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测评实施方案(三级)7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89367556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DOC 页数:58 大小:168.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等级测评实施方案(三级)7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等级测评实施方案(三级)7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等级测评实施方案(三级)7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等级测评实施方案(三级)7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等级测评实施方案(三级)7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等级测评实施方案(三级)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等级测评实施方案(三级)7(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测评方案1.1 测评流程依据GBT 28448-2012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我们以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过程指南(GBT 28449-2012)为测评输入,采取相应的(包括:访谈、检查、测试)测评方法,按照相应的测评规程对测评对象(包括:制度文档、各类设备、安全配置、相关人员)进行相应力度(包括:广度、深度)的单元测评、整体测评,对测评发现的风险项进行分析评估,提出合理化整改建议,最终得到相应的信息系统等级测评报告。信息系统等级测评工作共分为四项活动,即测评准备活动、方案编制活动、现场测评活动、结果分析与报告编制活动,基本工作流程图如下:图表1等级测

2、评工作流程图1.2 测评力度测评力度 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二级系统三级系统访谈 广度测评对象在种类和数量上抽样,种类和数量都较多测评对象在数量上抽样,在种类上基本覆盖深度 充分较全面检查广度 测评对象在种类和数量上抽样,种类和数量都较多测评对象在数量上抽样,在种类上基本覆盖深度 充分较全面测试 广度测评对象在种类和数量、范围上抽样,种类和数量都较多,范围大测评对象在数量和范围上抽样,在种类上基本覆盖深度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功能测试/性能测试,渗透测试1.3 测评对象我们一般的测评对象包括:整体对象,如机房、办公环境、网络等,也包括具体对象,如网关设备、网络设备、服务器设备、工作站、操作系统、数据

3、库和应用系统等。但此次测评为云环境下的测评,由于机房和网络环境的安全责任不归属该单位,故此次测评对象为:主机、应用系统和安全管理制度三个层面相关的对象。 在具体测评对象选择工作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 完整性原则,选择的设备、措施等应能满足相应等级的测评力度要求; 重要性原则,应抽查重要的服务器、数据库和网络设备等; 安全性原则,应抽查对外暴露的网络边界; 共享性原则,应抽查共享设备和数据交换平台/设备; 代表性原则,抽查应尽量覆盖系统各种设备类型、操作系统类型、数据库系统类型和应用系统的类型。1.4 测评依据信息安全测评与其他测评一样,是依据相关的需求、设计、标准和规范,对待测对象进行测试、评

4、估(评价),因此有必要梳理出测评对象、以及采用的标准规范。测评使用的主要指标依据如下:系统定级使用的主要指标依据有: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 17859-1999)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GB/T 22240-2008)等级保护测评使用的主要指标依据有: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 22239-2008)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GBT 28448-2012)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过程指南(GBT 28449-2012)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GB/T 20984-2007)现

5、状测评使用的主要指标依据有: 制度检查:以 GB/T22239等级保护基本要求、ISO27000/ISO17799、ITIL的相关要求作为补充检查要求,检查是否具有相应的制度、记录。 漏洞扫描检查:使用工具自带的库和基线。 整体网络架构分析:以基于安全域的划分结果进行分析,主要参考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安全设计技术要求(GB/T 25070-2010)。 渗透测试:没有标准的定义。通过模拟恶意黑客的攻击的方法,来评估信息系统安全防御按照预期计划正常运行。系统信息安全加固、安全建设整改建议的主要依据有: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GB/T 25058-2010) Gartner企业信

6、息安全体系架构 OSA(开放安全架构)安全架构 SABSA企业安全架构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GB/T 20984-2007) 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GB/T 18336.1-2008)相关依据还有:公安部、国家保密局、国际密码管理局、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合转发的关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公通字200466)、公安部、国家保密局、国家密码管理局、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制定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公通字200743号)、政府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检测办法(国办发200928号)、信息安全技术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检测与等保测评要求、信息安全技术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检测与等保测评过程指南、信息

7、安全技术信息系统通用安全技术要求(GB/T20271-2006)、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基础安全技术要求(GB/T 20270-2006)、信息安全技术操作系统安全技术要求(GB/T 20272-2006)、信息安全技术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技术要求(GB/T 20273-2006)、信息安全技术服务器技术要求(GB/T 21028-2007)、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要求(GB/T 20269-2006)、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工程管理要求(GB/T 20282-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国务院147号令)、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

8、0327号)、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评估框架(GB/T 202742006)、信息安全管理实用规则(GB/T 197162005)。1.5 测评方法1.5.1 访谈依据测评技术方案(访谈问题)列表对相关人员进行访谈,获取与安全管理有关的评估证据用于判断特定的安全管理措施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以及委托方的实际需求。1.5.2 检查在物理测评中,测评人员采用文档查阅与分析和现场观察等检查操作来获取测评证据,用于判断目标系统在机房安全方面采用的特定安全技术措施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以及委托方的实际需求。在主机安全测评、网络安全测评、应用安全测评和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等方面的测评活动中,测评人员综合采用文档查阅与

