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保护南水北调水源安全——陕西在行动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892654 上传时间:2017-05-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保护南水北调水源安全——陕西在行动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精选】保护南水北调水源安全——陕西在行动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精选】保护南水北调水源安全——陕西在行动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选】保护南水北调水源安全——陕西在行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保护南水北调水源安全——陕西在行动(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陕西水源地6.27 万平方公里的汉丹江流域内的农作物,尤其是经济作物,每年都会使用上百万吨的农药和化肥,且这一总量还会呈逐年上升之势。面对此况水保工程:无疑是稳定汉江水质的“天然屏障”本报记者 武盾众所周知,平稳的水质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命门”。要确保“一江清水”永续,水源地的保护和治理至关重要。然而,一提起水源地的保护和治理,人们首先会想到以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为主的“点源污染”治理。毋庸置疑,点源污染的治理,最直观、最迫切,且“刀下见菜”、“立竿见影”。因此,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相对于“点源污染”治理,“面源污染”治理,则是最根本、最艰难、最持久的治理。尤其

2、是水源地内因化肥和农药的规模使用,形成的“农业面源污染”,因其污染的缓慢性、广泛性和不易察觉的特质,在治理中往往会因“不那么急迫”而被滞后。但是,“太湖现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2007 年、2008 年两度爆发的“太湖蓝藻事件”,一度被视为工业污染之祸,后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实验认定,此类污染事件中,氮肥亦是元凶之一。氮、磷含量过高,湖水富营养化直接导致了太湖蓝藻爆发。据相关数据表明,江河、水库、湖泊出现富营养化现象,化肥的因素占到 40%左右。陕南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地,在 6.27 万平方公里的汉丹江流域内,每年大量的农作物都要使用上百万吨的农药和化肥。由此不难看出,“农业面源污

3、染”将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保护治理面临的最大难题。“南水北调”70%的供水量来自陕南。从地图上看:这里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质构造。其中的“八山”,又是以松软易滑的岩石为主,地质环境非常脆弱,强暴雨造成的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而“一分田”内,坡耕地面积就占到耕地总面积的 66%,其中汉滨、紫阳、镇巴、略阳等部分县,25 度以上的坡耕地就高达 70%以上。虽然陕南地质构造特殊,却要“养活”近千万人口,还要肩负陕西“粮油基地”的重任。目前,陕南水稻、油菜产量均占到全省的 70%以上。这里还有规模及产量居陕西之首的茶叶、柑橘、生猪三大产业,以及众多的优势产业,诸如药材

4、、烤烟、桑蚕、魔芋、水果、蔬菜 在这个“人与地”竞争如此激烈的地方,在这块南水北调中线“极其珍贵的水源地”内,农业的规模和产量仍在逐年增长,虽然在其增长的背后因素很多,但“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很是惊人。据相关部门保守估算,陕南三市年化肥施用总量为 113 万吨,仅汉中一市就达 59.25 万吨,农药 745 吨。毋庸置疑,对于耕地资源稀缺的陕南而言,化肥和农药对提高农作物的规模、产量和效益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为“农业面源污染”,尤其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一方面,占陕南耕地总面积 66%的坡耕地,对当地农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另一方面,坡耕地又是汉丹江泥沙的

5、主要来源。坡耕地年流失表土 1.5 厘米,相当于每亩年损失氮、磷、钾肥 270 公斤,迫使农民只有增加化肥的投入,才能维持农作物产量的均衡。”省水土保持局总工程师刘利年说,陕南施用农药、化肥的利用率仅为 30%,其余大都随降雨径流而汇入江河、水库,造成对水质的污染。当汛期暴雨来临时,许多坡耕地会被雨水冲刷成大面积的“光石板”。仅安康市每年因水土流失造成的石化面积就达 660 公顷左右。尽管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是一项非常艰难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但从 2007 年起,国家就在陕西水源区实施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目前,“水土保持工程”已彰显出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方面的“主体地位”。据悉

