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大全:《祭十二郎文》教案4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261752 上传时间:2019-05-2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大全:《祭十二郎文》教案4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大全:《祭十二郎文》教案4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大全:《祭十二郎文》教案4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大全:《祭十二郎文》教案4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大全:《祭十二郎文》教案4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大全:《祭十二郎文》教案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大全:《祭十二郎文》教案4(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祭十二郎文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2.通过本文的学习,掌握祭文的写法。 3.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教学重点:在叙事中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祭文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理解导读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由韩愈的马说师说;或“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名言引入新课教 学。 二.韩愈和他的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愈倡导的顾问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 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他

2、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 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 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做是马说师说等。 三.写作背景: 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 的辛酸回忆。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 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所有 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

3、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四.朗读课文:正音正句读。 1.给下列词语注音: 不省( )所怙( )、殁( )死、汴( )州、孥( )、薨( ) 嗣( )位、殒( )生、奴婢( )、窆( )、尚飨( )颍 ( )水 2.给下列句子断句: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五.分析理解第一三段: (一)导析 1.一词多义辨析 致 A 乃能衔哀致诚 B 致敬亭于幕府 C 将成家而致汝 D 何意致不厚 E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F 老妇前致词 G 蒋干还,称瑜雅量高致 就 A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B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C 指物作诗立就 D于是荆

4、轲就车而去 之 A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B 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C佯狂不知所之者 D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E 告汝十二郎之灵 始 A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 B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C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D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E 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 舍 A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 B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C 至舍,四支僵不能动 D 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避之 E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F 屋舍俨然 2.理解文化现象 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 告汝十二郎之灵 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 请归取其孥 明年,丞相薨 万乘之公相 (二)分析段落意义。 1.概括这三段的意义: 答:第一段叙述我听闻侄儿去

5、世准备祭奠的经过;第二段书写身世与家世之不幸的孤苦无依;第三段叙述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表现自己的悔恨和遗憾。 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 答:是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的之间的深厚亲情,从而表达自己的深深思念。 3.这几段总体是为了突出什么意义? 答:突出与十二郎的深厚情谊,即虽为叔侄,实为兄弟。 六.作业:朗读课文,翻译前三段。 第二课时 一.分析四六段。 (一)导析 1.一词多义辨析: 其 A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B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 齐国其庶几乎 E 汝其善抚之 信 A 其信然邪?其梦邪? B 愿陛下亲

6、之信之 C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D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E 烟涛微茫信难求 然 A 呜呼!其信然矣! B 虽然,我自今年来 C 吴广以为然 D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穷 A 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固将愁苦而终穷 D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 2.词类活用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遇汝从嫂丧来葬 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其传之非其真邪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入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 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3.区别古今意义: 明年,丞相薨 去年,孟东野往 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未可以为信也 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其无知,悲不几时 (二)分析段落意义: 1.概括

7、这三段的段意。 答:第四段感叹命运不公,痛惜诸兄之死;第五段痛惜十二郎之死;表现对十二郎的深沉的思念。 2.第四段写的痛惜诸兄之死,与本文主旨有何关系?一、课文悟读 这篇祭文是作者祭奠一个30岁左右的侄子的文章。这样一篇哀悼一个普通年轻人的短文竟然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 祭文一般总是赞颂死者的功业或德行,而本文尽脱窠臼,没有一句赞颂的话(只是在文中顺便提到伯兄的“盛德”和十二郎的“纯明”),专从骨肉至情方面下笔。文章主体部分从儿时生活写起。作者3岁丧父,全靠兄嫂十二郎的父母抚养。这时家道中落,两个名为叔侄、实同兄弟的孩子孤苦相依,“未尝一日相离”,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接着写作者成年之后,由于

8、谋官求禄,宦海沉浮,所以行踪飘泊不定,叔侄间别多聚少,可是关系并未疏远,彼此都盼望着能够长期相处,哪料十二郎过早天亡。然后作者又写了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待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从内容上看,祭文写的是一些亲人之间的日常琐事,但无不蕴涵一片真情。正如文章结尾所言:“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主要是体会作者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同时,要领会文章借助叙事进行抒情的一些特点。当然,文章调子比较低沉,并且夹杂着一些封建道德观念。这是阅读时需加注意的地方。 二、亮点探究 1叙事于琐细中见沉痛。 探究学习:本文作者在叙事时不是孤立地叙写琐事,而是善于把它们放在