9、分析、安全配置核查和网络监听与分析等检查操作来获取测评证据,用于判断目标系统在主机、网络和应用层面采用的特定安全技术措施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以及委托方的实际需求,对相关设备进行检查的过程中,我方不直接操作设备,甲方安排相关配合人员根据我方的检查要求对设备进行操作,并将结果反馈给我方。在安全管理测评中,测评人员主要采用文档查阅与分析来获取测评证据,用于判断特定的安全管理措施是否符合国家、行业相关标准的要求以及委托方的实际需求。1.5.3 测试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和应用安全等方面的测评活动中,测评人员可以采用手工验证和工具测试等测试操作对特定安全技术措施的有效性进行测试,测试结果用于判断目标系统在

10、网络、主机或应用层面采用的特定技术措施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以及委托方的实际需求,并进一步应用于对目标系统进行安全性整体分析。1.6 测评指标由于国家对不同级别的信息系统有不同的安全保护能力要求,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描述了不同级别信息系统应该实现的各类安全控制措施,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确定之后,对被测系统进行测评的测评指标的提取和形成,是等级测评工作的基础。第三级信息系统的测评指标分布情况如下:第三级信息系统测评指标测评指标技术/管理安全分类安全子类数量S3A3G3小计技术要求物理安全11810网络安全1067主机安全3137应用安全5229数据安全2103管理要

11、求安全管理制度0033安全管理机构0055人员安全管理0055系统建设管理001111系统运维管理001313合 计732 测评内容测评的内容主要包括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的内容,技术方面主要涉及主机安全、应用安全与数据安全等方面的内容;管理方面主要涉及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人员安全管理、系统建设管理和系统运维管理共10个层面。2.1 主机安全2.1.1 测评方案和内容序号类别测评要求结果记录符合情况1身份鉴别(S3)a) 应对登录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b) 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管理用户身份标识应具有不易被冒用的特点,口令应有复杂度要求并定期更换;c) 应启用登录失败

12、处理功能,可采取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和自动退出等措施;d) 当对服务器进行远程管理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鉴别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听;e) 应为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不同用户分配不同的用户名,确保用户名具有唯一性。f) 应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对管理用户进行身份鉴别。2访问控制(S3)a) 应启用访问控制功能,依据安全策略控制用户对资源的访问;b) 应根据管理用户的角色分配权限,实现管理用户的权限分离,仅授予管理用户所需的最小权限;c) 应实现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特权用户的权限分离;d) 应严格限制默认帐户的访问权限,重命名系统默认帐户,修改这些帐户的默认口令;e) 应及时

13、删除多余的、过期的帐户,避免共享帐户的存在。f) 应对重要信息资源设置敏感标记;g) 应依据安全策略严格控制用户对有敏感标记重要信息资源的操作;3安全审计(G3)a) 审计范围应覆盖到服务器和重要客户端上的每个操作系统用户和数据库用户;b) 审计内容应包括重要用户行为、系统资源的异常使用和重要系统命令的使用等系统内重要的安全相关事件;c) 审计记录应包括事件的日期、时间、类型、主体标识、客体标识和结果等;d) 应能够根据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并生成审计报表;e) 应保护审计进程,避免受到未预期的中断;f) 应保护审计记录,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等。4剩余信息保护(S3)a) 应保证操作系

14、统和数据库系统用户的鉴别信息所在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再分配给其他用户前得到完全清除,无论这些信息是存放在硬盘上还是在内存中;b) 应确保系统内的文件、目录和数据库记录等资源所在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重新分配给其他用户前得到完全清除。5入侵防范(G3)a) 应能够检测到对重要服务器进行入侵的行为,能够记录入侵的源IP、攻击的类型、攻击的目的、攻击的时间,并在发生严重入侵事件时提供报警;b) 应能够对重要程序的完整性进行检测,并在检测到完整性受到破坏后具有恢复的措施;c) 操作系统应遵循最小安装的原则,仅安装需要的组件和应用程序,并通过设置升级服务器等方式保持系统补丁及时得到更新。6恶意代码防范(G3)a) 应安装防恶意代码软件,并及时更新防恶意代码软件版本和恶意代码库;b) 主机防恶意代码产品应具有与网络防恶意代码产品不同的恶意代码库;c) 应支持防恶意代码的统一管理。7资源控制(A3)a) 应通过设定终端接入方式、网络地址范围等条件限制终端登录;b) 应根据安全策略设置登录终端的操作超时锁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