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策略研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359956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策略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策略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策略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策略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策略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策略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策略研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预备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策略研究新中初级中学 罗春兰综观古今中外的母语教育,尤其是其中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我们会发现,在“文选型”课本教材之外,同时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研读历代的名著经典,是中西母语教育的共同要求。 一、国外课外阅读研究概述(一)国外课外阅读理论研究概况从19世纪末教育学和心理学专家就注意到了阅读心理。但是,他们最初只注意到了阅读的生理机制或者是读物的语言符号外形。比如,美国心理学家廷柯MA认为这一“早期阅读心理学”的成果仅只是揭示了理解文本的三项语言符号的特征:一是词的首字母对理解词义的作用;二是词的长度表示着词义;三是词的应用统计有助于词的释义。20世纪30年代,阅读的社会学

2、研究开始盛行。这种研究又可分为两条线索:一条是对读物的研究,一条是对读者的研究。对读物的研究于30年代广泛盛行于美国,而后波及欧洲。比如,美国的生活杂志于1938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读者的抽样调查。1939年,英国的出版物传播研究局研究报纸读者状况时,则按居民分布和人口特点调查了4.3万人。但是,早期的读者研究只侧重于读者对读物的需求,即把图书作为商品,试图确定读者的兴趣、阅读范围以及读者个人的心理特征等。20世纪60年代以来,阅读研究继续取得重大发展,其重要特征之一是研究对象的整体化趋向。50年代中期,著名的美国社会学者格雷WS在主持芝加哥大学专设的“阅读研究室”工作中,提出了从三个方面、分

3、五级标志去研究阅读的建议。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维也纳建立了“国际儿童文学与阅读问题研究所”。这个研究所的领导人鲍贝尔R教授在他自己的著作中提出研究奥地利儿童阅读的三个阶段:(1)研究图书本身;(2)研究儿童阅读的特点和需求;(3)研究阅读过程。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称为国民生活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文字信息密集的持续发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赞助下,阅读研究再次形成高潮。据不完全统计报道,从20年代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50年间,全世界发表的研究阅读著作超过一万篇,还有许多大型的阅读研究著作相继问世。(二)国外课外阅读研究的现状1、英国英国语文课程大纲英国

4、国家课程英语指出:“提供机会是学生阅读大量不同种类的文学作品,并就内容和问题回答问题。鼓励学生大量、独立的欣赏而阅读。”还对学生所阅读的文学作品作了相应的规定。第三和第四阶段(相当于初中和高中)的学生应阅读以下作品:包括莎士比亚、萧伯纳等人的戏剧,1900年以后出版的简奥斯汀,托马斯,哈代等著名作家创作的小说两部,有4位著名诗人创作的高质量的作品,1900年以后出版的,由詹姆斯乔伊斯、D.H.劳伦斯等作家创作的并且在评论界享有盛誉的作品2部,在评论界享有的盛誉4位主要是人的作品。英国课外阅读教学目标提出了较为完备的文学教育要求。学生除阅读现代作家作品外,必须学习和赏析至少包括两部莎士比亚作品在

5、内的古典作品,并为学生提供两份1914年前的作家和诗人名单,供学生选择,同时明确指出,阅读教材必须使学生阅读并欣赏完整的小说、剧本、是个所具有的广度和深度。其次,还提出了阅读与写作结合的教学结构:要求学生先模仿学习散文、诗歌、戏剧三种体裁,学习掌握“详尽分析”与“广泛阅读”两种必须的阅读能力和方式;然后分析,向学生提供文学理论知识及运用理论,并指导分析的模式;最后要求“衍生”,注重学生的自我感受,用写作的方式报告个人反应以及表达自己感受到和想象出的东西。这种由浅到深,由阅读到写作的教学结构具有强大的系统性,充分体现出英国教育注重文学素养和文化陶冶,并将阅读与写作结合的特点。 2、德国德国八符州

6、1994年制定的德育语文教学大纲中队7,8,9,10四个年级提出的格外阅读总要求是:增强兴趣,了解读物的价值观。列出四年里需要阅读的从青年读物到电视、报纸等不同级别不同结构的阅读材料。如7年级提出阅读青年读物,学习课外阅读和问题,审视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评判能力,10年级则提出:“学习报纸作为新闻、舆论和娱乐的工具,激发读报的兴趣,养成评判的态度,提高评判能力。”学会介绍课外读物和使用媒体的经验和看法。学会自觉和评判的阅读,了解读物的价值观。这充分体现了德国的语文教育非常重视课外阅读,并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3、法国法国国民教育部1990年提出了一项全国性的学生课外阅读计划,1994年设立“

7、国民阅读指导中心”,提供书籍并指导阅读,研究学生的语言学习情况,提出新的建议和方法。在法国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高中阶段第一年的作品清单列有16世纪以来,包括巴尔扎克、雨果、莫泊桑等作家在内的50多部作品;并在此基础上,在高中阶段第二年还列出了包括孟德斯鸠、卢梭、伏尔泰等作家在内的50多部作品,供学生选择阅读,给他们打开文化视野。 4、美国美国的课外阅读常常是与课内语文学习密切结合,并且各学校通常都有图书馆,教师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让学生挑选,学生从广泛的范围中灵活地选择,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美国,除了将课外读物与课堂教学联系,给学生推荐与课文内容和题材相关的课外读物以外,还在更广泛的空间

8、为学生指引更广泛的阅读材料,美利坚合众国教育部颁布的“美国中学生必读书目”有21部。这些涉及政治、民主和文学等多领域的世界经典名著,可以健全的美化心灵,陶冶情操,培养对人类基本的认同感和责任感,美国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由此也就可见一斑。5、新加坡 新加坡1993年中学华文科课程标准的附录3“课外阅读指引”:中指出:“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与扩展。学生学习语文,单靠课堂的学习是无法把语文学好的,只有把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要鼓励学生课外阅读,需要一个完整周详的计划,这包括读物的选择、实施的方法、时间以及阅读后的考查活动等。”并对以上几个