6、,工程已累计治理小流域 470条,完成治理水土流失任务 1.3 万平方公里,新修基本农田 2.08 万公顷,营造水土保持林19.95 万公顷,营造经济林 7.18 万公顷水保工程的“林草措施”,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生态系统,增强了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少了暴雨对地表的打击,溅蚀和冲刷,控制了农田的径流;“工程措施”有效地拦截了地表径流和流失的表层土壤,变“三跑田”为“三保田”(保肥、保土、保水)。目前,水源地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1200 平方公里,拦截流失土壤 5000 多万吨,拦截地表径流 4.3亿立方米,控制面源污染物下泄率达 40%。更加令人振奋的是,从 2009 开始,陕西省水土保持局在水土

7、流失综合治理的基础上,又在部分县区试点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作,从北京、浙江等兄弟省市大面积推广这一措施的实践效果看,清洁小流域建设对面源污染防治和控制更直接、更综合、更全面、更有针对性。目前,我省陕南 3 市已经有 23 个县在 32 条小流域开展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省市县累计投入已经达到 4.1 亿元,建成清洁型生态小流域 4 条。据测算,32 条小流域目前实施的各类防治面源污染措施,年减少化肥施用量达 127.6 吨,减少的农药使用量达到 1.3 吨,减少农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达到 2216 方,直接减少垃圾等废弃物 1.1 万吨。相较其他措施而言,清洁小流域具有鲜明的特色。清洁小流

8、域首先从预防入手,把污染源减量排放放在首要位置。以化肥农药造成的面源污染的防治为例,通过引导、培育、扶持当地群众发展无公害、低残留新的替代产业,置换原有污染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减少流域内使用化肥农药的总量,将面源污染控制在种植、养殖等生产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西乡县樱桃沟通过清洁小流域建设,已发展无公害樱桃园 1.28 万亩,桃李等 1500 亩,石泉县杨柳社区发展 5 个品种无公害种植产业园,面积 330 多亩,养殖产业园 2 处,肥料全部使用的农家有机肥,养殖采用林下养殖的方法,防虫用太阳能杀虫灯、粘虫板等。这两条流域每年减少使用的化肥量就达 73 吨,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0.34 吨

9、。对于日益严重的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清洁小流域从美化村容村貌等减量化工作入手,从宣传引导上发力,教育、培训小流域内的群众增长防治面源污染的知识,养成爱护公共居住环境的习惯,养成垃圾分类收集、集中堆放,统一处理的自觉行动,使这些小流域垃圾的产生量、随意丢弃堆放的量大大下降。对于已经存在于大田中或者不得不发生的化肥农药造成的面源污染,清洁小流域的方法是,从径流汇聚的各个环节开展全面综合规划,采取系统措施进行控制,达到截留、滞留、拦蓄、降解、消纳各类污染物的目的。石泉县杨柳清洁小流域示范园从坡面污染源抓起,先用工程(坡改梯)滞留,延缓污染物汇聚时间,坡脚营造植物过滤带先期吸收消纳,进入沟(河)道后,首

10、先汇入一级降解堰塘,再次滞留、吸附、消纳,再排入稻田、藕塘消纳处理,再从水草沟进入沟道植物过滤带,然后再进入更大的生物降解堰塘,对氮、磷和农药残留全面拦蓄处理,生物降解后,最终排入末级并设置了多道石质谷坊的水草沟,最后排入主河道。已经建成的石泉县杨柳生态清洁小流域对面源污染防治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已经成为解决陕南南水北调水源区面源污染一个成功的“典范”,经西安理工大学采样分析,治理前后主沟道常流水水质从原来的劣类提高到类。面源污染另一个防治难点是农村生活污水带来的污染,单家独户,随意排放,排水口分散众多。针对这一情况,杨柳生态清洁小流域引入浙江等地普遍适用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建设人工湿地工

11、程 19 处,日处理污水达到 249方,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这种无动力分散式的污水处理办法非常适合我省农村地区,它利用房前屋后闲置土地,地下处理污水,地上建成花园,一举两得,受到当地群众衷心拥护。从各项不断变化的最新数据表明,正在实施的“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必将成为今后稳定汉江水质的一道天然屏障。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点源概念起源于最开始的污染治理,主要是针对“点上”的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水排放,是指有固定排放点的污染源,主要包括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污染,如造纸厂、化工厂和生活污水排放点等等。面源污染,即引起环境和水体污染的排放源分布在广大的面积上。与点源污染相比,它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不稳定性和复杂性,受外界气候、水文条件的影响很大。根据面源污染发生区域和过程的特点,一般又将其分为城市面源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两大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