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法理学课程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练 习 题(一)单项选择题1.法学可分为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是从( ) A.法律部门这一角度所进行的划分B.法律制定到实施这一角度所进行的划分 C.法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这一角度所进行的划分D.认识论角度所进行的划分2. ( )属于边缘法学学科A.宪法学 B.法理学 C.法律社会学 D.国际法学3.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A.统治阶级意志 B.国家意志 C.物质生活条件 D.历史传统4.法是由国家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意味着( ) A.国家强制力是保障法律实施的唯一力量B.任何违法行为都必定会受到国家制裁C.国家强制力是法的最后一道防线D.只有法具有强制性5.含有“可以这样行为”的模式的法律规范,为( ) A.授权性规范 B.禁止性规范 C.命令性规范 D.强行性规范6.刑法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这一规定属于法的构成要素中的( ) A.法律原则 B.法律概念 C.法律技术性规定 D.法律规范7.当代中国法的渊源主要是( ).A.制定法 B.判例法 C.习惯法 D.党的政策8.根据我国宪法规定,省、市、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有权制定( ) 。
A.行政法规 B.地方性法规 C.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D.部门规章9.在法律对人的效力方面,我国采取的原则是( ) A.属地主义 B.属人主义 C.属地主义和属人主义相结合 D.保护主义10.划分法的历史类型的标准是( ) A.按照法的某种共同性或历史传统的不同B.按照法的制定机关及其法律效力的不同C.按照法律调整的对象和法律调整方法的不同D.按照法的阶级本质和它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不同11.强调政府在法律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理论是( ) A.本土化理论 B.国际化理论 C.进化论 D.建构论12.法律移植的最高形式是( )A.处 于 相 同 发 展 阶 段 和 发 展 水 平 的 国 家 之 间 的 法 律 移 植 B.落后的国家移植先进国家法律制度 C.区 域 性 法 律 统 一 运 动 和 世 界 性 法 律 统 一 运 动 D.殖民地国家移植宗主国的法律制度13.第一性法律关系与第二性法律关系的分类的根据是( )A.法律关系之间的因果联系 B.法律关系发生的方式C.法律关系的存在形态 D.法律关系的主体的地位14.下列哪种权利属于特殊权利( ) 。
A.财产所有权 B.债权 C.知识产权 D.婚姻自主权15.协议免责一般只适用于( ) A.刑事违法行为 B.行政违法行为 C.民事违法行为 D.违宪行为16.法律关系参加者能以自己的行为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资格,在法理学上称为 ( )A.法律关系的内容 B.法律事实 C.权利能力 D.行为能力17.根据行为是否是针对特定的人或事,法律行为可分为( )A.角色行为与非角色行为 B.抽象行为与具体行为C.要式行为与非要式行为 D.自为行为与代理行为18.由一个国家现行法律部门所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在法学上称为( ) A.立法体系 B.法学体系 C.法律体系 D.法系19.刑法法律部门的划分根据是( ) A.法律的调整对象 B.法律的调整方法 C.法律数量的多少 D.法律的未来发展20.法律事实分为两类,一类是法律事件,另一类是( )A.法律后果 B.法律责任 C.法律行为 D.法律制裁21.法的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是( ) 。
A.手段和目的关系 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C.目的和本质的关系 D.理论和价值的关系22.在我国,法律监督的专门机关是( ) A.国家审判机关 B.国家监察机关 C.国家检察机关 D.国家公安机关23.我国法律上规定的审判工作中的法律解释是指( ) A.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 B.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解释C.各级人民法院的解释 D.人民法院审判员的解释24.通过对对各种价值、利益、政策进行的综合平衡和选择而确定适用的法律规范的推理是( ) A.归纳推理 B.演绎推理 C.类推 D.辩证推理25.由检察机关提起公诉来追究的法律责任是( ) A.刑事责任 B.行政责任 C.民事责任 D.违宪责任26.人民法院判决甲向乙偿还债务,甲考虑到乙家庭困难,决定免除其一半债务这种情形属于( ) A.协议免责 B.自助免责 C.人道主义免责 D.不诉免责27.自然法学派所说“自然权利”属于( ) A.应有权利 B.习 惯 权 利 C.法 定 权 利 D.现 实 权 利28.法的价值属于( ) 。
