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地活着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260489 上传时间:2019-05-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静静地活着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静静地活着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静静地活着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静静地活着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静静地活着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静静地活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静静地活着(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静静地活着静静地活着-活着刍议摘要 :作家余华先生说:“我见到的这个世界上 对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他拥有了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着。”“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忍受,忍受生活赋予的无聊和平庸、幸福和不幸、悲伤和高兴、以及兴奋和无奈等等哪怕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一次死亡撕扯的粉碎,也要坚强的忍受。现在的人们活在种种压力之下,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坎坷,人们纷纷泄气,怨天尤人,一点小小的挫折就仿佛天塌了一半,失去了生活的快乐,变的无奈、迷蒙,甚至绝望。 余华先生用活着给予芸芸众生体恤、安抚、关怀与爱。他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

2、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活着.静静地活着关键词:活着,忍受,不幸,自然生命,生命精神,生命价值。正文: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只有阖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动能力的作家,实际上,渲染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余华一直所不屑的。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这样说来,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3、。一、以哭的方式笑,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主人公地主少爷徐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到被部队抓了壮丁,等他再回到家,女儿已经成了哑巴,母亲也病了,家里一点吃的也没有。命运就是这样的作弄人,这样的令人无令人无法琢磨,令人尴尬的无奈着,痛苦着。一次又一次战乱和动荡,这个家庭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新中国成立,在大跃进运动 ,大跃进运动中,饥荒饿得福贵的妻子家珍驼了背。邻居们为争抢剩余的发了霉的红薯大打出手,福贵的儿子为救学校校长的老婆产校校长妻子产后大出血,踊跃献血,忙乱中被抽多了血,死了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不幸总是降临到

4、福贵的是降临到福贵头上,在小说的最后,悲剧和失败越来越多,眼泪和痛哭几乎成了家常便饭。可是福贵在谈到死去的亲人的时候,“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伤还是欣慰。”福贵活着好像是为了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一个的死去。在失去了其他的亲人之后,福贵与苦根相依为命,他们共同的心愿是攒钱买一头牛。钱终于攒够了的时候,苦根却死了。福贵一人买回了牛,那本来是一头正要被宰杀的濒死的老牛,它已经干了很多活受了很多罪,就算不杀它恐怕也活不长了,但是,因为不愿看着老牛在哭,早已不再会哭的福贵买下了它,起名叫福贵。一过十年,徐福贵和老牛福贵居然没有死,他们活着。福贵赶着福贵去犁田,在吆喝福贵的时候嘴里也喊着所有死去

5、亲人的名字,好像他们也都是些驾着轭正在埋头犁田的牛。二、对世界独特的把握,苦难是生活的意义。文章中的福贵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人民公社“大跃进”以及“文化大革命”等各个时期,一路走过来,面对的都是苦难的生活以及无助的生存处境,一个小“我”被推入到与现实的紧张关系中,没有任何可以享受的物质,甚至连维系生命的基本物质也极度缺乏,日常生活的艰辛紧紧包围着他,使他不能也不可能“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生活实际。人类社会的生活本来就是纷繁复杂的,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始终处于顺境或逆境中,人们习惯上把处于顺境叫幸福,而把处身逆境叫苦难。一般文学家们往往喜欢歌颂幸福,二这在一定程度

6、上使他们的文章所描绘的生活“失真”。余华以他对世界独特的理解与把握,抛弃了传统的高歌生活绚丽多姿的描写,而在人们面前展现真实的生存困境,让人感受生活的艰难,而非故意渲染,其用意仅仅在于激励!事实上,人生中的苦难真的就是那么多,但我们不能被其击倒,苦难可以用来磨练人的意志、锻炼人的能力。在苦难面前我们不能怯懦,我们必须选择坚强的面对。人为了要生存就得奋斗,就得拼搏,除了坚持走下去,我们别无选择。因此人生的价值在于奋斗,在于拼搏。也就是;“苦难是生活的意义”。三、我们都是渺小卑微的人,要懂得善待生命。 大大世界中,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那么的渺小,小的微乎其微。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下更显得渺小。主人公福贵

7、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普通的地主家的少爷,一个普通的农民,一个生活在那个苦难时期的平凡的一个受难者。福贵至始至终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他无法选择自己的地主出身,又无法避免沦为雇农,也无法逃避被拉去做壮丁,更无法不做公社员,社会和社会发展的阶段决定着他的命运。福贵的活着注定是一种苦难,一种悲哀,更是一种现象。外界的一切决定着他的命运,他没得选择,他从没想过自己要做怎样一个人,他和众多的普通人一样,没有权利选择自己要做怎样一个人,他的一生和他的一切都在随着社会的变动而变动,他自己已经身不由己地沦为社会的奴隶。余华在这里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描绘主人公是如何如何的伟大,他拒绝升华,拒绝精神价值,只是在用朴

8、素的文字描绘着他心中的福贵,他心中那个平凡而坚强的人物。因为这里不是培养英雄的土地,而只是培养芸芸众生的土地。我们都是那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平平凡凡,普普通通,受着社会的制约、自然的制约、命运的制约。命运在冥冥之中决定着人的一切,主宰人的一生,人的一切。余华在活着一书里用简单朴素的语言平静的叙述着一个平凡的人的生活。福贵这个简单的人物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然而他活着。他经受了人间很多的苦难,面临了与一家四代人的生离死别,是一个痛苦极致的人,他本应该死掉,可他活着,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正如余华所说: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福贵的不死,让人很是迷惑,可是他活着,

