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传统文化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89280894 上传时间:2019-05-22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12.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传统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四川省传统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四川省传统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四川省传统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四川省传统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传统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传统文化(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保护与发展研究调查,川菜,川剧,少数民族文化之彝族文化,茶文化,A,B,C,D,目 录,CONTENT,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成都,是戏剧之乡。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清代乾隆时在本地车灯戏基础上,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的用四川话演唱的“川剧”。,其中川剧高腔曲牌丰富,唱腔美妙动人,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剧的主要演唱形式。川剧帮腔为领腔、合腔、合唱、伴唱、重唱等方式,意味隽永,引人入胜。川剧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充满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常见于舞台的剧目就有数百,唱、

2、做、念、打齐全,妙语幽默连篇,器乐帮腔烘托, “变脸”、“喷火”、“水袖”独树一帜,再加上写意的程式化动作含蓄着不尽的妙味。川剧为世人所喜爱并远涉重洋传遍世界。 川剧分小生、旦角、生角、花脸、丑角5个行当,丑角,小生,旦角,生角,川剧,花脸,川剧,变脸手法,川剧,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抹脸”、“吹脸”、“扯脸”。此外,还有一种“运气”变脸。 抹脸:将化妆油彩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表演时用手往脸上一抹,即可变成另外一种脸色。如果需要变整张脸,就把油彩涂在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将油彩涂在脸上或鼻子上。白蛇传中的许仙用的就是“抹脸”。 吹脸:用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银粉、墨粉等

3、,装进特定的容器里,表演时,演员只需将脸贴近容器一吹,粉末就会扑在脸上,吹时必须闭眼、闭口、闭气。活捉子都中的吹脸,化妆粉末是放在酒杯内的,更多的时候是在舞台的地面上摆一个已经装好粉末的小盒子,演员只需做一个伏地的舞蹈动作,就可以趁机将脸贴近盒子。 扯脸:“扯脸”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变脸方法。它是事前将脸谱画在一张一张的绸子上,剪好,每张脸谱上都系一把丝线,再一张一张地贴在脸上。丝线则系在衣服的某一个顺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如腰带上之类)。随着剧情的进展,在舞蹈动作的掩护下,一张一张地将它扯下来。如白蛇传中的钵童(紫金铙钵),可以变绿、红、白、黑等七、八张不同的脸。再如旧正楼中的贼、望娘滩的聂龙

4、等也使用扯脸。 “扯脸”有一定的难度。一是粘脸谱的粘合剂不宜太多,以免到时扯不下来,或者一次把所有的脸谱都扯下来。二是动作要干净利落,假动作要巧妙,能够掩观众眼目。 运气:顾名思义,运用气功变脸。传说已故川剧名演员彭泗洪,在扮演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时,当琴童报告司马懿大兵退去以后,他能够运用气功而使脸由红变白,再由白转青,意在表现诸葛亮如释重负后的后怕。,川剧脸谱,川剧,川剧脸谱 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 川剧演员在演出前,要在面部用不同色彩绘成各种图案,以展示人物的身份、形貌、性格特征。历史上川剧没有专职的脸谱画师,演员都是自己绘制脸谱。在保持剧

5、中人物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演员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绘制脸谱,以取得吸引观众注意的效果。故川剧脸谱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特征,是各类地方剧种中少见的。 此外,川剧脸谱历史上都是以“师带徒”的方式传承,师傅怎样画脸谱,口传身教于徒弟。师傅对自己所绘脸谱烂熟于心,徒弟听之学之绘之,也慢慢烂熟于心并可有改变。演出完毕后,脸上一擦一摸干干净净,脸谱全然成了演员吸引观众的一个法宝。既是口传心授,又是制胜法宝,所以川剧脸谱历史上就缺少纸面的图像记录。,川剧现状,川剧,川剧具有巴蜀文化、艺术、历史、民俗等方面的研究和认知价值,在中国戏曲史及巴蜀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十分独特的地位。数年来,川剧同其他各种地方戏曲一样

6、出现了生存危机,观众减少,演出市场萎缩,经费不足,传承发展举步维艰,抢救、保护川剧的任务正严肃地摆在人们面前。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四川省川剧学校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现今,川剧再一次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微博时代,古老的川剧也不甘落后,用多种形式活跃在微博上,单单在新浪微博上以“川剧”为关键词搜索用户,就有超过500条结果。川剧与微博的结合,催生出除官方微博外的专门的川剧微博。以微博“川剧票友会”为例,在这个微博上,与川剧有关的各类信息一应俱全,小到一件川剧元素的物品