A.实体范畴 B.关系范畴 C.主体范畴 D.客体范畴29.我国宪法第二章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属于( ) A.现实权利和义务 B.第 二 性 权 利 和 义 务 C.基本权利和义务 D.普 通 权 利 和 义 务(二)多项选择题1.法学研究中的实证分析方法包括( ) A.语义分析方法 B.价值分析方法 C.历史考察方法 D.逻辑分析方法 E.社会调查方法2.20 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兴起的新的法学流派有( ) A.经济分析法学 B.自然法学 C.社会学法学 D.后现代法学 E.分析法学3.在当代中国,狭义的法律包括( ) A.法律整体 B.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C.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 D.行政法规 E.地方性法规4.法的基本特征有( ) A.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B.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规范C.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规范D.法是具有一般性、概括性的规范。
E.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5.法的要素包括( ) A.法律规则 B.法律解释 C.法律原则 D.法律概念 E.法律条文6.法律原则的特点是( ) A.不预先设定任何确定的、具体的事实状态B.没有规定具体的权利和义务C.没有规定确定的法律后果D.不能用来解决具体的法律案件 E.稳定性较强7.我国的法律形式有( )A.国际条约 B.行政规章 C.判例 D.法学著作 E.单行条例8.根据我国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下列哪些机构享有立法权A.地级市人大常委会 B.省级人民政府 C.自治县人大 D.国务院各部委 E.最高人民法院9.法产生的基本标志有( )A.国家的产生 B.诉讼与审判的出现 C.制定法的产生 D.权利与义务的分离 E.法律与道德的分离10.社会主义法对资本主义法的继承主要包括( ) A.法 律 技 术 、 概 念 B.反 映 民 主 政 治 的 法 律 原 则和 规 范C.有 关 社 会 公 共 事 务 的 法 律 规 定 D.法律概念 E.反 映 市 场 经 济 规 律 的 法 律 原 则 和 规 范11.适应加入 WTO 的需要、并在 WTO 的推动下发生的第三次中国法制变革的基本内容是( ) 。
A.实现法律的市场化B.实现法律的透明化C.实现法律的一元化和法典化D.建立和健全司法审查制度 E.建立民族工业的保护制度12.人治与法治的主要区别是( ) A.是否承认法律运行中人的因素的重要性B.是众人之治(民主政治)还是一人(或几人)之治(君主专制或贵族政治) C.治国依据的是反映人民大众的法律还是领导人个人的意志D.法律与当权者个人意志发生冲突时何者优先 E.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何者地位优越13.权利本位的法律特征是( )A.法 律 尽 量 多 规 定 权 利 , 少 规 定 义 务 B.在 权 利 和 义 务 的 关 系 上 , 权 利 是 目 的 , 义 务 是 手 段 C.在 法 律 没 有 明 确 禁 止 或 强 制 的 情 况 下 , 可 以 作 出 权 利 推 定 D.社 会 成 员 皆 为 法 律 上 平 等 的 权 利 主 体E.法律的内容以权利为主,以义务为辅14.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律事实,主要是指( ) A.法律规范 B.法律原则 C.法律事件 D.合法行为 E.违法行为15.下列哪些事实属于法律事件( )A.精神病人的攻击行为 B.人的生老病死 C.社会革命D.喝醉酒后的驾驶行为 E.自然灾害16.依照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 )A.少数民族 B.国家行政机关 C.个体工商户 D.有限责任公司 E.受法律保护的珍稀动物17.刑法领域中的免责条件和形式有( )A.自助免责 B.时效免责 C.协议免责 D.自首、立功免责 E.不诉免责18.法律行为的法律性表现为( )A.法律行为是由法律规定的行为 B.法律行为是发生法律效果的行为C.法律行为是受到国家承认、保护、奖励或否定、取缔、惩罚的行为D.法律行为是能够引起人们之间权利义务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E.法律行为是受社会规范调控的行为19.下列哪些行为属于国家行为( )A.某法官审理行政诉讼案件的行为 B.某检察官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的行为C.某律师担任行政机关的诉讼代理人的行为 D.某人民警察在下班后抓小偷的行为E.某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对村民纠纷进行调解的行为20.法的规范作用主要有( ) 。
A.指引作用 B.解释作用 C.评价作用 D.教育作用 E.强制作用21.根据立法法的规定,可以向全国人大提出立法议案的主体有( )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全国人大主席团C.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 D.20 名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E、全国人大各代表团22.在我国,广义的司法包括( )A.国家审判机关的审判活动 B.国家检察机关的检察活动 C.公安机关的侦察活动 D.国家监察机关的监察活动 E.司法行政机关的监狱管理23.狭义的法律监督的主体包括( )A.行政机关 B.检察机关 C.审判机关 D.人民政协 E.中国共产党24.法律体系具有如下特征( )A.法律体系是一个国家所有法律构成的整体B.法律体系是由众多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C.法律体系的理想化要求是门类齐全、结构严密、内在协调D.法律体系由实体法和程序法构成E.法律体系的内在统一性是以宪法为基础的25.下列哪些法律属于宪法法律部门( )A.行政处罚法 B.民族区域自治法 C.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D.人民法院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