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澜教育思想

上传人:n**** 文档编号:89281788 上传时间:2019-05-22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9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叶澜教育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叶澜教育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叶澜教育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叶澜教育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叶澜教育思想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叶澜教育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叶澜教育思想(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组成员:张娜、常佳佳、徐瑶、钱珊,叶澜,每个人都只能自己“活”,不能有别人代“活”;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历程,都得自己走,不能有别人代走。这是一个明白到不能再明白的事实,是每一个活着的人都能体会到的朴素真理。 要想让一片空地不长荒草,唯一的办法是给它种满庄稼。让我们齐心协力在孩子们空地上播撒善良、博爱、宽容的种子,那么,他们一定能结出累累硕果。,叶澜简介,主要教育思想,新基础教育观,主要内容,叶澜简介,1941年12月生于上海, 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大 教育系本科,并留校 工作至今,现为华东 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 导师,主授课程有教育概论, 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论, 教育原理,

2、 教育学原理等。,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教育概论, 走出低谷, 新编教育学教程, 教育研究及其方法。,主要思想,一、教育理论有 巨大的生命活力,二、教育改革要反映 社会转型时期的 时代精神,三、学校教育应承担 新的文化使命,第一: 教育理论有巨大的生命活力。,叶澜认为,新基础教育研究不是纯理论研究,但是必须要有理论,而且理论研究要适度先行。 “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新形势下的新问题,研究的任务是想构建新观念体系和新学校模式,不可能在不作理论研究的情况下,完全依靠教师凭个人的经验与直觉去创造”。 当然在现实中,教育理论未必显现出应有的生命活力,叶澜意识到了教育理论的深层生存困境,但是她认为教育研究者

3、不应放弃对教育理论的追求和探究。,第一: 教育理论有巨大的生命活力。,她认为,中国近代的教育理论以引进为主,现在应该重视教育理论的原创性,即“以本国的教育发展需要和问题为研究的本源,通过各种不同手段获取原始性素材,或作原始性(相对于“验证性”)的研究,进而得出在国内或国际范围内富有独特性和创新性的理论(或其他形态的研究成果)”。 教育理论研究是一种“上天工程”,教育实验改革是一种“入地工程”,教育研究应该“上天入地”。,第二:教育改革要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精神,对时代精神的把握是叶澜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叶澜从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领悟到教育改革不能不反映时代精神。“只要时代发生深刻的变化,教育

4、或迟或早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凡是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中产生深远影响的教育家和教育名著,都是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中的代言人,他们思想的光彩是时代精神的独特折射。”人的主体精神是时代精神最核心的内容,它将从哲学家的沙龙中、思想家的头脑中走出来,走向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教育领域。时代精神集中地反映在叶澜所设计的理想新人形象中。,第二:教育改革要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精神,她说:“一个要求每个人学会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和掌握自己命运的时代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寄托在体现这种时代精神的人身上。”适应未来社会的新人的基质是“积极主动(包括学习和参与、适应和创造)的人生态度、有效

5、地认识发展变化着的内外世界的能力和改造内外世界的实践能力,个人行为的自主调节及承担社会责任的伦理意识,崇高的人格力量和能与他人成功协作的个性魅力。”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与自然、社会、他人形成理性和发展性的关系,才能在与复杂、开放、变化的周围世界相互作用中做出积极的社会贡献,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第三:学校教育应承担新的文化使命,在教育活动中对时代精神的改造是叶澜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叶澜从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领悟到教育改革不能不反映时代精神。“只要时代发生深刻的变化,教育或迟或早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凡是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中产生深远影响的教育家和教育名著,都是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中的代言人,他们思

6、想的光彩是时代精神的独特折射。”人的主体精神是时代精神最核心的内容,它将从哲学家的沙龙中、思想家的头脑中走出来,走向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教育领域。 时代精神集中地反映在叶澜所设计的理想新人形象中。,第三:学校教育应承担新的文化使命,她说:“一个要求每个人学会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和掌握自己命运的时代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寄托在体现这种时代精神的人身上。” 适应未来社会的新人的基质是“积极主动(包括学习和参与、适应和创造)的人生态度、有效地认识发展变化着的内外世界的能力和改造内外世界的实践能力,个人行为的自主调节及承担社会责任的伦理意识,崇高的人格力量和能与他人成功协作的

7、个性魅力。”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与自然、社会、他人形成理性和发展性的关系,才能在与复杂、开放、变化的周围世界相互作用中做出积极的社会贡献,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观点一,四个还给,观点二,观点三,观点四,以人为本,服务目标,生态教育,观点五,教育的 意义,观点六,课堂的 意义,叶澜新基础教育观,观点七,教师的智慧,观点八,观点九,观点十,教师的作用 的发挥,模式问题,课堂操作,观点十一,教师的 定位,观点一:四个还给 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2.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 3.把创造带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 4.把精神焕发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观点

8、二:以人为本 “新基础教育”最关心的是人。它改变一个人,改变他头脑中的观念,改变他的教学行为、教学思想,结果是教师更新了,课堂更新了。在这过程中,教师有一种探索精神,有一种自我超越精神。,观点三:服务目标 “新基础教育”并不是为最好的学生准备一项改革方略,而是为了所有愿意改变自己,愿意实现更好发展,愿意完善自己的教育群体服务的。 观点四:生态教育 “新基础教育”并不是要强扭什么,而是要使原本就因生命存在而充满内在生机的教育。从被传统教育弊端造成的“沙漠状态”重新转回到“绿洲”的本真状态。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是教育的“生态工程”,是教育的返璞归真。,观点五:教育的意义 在一定意义上看,教育是直面

9、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提高人的生命的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 观点六:课堂的意义 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了学生成长所做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该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由此而激发起自发地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积极地投入教育改革。,观点七:教师的智慧 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正是在处理这些活的情景中得到发挥,这些活的情景向教师的提出一系列的挑战: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让他们振作?当学生们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

10、他们归于平静? 观点八:教师的作用的发挥 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由课的具体进行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的问题的方式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教师尽管教一个课,面对同一批学生,但他在每一节课上所处的具体情况和经历的过程都并不相同,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合。教师的创造才能,指导作用,正是在处理这些活的情景时向教师的智慧和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战。,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意义?,观点九:模式问题 我们要警惕模式问题。要求教师的行为是操作的、按模式去行动意味着什

11、么呢?就是意味着你把他看成手段,看成不能思想的人、不能自己领悟的人、不能自己去反思、去发现自己改变自己的人。这个时候,你就需要一个外在的模式、外在的操作去规范他的行为。这样,你还是把他看成是一个行为者,而不把他看成是思想和行为统一的人。,观点十:课堂操作 在课堂实践中到底应该做什么,这个创造空间应该换个老师,不用做那么细致的规定,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干什么,他完全可以从当时的情景、他的感受、他的想法做起。我们不要给他一个模式,我们是要他有这样的创造的冲动,要他生长出智慧来,要他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主动地、自主地创造的人。“新基础教育”的价值在这里,“新基础教育”的艰难也在这里。这种把丰富复杂、变化

12、不居的教学过程,简化为特殊的程序化的单一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教学最根本的缺陷,它导致课堂教学的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机与乐趣,缺乏智慧与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而是受到压抑和制约,从而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观点十一:教师的定位 “新基础教育”追求的是“既是创造者,又是学习者;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既是改变旧的教育模式,又要改变自己。”“新基础教育”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很多问题,发现问题就是发现了发展的空间,问题意味着我们还可以经一部解决这个问题。当然问题不会自动转化为空间,这需要的是我们对现实的态度,做积极的现实主义者。,Thank Your!,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