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过渡时期“一化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经验教训和伟大意义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89360919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4.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过渡时期“一化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经验教训和伟大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试论过渡时期“一化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经验教训和伟大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试论过渡时期“一化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经验教训和伟大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试论过渡时期“一化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经验教训和伟大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试论过渡时期“一化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经验教训和伟大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过渡时期“一化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经验教训和伟大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过渡时期“一化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经验教训和伟大意义(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论过渡时期“一化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经验教训和伟大意义内容摘要:过渡时期“一化三改造”,总体来说反映了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它是社会主义道路的题中之义,是解决中国社会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也是基本国内外环境做出的必然选择。“一化三改造”,坚持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坚持循序渐进、逐步,过渡原则,坚持以和平的方法方式进行,坚持对所有制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尽管也存在改造过急、过粗、形式单一僵化等不足,但是都不足以抹杀其伟大的历史功绩,从此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我国今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特别是

2、为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关键字:“一化三改造”、历史必然性、经验教训、伟大意义在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工作的基础上,1952年底,中共中央开始酝酿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1953年12月,形成了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即过渡时期的“一化三改造”。“一化”,指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指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

3、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三改造”完成,工业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这是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为我国今后一切发展,特别是为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时至今日,理论联系实际地系统回顾过渡时期“一化三改造”必然性的认识及其经验教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一化三改造”是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结果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的历史任务基本完成;但是中国革命的胜利,并不等于完全解决了中国独立自主的问题,政治上的独立要求有经济上的独立作为巩固的基础;而经济的独立要求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走上繁荣富强

4、的道路。怎样才能发展经济,怎样才能走向富强?从历史上看,无非有两种选择:走资本主义道路,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制;或是走社会主义道路,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历史反复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进行“一化三改造”,是新民主主义道路的逻辑延伸,是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结果。无论是思想意识形态还是国内外现实情况,都决定了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人民做出的共同的、必然的选择。第一,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从根本上引领着“一化三改造”。中国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这在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民主革命的时候就已经指明。毛泽东早就说过,中国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必须衔接,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

5、。转引自沙健孙: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性选择”,载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年第5期,第14页。邓小平则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就是要消灭资本主义,消灭剥削,离开社会主义,离开了这条普遍真理就谈不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那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而不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转引自庄福龄主编:毛泽东思想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45页。“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因为只有完成由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到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过渡,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向前发展。”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6、 1993 年版,第 405 页。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正是由于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可能解决中国的繁荣富强问题,那么必须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造”是社会主义道路的题中之义。第二,当时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着必须进行“一化三改造”。1952年,毛泽东分析社会主要矛盾时指出:“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65页。经过建国初期的

7、恢复和发展,特别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家大量订货,民族资产阶级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都得到一定提升,他们便开始想同国营工商业平起平坐,利用各种手段大肆拉拢、腐蚀干部,偷税漏税,盗骗国家财产,偷工减料,盗窃国家经济情报。1952年“三反”、“五反”运动之后,国家已可能完全控制资本主义工商业,但要从根本上解决两大阶级的矛盾,就要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彻底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农村,1952年底土改完成后,广大贫苦农民分得土地,大大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 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但随后农村开始出现两极分化苗头。农村中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一天天地发展,新富农到处出现,许多贫农则因为生产资料不足,仍然处于

8、贫困地位,甚至为此出卖土地。基于当时农村阶级矛盾的分析,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在逐步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逐步地实现对于手工业、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逐步地实现对于整个农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即实行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转引自沈雁昕: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改造必然性的认识发展过程,载毛泽东思想研究2014年3月第31卷第2期,第26页。第三,改变经济的落后状况,要求必须进行“一化三改造”。改变中国经济落后的状况,必须要解决国家工业化问题。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快速实现工业化,依靠市场机制很难办到,因为市场机制很难保证稀缺资源流向不具

9、比较优势的重工业部门。“中国是个农业国,工业化的投资不能不从农业上打主意。陈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7页。“为了确保在低价统派购的条件下农民仍然能把资源投入到国家工业所需要的农产品生产中,就要求作出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安排,使国家能够以行政力量直接控制农业的生产。” 林毅夫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31432页因此,必须建立以完成计划任务为目标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就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第四,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推动着“一化三改造”。新中国成立后,人

