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3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89368769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3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必修3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必修3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必修3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必修3知识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3知识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3知识点总结(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中语文必修3知识点总结本册课本分四个单元,体裁分别是小说、古代诗歌(唐诗)、古代议论散文、科学文艺作品。其中,前两个单元侧重“品味与鉴赏”,第三单元侧重“思考与领悟”,第四单元侧重“沟通与应用”。 一、第一单元欣赏中外小说: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相对于初中阶段所学的小说而言,这几篇小说情节结构比较复杂,反映的社会生活面也比较广,而且风格多样。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为该书序幕之一,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贾府这个封建大家族做了具体的介绍,人物刻画、环境描写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特色。祝福是鲁迅的代表作,关注的是一位下层农村妇女祥林嫂创伤累累而又麻木愚钝的心灵世界,一以贯之地体现了

2、鲁迅关注农民命运、反对封建压迫的主题,代表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成就。老人与海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成功塑造了一位“硬汉子”形象。作品中充满象征意味的故事,简洁洗练的文风,生动的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海明威炉火纯青的叙事艺术。 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是一种通过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构成了小说的三要素,欣赏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可以通过分析这三个要素把握小说的主旨。而其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则是重点,三篇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很成功的,像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祥林嫂、桑地亚哥,无不栩栩如生,学习时

3、可以从人物语言、心理、神态、动作等方面来把握。 另外,在单元提示中提到另外一个学习重点就是品味语言,包括对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以及作者的叙述语言的品味。前者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可以得到解决,后者则需要单独拿出来分析。林黛玉进贾府祝福两篇的叙述语言相对比较客观,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小说大多是这样的风格。值得注意的是,老人与海的叙述语言,前者的有意拖沓、刻意啰唆,后者的简洁明快,都需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 二、第二单元欣赏七首唐诗:作者分别是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李、杜二人是唐代诗坛最耀眼的两位明星,李白的歌行体诗歌想像丰富,比喻奇特,笔法夸张,韵律流转华美,杜甫的律诗沉郁顿挫,音律优美,构

4、思奇妙,蜀道难和秋兴咏怀古迹登高分别代表了他们诗歌的最高成就。白居易是中唐最著名的诗人,他的琵琶行叙事与抒情结合,字里行间渗透着深挚的情感。李商隐是晚唐诗人,一生在政治夹缝中求生存,内心的抑郁不得志,使他更多在诗歌中抒发个人情感,锦瑟马嵬都体现了这个特点。 欣赏这些作品,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诗歌长于抒情,它凝练的词句、富于想像的跳跃式结构、富有音乐美的韵律和节奏,使它更便于或含蓄或直接地抒发情感。本单元所选的诗歌,情感的抒发都是含蓄的,这就需要我们进入诗人所描写的情境中细细体会。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首先要抓好朗读和背诵,但要注意读诗要有读诗的方式,快慢徐急、抑扬顿挫

5、要和诗歌的情感格调以及形式适配,比如读蜀道难要高亢激昂,读琵琶行要雅正悲慨,具体到每一句,也有不同的读法,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已有提示,此处不再赘述。其次要发挥想像和联想,不仅要把诗歌描绘的景物、事态还原成脑中的图画,而且要设身处地,感受诗人在此种情境中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 二、是尊重学生的多样化理解。古人云:诗无达诂。诗人的情感往往隐藏在写实或想像的画面背后,有很多“月朦胧,鸟朦胧”,难以捉摸。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首诗可能具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体验,这是正常的。像本单元所选的锦瑟,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本身就有丰富的多解性,各种说法恐怕都有合理的成分,我们且不能别黑白而定一尊,教给学生一