9、方面均作了具体的要求。 从以上国外的课程标准内容得知:1、各国都非常注重课外阅读,把课外阅读写入课程标准;2、各国的课程标准都对本国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或目标,对课外阅读的数量或篇目作了规定;3、各国都把自己国家或民族历史上的经典作为中学生阅读的主要内容,同时注意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同时期的文化精华,让学生通过对这些作品的阅读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二、我国课外阅读研究现状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与经学、史学、伦理学等融合在一起,不是独立的,也没有所谓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其进行母语教育的途径主要是研习儒家经典,即读整本的经典名著。学习的教材主要是诗书礼易春秋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即所谓的“四书

10、五经”。除此之外,专为语文教育而编撰的教材还有两类:一类是蒙学教材,专供少儿启蒙识字之用,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一类是文选教材,即供青少年研读经书时穿插学习的诗文选本,比较有名的如昭明文选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语文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将读经与学选本结合起来,而且更注重整本书的学习。1、 我国课外阅读理论概述和研究现状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阅读理论的开创时期,其中孔子、孟子、荀子有很多关于阅读的精辟言论和丰富的思想。他们的阅读理论主要有:(1)高度评价阅读的意义,充分肯定阅读的功用:(2)规定了阅读的任务,明确了阅读的内容:(3)确立了阅读原则,如读思结合、读行结合、循序渐进、自求自得等:(4)强调阅

11、读品质的培养:(5)总结了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读书技法。如“默而识之”、“举一反三”、“求疑”、“诵说”等。秦汉至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阅读理论的发展时期,可以把它分为禁废期、复苏期、兴盛期三个阶段。禁废期,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得这一时期阅读和阅读研究陷入停滞状态。复苏期的阅读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儒家经书的整理上,还来不及作理论上的深入探讨。一些阅读见解,如陆贾站在黄老思想立场上提出了“书不必起仲尼之门”,贾谊提倡人们阅读六经、淮南子对阅读功用的否定等“要旨”,都具有明显的“复苏”特色。兴盛期的阅读研究是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关于阅读的论述,已由记述式的零散片段言论发展为严密论证的单篇专著。汉武帝

12、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对中国古代阅读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刘勰的文心雕龙中的知音篇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最完整、最严密的阅读学专论。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法,萧统的“略其芜秽,集其清英”的“选读法”,都是阅读技术理论的重大突破。隋唐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阅读理论的成熟期。由于长期分裂割据局面的结束,统一封建政权重新建立,文化学术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阅读活动更加普遍,阅读理论的研究也因而更加全面、深入。不论是儒家经学、宗教经典、诗词文章和史籍的阅读研究,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一批数量相当可观的阅读研究论述,而集大成者,是南宋时期的朱熹。他全面探讨了古代阅读理论中的基本问题,总结了

13、儒经、史籍、诗歌、文章的阅读经验。“朱子读书法”早已成为尽人皆知的专有名词。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是流传千古的阅读名言。元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阅读理论的高潮,综观这一时期的阅读理论思想,可归纳为:(1)元明清阅读理论基本上建基于一定的哲学、教育、文学等思想,具有坚实而深刻的理论基础,并随着社会文化思想的发展变化而日趋丰富、完善。如明代的理学、清代的汉学,宋学之争,都极大地深化、拓展了古代阅读思想。(2)元明清阅读理论,其来源和构成复杂多样,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等,均就阅读问题,从各自的领域、不同的角度,对阅读的目的、过程、原则、方法以及必读书目各抒己见,但他们各自为说

14、,不成系统。(3)元明清阅读理论多属经验形态,或是具体方法的指导,或为随感式议论,较少逻辑严密而清晰的论证阐述。民国时期讲经读经课被废除,语文开始单独设科。1923年的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规定:精读选文要“详细诵习,研究;大半在上课时直接讨论”,略读部分包括“整部的名著”,要求“参用笔记,求得其大意;大半由学生自修,一部分在上课是讨论”, 1929年得初级中学国文占星课程标准进一步阐释了精读与略读主要的教学内容。与此同时,这个课程标准也同样为略读、精读和写作安排了各自的学时:“(一)精读指导三小时。(二)略读指导一小时。(三)作文练习二小时。”1929、1932和1936年得高级中学国文教学大

15、纲还把中学生的阅读教学直接设置为选文精读、专书读和略三部分。由此可见,在民国的语文教学中,广泛涉猎,读整本的书,是当时语文教育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来看,课外阅读的发展迂回曲折。1949年1956年的大纲,对课外阅读指导作了具体规定,并在教学档案馆后面附有初高中各年级课外阅读的参考书目。1949年叶圣陶起草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草稿中也提出要作课外阅读的指导:某种书该怎么阅读,参考些什么,可以与哪些实际联系起来。1956年的中学生文学教学大纲规定了一定的课时供教师进行课外阅读谈话之用。不但提供了课外阅读的参考书目,还对怎么落实指导课外阅读做了一些

16、具体的规定,是课外阅读发展的其实阶段。19963年的大纲规定课外阅读指导,主要是选择有益的读物,提示阅读的方法,培养读书的习惯,协助组织一些读书活动。1986年得大纲指出“语文课外活动的指导,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1992年的大纲,对课外语文活动的重要性作了进一步的强调,把课外阅读等语文活动第一次写进了“教学内容”当中,并规定了每年课外阅读三五本,提倡课外练笔。1996年的大纲规定了“课外自读每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并附有课外阅读推荐书目。2001年新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强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相对前面两个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