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曾两次任宰相,力主改革,因保守派反对,辞去相职,退居江宁。其散文成就最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成就亦高,意境开阔,风格独特。作品主要有临川先生文集等。2诗题“泊船瓜洲”该怎样理解?明确:指诗人停船在瓜州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3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4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体会诗人情感的表达方法。(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京口”,地名,今江苏镇江。“瓜州”,地名,在长江北岸。“钟山”,地名,诗人的家乡。意思:京口与瓜州分别在长江两岸,回望钟山也只相隔几座山。(2)春

4、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意思: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3)分层次整体理解诗意。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到作者的思乡之情?(甲: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而作者却只有“一水”“只隔”的感觉,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间有巨大反差,正说明了诗人虽然在途中,却心系家乡,恋乡之情跃然纸上。)(乙:第二句点明了诗人离乡时的时间正是草长莺飞的春天,诗人的思乡情从离开家乡的时候就开始了。刚刚离开,就已经想着回来,更见其思乡情的浓烈。)(4)有同学说,这首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

5、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5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更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 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六、课堂训练背诵、背写古诗。泊船瓜洲王安石(宋)第二课时秋思一、课时目标1掌握本诗的生字生词。2理解诗句的意思。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试背诵。二、导入、板书课题1这节课我们学习唐朝诗人张籍的秋思。2板书:秋思三、预习提示1通过查资料、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词。2通过读古诗,同桌讨论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四、检测学习情况1检测阅读、理解(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2)指名试读,指名评价,全班齐读

6、。(3)再读全诗,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大意,把不懂的词句做上标记。(4)班级交流: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2品读古诗,感悟诗情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意万重”,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意思:秋风乍起,客居在洛阳城的诗人想给远在家乡的亲人写封信,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行人”,指捎信的人。“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意思: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的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3展想象,悟诗情。刚才,同学们已经了解了诗句的意思,谁能说一说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甲:这首诗写了秋天

7、时,诗人给家里写信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思乡怀亲的情感。尤其是“行人临发又开封”一句,让人感觉到诗人要对亲人说的话实在太多了,信都封好了,还怕有什么话没有说,又打开信看一看,这个地方特别让人感动。从哪里感觉诗人要说的话太多了?乙:我从“意万重”体会到了。丙:我认为,诗人想要说的话太多了,一定是离家好长时间了。4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达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到的!五、课堂训练1把此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2课外搜集、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秋思思乡浓第三课时长相思一、学习目标1掌握本词的生字生词。

8、2理解诗词句的意思。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词并试背诵。二、导入、板书课题1这节课我们学习清朝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2板书:长相思三、预习要求1通过查资料、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生词。2通过读古诗词,同桌讨论古诗词的意思,体会古诗词表达的情感。自学时间8分钟。四、检测学情1检测读词情况。(1)读准字音。榆关(y)那畔(pn)风一更(gng)帐(zhng) 聒(gu)(2)记忆生字。榆:左右结构愉榆(换部首)畔:左右结构半畔(加部首)(3)一字组多词。榆榆关榆树榆叶畔耳畔江畔湖畔五、品读古诗,感悟诗情1知作者。同学们通过查阅课外资料对作者有一定的了解,那么,谁来向大家介绍这首词的作者纳兰性德?纳兰性德(

9、16551685),清代词人。字容若,号楞枷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少聪颖,读数时过目即能成诵,继承满人习武传统,精于骑射。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均有一定造诣。文学成就以词为最,现存349首,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之风,悼亡词情真意切、痛彻肺腑,被时人誉为“清代第一词人”。纳兰词初名侧帽,后名饮水,现统称纳兰词。2理解词意,展开想象。(1)朗读古词,结合注释,理解句意。(2)共同研究。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山一程,水一程”,说明了身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千帐灯”,说明此行队伍庞大。意思: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将士住宿的千余座帐篷里都点起了灯。读了这句诗,

10、你能想象出将士们露营的情景吗?(在这羁旅野外的深夜,顶顶帐篷,点点灯火,也算得上是一个特殊景观,足见将士之多,声势之浩大。)作者在这样一个夜晚,会想到什么呢?(回想到家乡,想到家中的亲人,想到家的温暖。)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作者在风雪交加的寒冷的冬夜里,一人在外远征,很自然就会想到自己的家乡,想到家中的亲人,想到家中的温暖舒适,想到家人在一起的快乐。)六、课堂训练背诵本首词。长相思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时,重点体会“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通过录像展示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地

11、品味了诗中的语言美,很快领悟到了“绿”字的神韵。“绿”字既涵盖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电教媒体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耳脑口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在“读”中彰显诗性,我一直认为诗的教学应不同于其它的课文阅读教学。一般的课文阅读教学可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深入品味体会,但诗一经这样折腾就会把诗拆得支离破碎,它就失去了诗本身的整体完整性。为了保护“诗”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诵读。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让秋思在诵读中流淌。整节课我安排了学生大大小小的读差不多有二十多次

12、。开始整首诗的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理解诗的意思。接着课中导读,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在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后,在有了自己的个人独特见解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最后熟读成背。长相思在声声朗读中被感知、感受、感悟,从读得“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从读得“正确”、“有节奏”到读出“味道”与“感觉”。当学生初步感受文本、读出味道与感觉之后,再带着情感走进“征途”与“故园”,读出画面与情景,以情带读,读中悟情。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情感、深化情感。6梅花魂知识与技能: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缕缕、幽香、漂泊、唯独”等词语。读读记记“颇负盛名、玷污”等词语。2

1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学课文,解决生字词。2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2体会外公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教学难点: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课时目标1掌握课文生字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二、导入新课 ,板书题目1今天

14、我们要学的是一个有关梅花的故事。2板书课题。查字典理解“魂”的意思。那么“梅花魂”的“魂”指的是什么?三、预习要求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2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自学时间10分钟。四、检测学习情况1检测生字、新词掌握情况。检测方法:学生上台板书生字、新词;板书内容由老师提问易错、重点生字、新词,或者让学生提问自我认为的易错生字词;板书后,学生集体纠正,教师适时点拨。如“魂”“幽”“葬”“衰”等,要提醒学生注意各个部件的组成。2体会、讨论理解词语的含义。颇负盛名:名气很大。颇,很。古玩:可供玩赏的古代器物。不甚在意:不太在意。玷污:弄脏。杭绸:杭州一带出产的丝绸,是很珍贵的。大抵:大多;大都。骨气:坚强不屈的气节。折节:降低身份,屈己下人;强自克制,改变初衷。无所谓:谈不上,说不上。隆冬:冬季最冷的时候;深冬。眷恋:怀念,留恋。3说说作者围绕梅花讲了哪些事?通过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本文围绕着梅花讲了漂泊他乡的外祖父珍爱梅花、眷恋祖国的事,表达了外祖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4再读课文,理清叙述的顺序。讨论作者回忆了外祖父生前的几件事?从这些事中体会到了什么?第一 (第2自然段):外祖父常常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