6、个标准答案,而否定可能很有道理的个性化体验。其他诗歌如蜀道难咏怀古迹等虽然诗意较为明朗,但理解上也不是没有分歧。背诵篇目:李白:蜀道难杜甫:秋兴(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白居易:琵琶行李商隐:锦瑟马嵬 三、第三单元学习古代议论散文:中国古代散文在先秦有两个流派:史传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以叙事为主,后者多是议论性的文章。本单元所选的寡人之于国也劝学就属于诸子散文一派,前者属于对话体的论辩文,语言犀利,步步紧逼,气势逼人,后者为长篇论文的节选,句式整齐,善用多样化的比喻。西汉时期,贾谊继承了先秦诸子的优良传统,总结秦代灭亡的教训,写了著名的过秦论。这篇文章通篇一气贯之,气势充沛,雄辩有力。到了唐

7、代,韩愈倡导“古文运动”,继承古人用通俗平易的语言抒情达意的优良传统,主张写文章要“惟陈言之务去”,强调“文从字顺”,“词必己出”,师说一文体现了作者的这一艺术追求。 学习这个单元,首先要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理解和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句式和常见的文化常识,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语感。其次要注意学习文章立论、论证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寡人之于国也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1生字曳:y 数罟:cg 洿池:w 鸡豚狗彘:tn zh 庠序:xing 莩:pio 好战:ho 不王者:wng2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翻译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8、头发花白涂有饿莩:涂,同“途”,道路。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3说说下面加点词古今意义的不同河内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凶恶,残暴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同意,认可弃甲曳兵而走:古义:逃跑;今义:指一般的行走。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更;今义:增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古义:开仓救济;今义:发现、出发王无罪岁:古义:年成;今义:指年龄4几个重点词语的解释填然鼓之:象声词,指击鼓声养生丧死:供养活人为死人安葬孝悌:尊敬父母,敬爱兄长负戴:负担。负,背负;戴,把东西顶头上。5指出下面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

9、 寡人之于国:对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王: 然而不王者:为王,动词,读wng 梁惠王曰:君王,名词,读wng以:请以战喻:用 可以无饥矣:凭借 以时入山林:按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第一个食,吃,动词;第二个,食物,名词之:填然鼓之:音节助词,不译 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 五亩之宅:“的”,助词5指出下面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填然鼓之:名作动,击鼓树之以桑:名作动,种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作动,穿上谨庠序之教:形作动,认真从事然而不王者:名作动,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6指出下面几个句子的句式,并口译是亦走也:判断句:也,表判断。非我也,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未

10、之有也:宾语前置,“未有之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状语后置,“则无望民之于邻国多”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以孝悌之义申之”树之以桑:状语后置,“以桑树之”劝学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一字词解释(1)通假字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輮,通“煣”,使弯曲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暴,通“曝”,晒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2)词类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向上;向下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游水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吃二特殊句式(l)判断句青

11、,取之于蓝冰,水为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固定格式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3)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过秦论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1、通假字 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 制其弊(通“敝”) 百有余年(通“又”) 陈利兵而谁何(通“喝”)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 2、古今异义 例句 古义 今义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黄河 水道的通称 赢粮而景从 担负 胜或获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崤山以东 山东省份 流血漂橹 盾牌 使船前进的工具

12、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 爱惜、爱护、喜欢 宽厚而爱人 爱惜人民 丈夫或妻子;恋爱中的男女一方 分裂山河 划分 整体事物的分开或使整体的事物分开 3、词类活用现象 A、名词的活用 席卷、包举、囊括 名词作状语 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 名词作状语 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 名词作状语 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名词作状语 在国内、向南 序八州而朝同列 名词动用 招致 履至尊而制六合 名词动用 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名词动用 用破瓮作 用草绳系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名词作状语,名词放在动词前,1、2、3句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状态,第4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方

13、位。 名词活用作动词,第5句和第7句,两个名词连用,表示事物的动作意义;第6句,名词和动词用“而”连接,这个名词常用如动词。 B、动词的活用 追亡逐北 动词作名词 逃走的人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 使退却 约从离衡 使动用法 使离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动用法 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 使动用法 使争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使动用法 使灭亡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中充当宾语,如例1、动词的使动用法,例2、3、6句,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4、5句,动作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这说明这些动词都产生了使动用法。 C、形容词活用 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 使弱 以弱天下之民 形容词使动 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 使愚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容词动用 变小,变弱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形容词后带有宾语,且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说明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动的意义,如例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