10、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经过1949年到1952年三年的奋斗,国家已掌握了重要的工矿企业、铁路、银行等国民经济命脉,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国营经济已占主导地位,相对于其他经济成分表现出巨大的优越性。“从经济上说,到1952年后期,70%80%重工业和40%的轻工业”为国家所有。” 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5页。与私营工业相比,国营工业不仅规模大,而且技术设备先进;不仅有轻工业,而且有重工业。而中国的民族资本主要是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国民经济起飞的基地。百废待举

11、而国力有限,为了使投资收到最大的效益,必须由国家集中力量直接投资搞好重点工程的建设。这样,从 1953年开始执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任务,尤其是兴建新的大型工业企业的任务,主要就由国营经济来承担。第五,当时的国际环境,促使中国选择“一化三改造”。过渡时期,国际上东西方正在冷战,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胜利采取仇视态度,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封锁、遏制和侵略政策。1950年的朝鲜战争,使中国与西方本就紧张的关系更趋紧张。中国不但不可能从西方资本主义大国获得援助,而且连正常的贸易交往都不可能。当时只有社会主义国家和战后为独立而战的民族国家同情中国,只有苏联能援助中国。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事实上也别无

12、选择。同时,苏联社会主义事业初步成功的历史经验,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客观上具有巨大的示范和鼓舞作用,成为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进行社会改造的重要外部因素。二、“一化三改造”留下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到1956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整体而言,社会主义改造是成功的,经验十分丰富。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社会主义改造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进行的,力求使之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以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而不允许对生产力造成破坏,在社会改造中保持生产力的同步展;即把建设与改造并举。一方面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是实现中国工业化的唯

13、一正确的道路,另一方面表明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力,为了实现工业化,反对离开生产力谈社会主义。“一化三改造”,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主要任务,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手段,必须服务于国家工业化。通俗解释为“一鸟两翼”。国家工业化,是鸟的主体,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鸟的两翼。 沙健孙,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性选择,载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年第5期,第17页。两翼丰满,鸟才能腾飞。坚持循序渐进、逐步过渡。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的指导方针是“积极发展,稳步过渡”;形式上则采取由互助组到初级社到高级社的逐步过渡。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指导方针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在具体改造过

14、程中从供销合作入手,逐步发展到生产合作的道路,与此相适应,所采取的经济组织形式,是从手工业供销小组到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到手工生产合作社的逐步前进的步骤和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逐步过渡,第一步是把私人资本主义企业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第二步再由国家资本主义企业转变为社会主义企业,在转变中采取了由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逐步过渡;在步骤上则是由大城市到中小城市、由主要行业到一般行业逐步推开。实践证明,正是逐步过渡的渐进方式,避免了在短时间内可能发生的剧烈的社会变动,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反对强迫命令,以和平的方法方式进行改

15、造。运用和平的方法、合作化的途径改造小农经济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农民既是私有者又是劳动者,对他们不能采取剥夺的办法,只能引导、说服教育。毛泽东强调:还不积极的分子则不要勉强拉进来,等到他们的觉悟提高了,他们对于合作社感兴趣了,然后再分批地把他们吸收进合作社。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77页。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采取“和平赎买”政策,对资本主义私有制不是无偿地、而是有偿地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自愿互利的和平方式,使社会主义改造等到社会各阶层的拥护,未流一滴血地完成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对所有制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不仅对所有制的

16、改造是成功的,对人的改造也是成功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不仅把几亿中国农民和手工业者改造成为了社会主义的劳动者,还把过去作为剥削者的资本家也改造成为了拥护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当然,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也有失误和偏差。当时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用三个五年计划左右的时间完成“一化三改造”,而实际执行的结果,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到1956年就基本完成了,加上恢复时期,也只用年7年时间。邓小平对此评论:如果时间长一点,就更能发挥其优越性和巨大潜力。但是,实际上却一再加快,“一化”的任务没有完成,三大改造也要求过急,工作过粗、形式过于单一,以致在长时间里遗留下一些问题。转引自庄福龄主编:毛泽东思想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46页。同时,改造要求过高,生产关系要求过纯,企图把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绝对化,妄图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一下子达到充分的社会主义阶段,致使人民公社化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