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苏教版全套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261247 上传时间:2019-05-22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7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数学-苏教版全套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一数学-苏教版全套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一数学-苏教版全套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一数学-苏教版全套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一数学-苏教版全套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数学-苏教版全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数学-苏教版全套(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数学-苏教版(全套)一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目标:(1)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弧度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2)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意义,并会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表示正弦、余弦和正切. (3)了解任意角的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 (4)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5)掌握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教学重点:正弦、余弦、正切的意义,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教学难点:任意角的概念, 诱导公式.课时分配:约12课时.第一课时 角的概念的推广(1)一.引入:(1)课本第三页引例; (2)自行车轮的转动等实例. 二.新课:(一)概念:正角、负角、零角;第?象限的角;终

2、边相同的角. (二)符号:等. (三)关于集合: S=+k360,kZ第二课时 角的概念的推广(2)一. 复习、作业讲评.二. 新课:(一)课本第6页例3:写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S,并把S 中 适合不等式 -360720的元素写出来: (1)60 (2)-21 (3)36314(二)习题4.1 .5(1)已知是锐角,那么2是 ( )(A)第一象限角. (B)第二象限角.(C)小于180的角. (D)不大于直角的角.第三课时 弧度制(1)一. 新课:(一)概念:角度制, 1弧度的角,弧度制. (二)公式: (三)换算:1.把角度换成弧度. 360=2rad180=rad1=2. 把弧度

3、换成角度.2rad=360rad = 180 1rad= (四)例题:例1. 把6718化成弧度 例2. 把化成度例3.利用弧度制证明扇形面积公式S=,其中是扇形的弧长,R是圆的半径. 例4.计算:(1) (2)第四课时 弧度制(2)一. 复习:上节课所讲的概念、公式.二. 新课:例题:例5.将下列各角化成0到2的角加上2k(kZ)的形式: (1) (2) -315 例6.求图中公路弯道处弧AB的长(精确到1m.图中长度单位:m)例7.半径为1的圆上有两点A,B若AMB的长=2,求弓形AMB的面积.第六课时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2)一. 复习:二. 新课:(一)概念:(1)三角函数;的定义域.

4、(2)诱导公式一: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相等.(3)三个三角函数值在各个象限的符号. (二)例题:课本例2(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例3.例4.第七课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3)一. 复习:二. 新课:例5.求下列三角函数值:(1) (2) (3) 例6.(1)若,确定的范围;(2) 若30120,确定tan的范围. 例7.分别根据下列条件,写出角的取值范围.(1) ; (2)第八课时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1)一.复习、引入:三角函数的定义.二.新课:(一)公式: (二)例1.已知,并且是第二象限角,求的值.例2. 已知,求的值.例3.已知为非零实数,用表示.第九课时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

5、本关系式(2)一. 复习公式,讲评作业.二. 新课:例4.化简 例5.求证 例6.求征 例7.已知 (0),求sin、cos三. 练习:课本第27页练习5、6, 补充练习(1)化简: (2)已知,试确定等式成立的角的集合第十课时 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1)一. 复习引入:(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2)公式(一);(3)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二. 新课:(1)分析推导公式(二):公式(三): (2)例1.求下列三角函数值:(1); (2).例2.求下列三角函数值:; (2).例3.化简:第十一课时 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2)一. 复习引入:公式(一)、(二)、(三)二. 新课:(1).公式(

6、四)公式(五) (2)例4.求下列三角函数值:;.例5.求下列三角函数值:;.例6.化简:第十二课时 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3)一. 复习引入:(一) 求值:(1)(2)(二) 证明:二. 新课:例1.已知: ,求:的值. 例2.已知,且是第四象限角,求的值. 例3化简: (nZ)第十四课时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1)一 教学目的:1. 了解并能记住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2. 理解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的由来;3. 渗透和强化转化的数学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二、教学过程:(一)思考题:1.如果A、B是x轴上两点,C、D是y轴上两点,它们的坐标分别是xA、xB、yC、yD,怎样求AB和CD?

7、2如果直线n平行于y轴,直线m平行于x轴,A、B是m上两点,其横坐标分别是xA、xB ,D是n上两点,其纵坐标分别是yC、yD怎样求AB和CD? y0ABx A0BCD3.如下图,坐标平面内的任意两点P1(x1,y1)P2(x2,y2),如何求线段P1P2的长度呢?y P2 0 x P14.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是什么?(二)例题1 已知两点A(1,5),B(4,7),求AB。(三)小结(四)作业阅读课本,复习、预习到36页矩形框止第十五课时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2)一 教学目的:1 了解两角和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能正确运用两角和的余弦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和恒等式变形;2 培养利

8、用旧知识推导、论证新知识的能力、进行数学交流,获得数学知识的能力。二 教学过程:(一) 导入(二) 公式推导(三) 例题讲解1 利用和(差)公式,求750的余弦值。2 已知sin求cos(的值。(四) 小结(五) 作业P40习题4.6ex1(求cos(),ex2(2)(4),ex3(6),ex8(1)第十六课时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3)一 教学目的:1. 能由两角和的余弦公式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并了解这两个公式的内在联系;2. 能正确运用两角和(差)的余弦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的化简,求值和恒等式变形。二 教学过程:(一) 复习导入求cos150的值。(二) 推导公式(三) 例题讲

9、解1. 求cos150+cos750的值。2. 已知,求cos(的值。3. 求证cosx+sinx=4. *已知求cos(的值。第十七课时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4)一.教学目的:1. 了解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推导;2. 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中的变换思想和整体思想方法;3. 掌握两角和与的正弦公式,并会运用它们进行有关计算、化简。二.教学过程:(一) 复习导入(二) 公式推导(三) 例题讲解1 利用和差公式求150、750的正弦.2 已知。3 求证4 化简(四) 小结(五) 作业P38练习:1. 已知:,且都是第二象限角,求的值。第十八课时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5)一. 教学目的:

10、1. 了解两角和差正切公式推导,进一步熟悉化切为弦,化弦为切解答有关三角函数问题的转化思想方法。2. 掌握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有关正切问题的计算、化简与证明。二. 教学过程(一) 复习导入(二) 公式推导(三) 例题讲解1. 利用和差公式求150、750的正切;2. 计算:(1)3. 计算的值;4. 计算的值;(四) 练习1 求cot105的值;2 计算的值。第十九课时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6)教学目的:1. 了解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这间的内在联系,培养逻辑推理能力;2. 能正确运用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的化简、求值和恒等式的证明。教学过程一 复习公式二 例题讲解1 已知tan50=a,求sin50(1+tan50tan2.50)之值。2 已知的值。3 已知A,BA+B=求证(1+tanA)(1+tanB)=24 (1)已知,求证(2) 已知,求三 小结 四 作业1 已知的什么条件?为什么?2 在ABC中,求证:tanA+tanB+tanC=tanAtanBtanC.3 已知二十课时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1)教学目的:1, 导出倍角公式,了解倍角公式与和角、差角公式的内在联系;2, 会利用倍角公式进行求值运算,培养运算和推理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