7、,大到一场川剧演出的“微直播”。“微直播”即是用在微博发图片、文字的方式迅速播报情况,运用到川剧上,就是用从演出现场拍摄的精美图片和解说文字,让网友从微博上就能感受到演出现场。这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更促进了川剧的繁荣与发展。,四川茶文化,饮茶习惯是古老的巴蜀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一般来说,吃完早饭,而今天恰好没什么活生的人们或者是老人们便纷纷的涌向茶馆。 成都人饮茶有其独特的盖碗茶具,即:茶盖、茶碗、茶船子。一张竹子制的靠椅,一张低低矮矮的小方桌子,还有茶馆里跑堂的沏茶师傅的手艺,相信如果您有机会亲自目睹,您一定会兀自惊讶不定的。,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发现茶的国家,若追究我国茶业的根源恐

8、怕就将追溯到四川。 就四川地区本身的地理条件来看,四川盆地周围具有较广阔的丘陵地带,这里气候湿润,降水丰富,丘陵的排水性较好,再加了土壤呈酸性,这些都是适宜茶树生成的自然条件。由此可见,四川成为我国茶树的原产地也是有据可依的。 说到全国名茶,很多人想到的多半是杭川的龙井,安溪的铁观音,太湖的碧螺春,事实上川茶也是颇有名气的。80年代,全国品出的十大名茶中,四川的茉莉花茶榜上有名,而全国的名优茶,四川名茶也近40余种,其中省外较为知名的有:峨眉毛峰、蒙顶甘露,青城雪芽,省内著名的还包括峨嵋竹叶青,蒙顶黄芽,邛崃文君茶,广安松针,香山贡茶等。这些茶品在古代颇具名声。 唐代白居易曾赞美川茶: 琴里知

9、闻唯绿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李白诗曰:杨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 文同写道:蜀中茶称圣,蒙顶味独尊。 由此可见,川茶的“名气“在唐代就已 流传开来,并得到众人的肯定。,成都人尤其爱喝茶,爱泡茶馆。坐在茶馆中,茶客们可看川剧、可听 清音、可溜鸟、可打盹儿或者看看闲书、录像片、要么就两三个人 凑在一块儿摆龙门阵,不时还有掏耳朵的、擦皮鞋的、算命看相的 游走其间,大家都消遥自在,自得其乐,在这样的环境中你可以深 深感受到社会群体的亲和,感受到成都茶馆儿的浓浓的地方特色。 除了休闲之外,还是重要的社交场所。在旧社会,三教九流相聚在此,不同行业、各类社团在此了解行情、洽谈生意、看货交易;黑社会买卖枪支、鸦

10、片也常在茶馆进行;袍哥组织的“码头”也常设在茶馆里。这些茶馆大多还兼营饭馆、旅店。每逢寒暑假,茶馆又成为争聘教师“六腊之战”的战场。可以说,七十二行,行行都把茶馆当做结交聚会的好去处,茶馆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旧社会的茶馆还兼有调解社会纠纷的职能。亲朋邻里之间若出现了纠纷,双方约定到某茶馆“评理”。凡上茶馆调解纠纷者,由双方当事人出面,请当地头面人物调解,双方参加辩论的对手经过一番唇枪舌战之后,由调解人仲裁。所谓“一张桌子四只脚,说得脱来走得脱”。如果双方各有不是,则各付一半茶钱;如是一方理亏,则要认输赔礼,包付茶钱。,川菜,川菜是我国著名的地方菜肴之一,它与粤菜、鲁菜、淮扬菜共同组成中国

11、的四大菜系。川菜是历史悠久,地方风味极为浓郁的菜系,具有烹饪取材的广泛性、调味变化的多样性和众多菜式的适应性等长处和优势。 川菜具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点,其风味则是清鲜醇浓并重,并以善用麻辣著称。辣椒(四川俗称海椒),自从传入中原以后,川菜就与中原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川人及川菜厨师对辣椒的使用,方法之多、运用之巧,是其它菜系所不及的。川菜诚不可无辣,却绝非逢菜必辣。川菜是当麻则麻,当辣才辣。相当部分川菜品种是既不辣更不麻的。川菜厨师配品,讲究浓淡交错,疏密得宜,疾中有徐,紧凑中有平缓。 川菜菜系由筵席菜、大众化餐菜、家常风味菜、火锅、风味小吃五大类组成。,那些让人垂涎欲滴的川菜,彝族,川西南