9、较宽阔的背景中来处理,以便于琐细中见沉痛,于联系中见深挚,比如十二郎英年早逝,这本身就足以使作者十分痛惜,联系到两人从小孤苦相依,成年后别多聚少,再加上家世凄凉,作者“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现在孙辈中惟一的十二郎也和三兄一样“不幸早世”,岂不是悲痛之情更加绵远深重,催人泪下吗? 本文的特点是直抒胸臆,但抒情又与叙事紧密结合,正如上述一样,在絮絮切切地诉说家常琐事的同时,感情也表达得曲折人微。再如作者写与十二郎幼年时孤苦相依的一段艰难生活,写的特别细致动人;而关于生死离别的反复重叠,说而又说的抒情,更显出哀痛的至深至切。所以,与其说是作者在写

10、祭文,不如说他是在诉衷情。 2运用多种手法抒发感情。 探究学习:本文虽说是直抒胸臆,但是,从写作的角度看,作者还是运用了多种手法来将自己的感情抒发得酣畅淋漓:一是从自身幼年讲起而又处处紧密联系十二郎的生活,突出叔侄孤苦相依、情深谊长;二是以“韩氏两世,惟此而已”强调十二郎之死的惨痛之情;第三,不厌其详地写叔侄相会又离别的经过,悔恨自己不该为求禄而使暂时相别竟成永别,以此加深抒发失侄之痛;第四,设想自己年老体弱本应早死,将会使十二郎忧伤万分,反跌出今日自己对十二郎早死的悲痛之情,使感情抒发又加深一层;第五,因为悲痛之极而产生不合常情的想法,想去“从死”,以此来摆脱痛苦,使感情的抒发到达顶峰;最后

11、,作者以“呜呼!汝病吾不知时”一段,将上述种种悲痛作一总括,使人真正感受到作者“言有穷而情不可终”的哀痛之情。 3借助文言虚词表达思想感情。 探究学习:本文除了借助叙事来表达思想感情,还极其准确地借助虚词来表达感情。以文章第5段为例:第5段一开始连用3个疑问句,引起下文层层抒发极度悲痛之情。句中3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之死的事实,反诘的语气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震惊的程度。接下去几句,“也”“乎”合用,写出作者不愿相信十二郎之死,以及不愿相信但事实俱在的矛盾心情。是啊,“吾兄之盛德”怎么会绝后呢?“汝之纯明”怎么不能承受父亲的福泽呢?为什么年轻力壮者早死而年老力衰者反而存在呢?但是,“东野之

12、书”“耿兰之报”为什么又在我身边呢?5个带“矣”的句子,迫使作者由疑而信,不得不信,写出了作者哀痛不已的心情。最后,作者无力摆脱悲哀,只好归咎到天、神、理、寿,表示出对这噩耗的万般无奈。 文中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样连用连词和语气词的做法作用很大。第一可以加重语气,使表达的感情更强烈;第二可以押韵和增强文章的节奏,从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研究方法: (1)精读名家作品:如杨万里、姜白石的诗作,袁枚的散文以及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等,感知“性灵”就是创作要有真性情、真感情。 (2)比较分析:“性灵”派作家贵自然,反对做作;要推陈出新,反对仿古;要强调个性,反对随俗同流;讲求形式美

13、,反对固定框子里的格调可以此为标准来与其他流派的作品比较。 教案示例一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熟读课文,读懂文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较为准确、清晰的了解。梳理课文层次脉络,感悟课文的抒情基调。教学过程 解题 祭文是一种文体,古已有之。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作如下界定:“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词也。古之祭文,止于告飨而已。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古文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了这一常规,此文的主旨不在于称颂于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突破四言押韵常规,破骈为散,不拘常规,或散或偶,或长或短,情至而文生,被后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后世祭吊名作如李商隐的祭小侄妇寄文、袁枚祭妹文等都受其影响。 介绍作者及背景 诵读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