12、豪爽的彝家兄弟,川西高原粗狂的藏族汉子,川西北质朴的羌族人家,川南清纯的苗乡少女,还有回、蒙古、土家等十四个世居少数民族兄弟同居住在四川的山山水水间,高原,山林给予每个民族不同的秉性和性情。古老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终在这一刻交融,串起各民族的文化、风俗、礼仪,如同在五彩斑斓的万花筒中了望,那灿烂如花、美若朝霞的民族服饰,那精美细致、巧夺天工的民族工艺,那神秘莫测、敬神礼佛的宗教法器等等,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情结,具有独特、悠长的艺术韵味,展现了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 在本次的研究课题中我们将主要对这彝族这个民族在四川山水间的生活来研究四川文化的一角。,彝族是四川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四川南

13、部川滇交界处的大小凉山地区。 我省彝族现在人口约200多万,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彝族的传统信仰以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等为内容。勤劳聪慧的彝家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彝族文化,彝族的彩漆,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刻、豆富有本民族特色、无论是漆器还是服饰,红、黑、白三色贯穿其中,代表了彝族崇尚的勇敢、热情、尊贵、和光明。四川神博物馆馆藏众多漆器,与其它彝族文物一起展现了彝族古朴而丰富的民风民俗。,彝族支系繁多,自称有诺苏、纳苏、聂苏、罗武等称谓。关于彝族的起源,人类学界、民族学界和考古学界的观点是基本统一的,认为彝族是以西南土著民族昆明族为主体,在与其他部族相互交往、融合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而

14、来的。,特别的风俗习惯,“左脚舞”传说 彝族左脚舞有1000多年历史,三月会已有近400年历史,早在康熙41年(1702年)就有左脚舞最早的文字记载。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世间有一条恶龙,兴风作浪,造成洪水危害。两位彝族青年阿里和阿罗勇敢地站出来,前去制服恶龙。彝家人民在阿里和阿罗的带领下,一齐向恶龙开战,恶龙见势不妙,赶紧逃回龙潭。人们抓住时机,把事先烧红的栗炭往潭里倒,倒满后又抬石头、挖泥土,把龙潭填平。还怕夯压不紧恶龙翻身,就在上面燃起篝火,边唱边跳边跺脚,三天三夜恶龙终于死了。为了庆祝胜利,彝家人用恶龙的头、皮、骨、筋制成月琴,聚到一起跳脚弹琴,口唱左脚调“阿里罗”以示纪念。 在绿汁镇的彝

15、族聚居的者拉、龙格利等地,数百年来每到农历正月十六和三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天或有人家娶妻嫁女,夕阳西下之时,远远近近的彝族和其他民族群众不邀而到,弹起龙头弦子,男女和声或齐声唱起左脚调,手牵手、肩并肩,围成一个个几十乃至上百人的大圆圈,欢跳左脚舞。伴着铮铮作响的弦音,和着高亢清脆的歌调,他们时而蹉脚闪腰,时而折步跌脚,时而甩腿对脚,时而摆手转身,舞步整齐统一,舞姿轻盈健美。,“姑娘房” 彝族男女的婚恋:“姑娘房”是楚雄彝族特有的风俗。姑娘年满16岁,父母就为她另盖一间小草楼,让其单独在其中过夜,而年满20岁的男青年,可以在夜晚爬上心爱姑娘的草楼谈情说爱。他们在一起吹响蔑,对调子,互诉爱恋

16、之情。即使同时有几对青年男女也是如此,大家并无拘束。一旦爱情成熟,男女双方只要征得父母同意就可以结婚,双方父母一般不会干涉儿女们的选择。 “跳菜” 的歌舞伴餐:“跳菜”,即舞蹈着上菜。它是云南无量山、哀牢山彝族民间一种独特的上菜形式和宴宾时的最高礼仪,是舞蹈、音乐与杂技完美结合的历史悠久的传统饮食文化。 宴宾时,通常用方桌沿两则一溜摆开,宾客围坐三方,中间留出一条“跳菜“通道。三声大锣 拉开“跳菜“序幕:大锣、芦笙、三弦、闷笛、树叶等民乐齐奏;在姑娘小伙“呜哇哩噻噻”的吆喝声中,只见顶着托盘的彝家男子双手拱揖,脚步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另一个人头顶和双臂各撑一菜盘(共24碗)紧随其后入场。他们合着古朴纯厚的民乐协奏曲,脸上作着滑稽州怪相,跳着歪来复去而又轻松、优美、流畅、连贯的舞步,一前一后登场。两位手舞毛巾的搭档,则怪态百出,形如彩蝶戏花般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地为其保驾护航。 少女换裙带礼 彝族姑娘进入成年时(一般多在15岁),依俗要举行隆重的“换裙礼”。换裙礼仪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