9、有着自己存在的价值,有着自己活着的意义,有着自己的不死。余华用福贵的故事告诉我们活着就要懂得善待生命。四、活着就要有高昂的生命精神。虽然在自然界面前,我们是那么的卑微渺小,而且是无奈的,而绝望,甚至自己终结生命却是一种消极,没有什么否定比对生命的否定更加彻底,也没有什么斗争比争取活着更原始,也只有活着,才是最好的选择。然而面对生存的艰难,社会的制约、命运的捉弄,有如何让人活着而不死呢?死亡是极其悲惨的厄运,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柔弱的福贵竟然在一次又一次灭顶之灾的打击下,一次又一次地在死亡的边缘止步,于苦难悲伤的极限处善待生命,默默地承受生命之重而无怨无悔地活着。不仅活着,而且越活越通达。这就让人

10、不得不就他活着做一番特别的研究了。有这样一种说法,说福贵是一个善于利用“精神胜利法”的人,说到底这也是现今大多数中国农民的基本世界观之一。福贵的人生观是活着,或者说是仅仅只为了活着而活着,而这也不全是他的人生观,但他毕竟还是活着,这既宿命又有点自慰,是余华笔下比较常见的活在宿命中的人物,同时又不完全在宿命中完成自己所有的一切。从这里可以看出,福贵的不死,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余华赋予他存在的理由和活着的意义。余华是一个善于写宿命的先锋派作家,他的宿命观往往会使他的作品的人物达到一定的高度,叩问人的心灵,阐述人生的意义。亟待追述的是福贵的精神史。福贵的精神史是在有个亿人性的层面展开的,这让许多读者有

11、点意外。活着没有将一部苦难史写成革命史或思想史,却写成了朴质的生命精神史。福贵的苦难史折射出战争的血腥、政治的荒诞、精神的恐怖、饥饿与贫穷等等,这一切都是在福贵的苦难史和精神史的视域的展开的,这一切都无法改变我们对福贵的精神史的追问。福贵的一生作为一部伟大的精神史,是一个永远存在的实际,也将是永远活着的现实,因此,福贵在作为精神史方面的存在有着他自身所无法估量的价值,也正因为如此,他活着,即使一度在死亡边缘徘徊。活着就要高昂的活着。五、学会热爱生命。学会热爱生命,学会忍受苦难,坚持走下去。“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

12、 少年去游荡, 中年去掘藏, 老年做和尚。” 书的最后似乎没有忘记又留下的讲述者自己在慢慢降临下来的夜幕中说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话,“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我真的有种不愿意的猜测,余华是不是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福的,生命只是仅仅活着,仅仅只是一种存在,它和其他万物一样并无任何意义。追寻,探究的本质不过是一个大笑话而已等等,而没有其他任何过多的意义?在表达手法上,他用一种近乎冰冷且似乎没有温度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人的命运就是如此这般的循环往复,

13、一代又一代的周而复始 夜深人静的时候,如果想到这些,再想到不久前的静在深秋友的祭奠自己,再想到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说“如果我们在世界里有了知识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评而不能欣赏,有了美而没有爱,有了真理而缺少热情,有了公义而缺乏慈悲,有了礼貌而一无温暖的心,这种世界将成为一个多么可怜的世界啊”,确实有点令人不寒而栗、毛骨耸然。现实中痛苦和快乐的人们不禁要问,生命的意义难道是真的如此脆弱?余华在活着中表述的面对极大苦难的极度忍耐、平静而超然地生存的思想,完全消解了崇高理想、浪漫诗意生活的乌托邦,而是推崇和张扬人的高昂的生命精神,及其对于民间文化“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深刻内蕴的认同。余华自己说:“

14、我一直是以敌对的态度看待现实,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逐渐平息,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者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确实,活着所表达的也就是这种对世界的理解和超然,对苦难的忍耐,对世界乐观的态度,这一切无疑将对当今彷徨、焦虑、压抑的人们给予安抚,给予爱,给予关怀。“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回答了当今人们普遍的疑问,这一平凡的真理如同一盏明灯,指引着芸芸众生在茫茫的人生旅途中前行。在这个人类生

15、存的世界上自然生命蕴含着生命有无限的丰富性和可能性,一切都要从这里起步,作为主宰的人就应该具有顽强的生命精神,永不放弃,那么,他最终就将获得他所预期的活法,这个世界只属于擅于活着的人。 活就要活的快乐,在苦难中学会热爱生命。 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成长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自己的驭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让我们静静地活着 参考文献:1 在明处活着,在暗处写诗 卢卫平 诗刊 2007/06 2 高昂的生命精神活着刍议 秦玲玲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7/083为何“活着”论余华的活着 袁应该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24活着与毁灭丁玲早期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在醒与不醒之间的命运探析 杨素娜 宜宾学院学报 2003/05 5 解读活着:极度生存状态下生命个体的真实本相和生存意义 黄海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5 6论活着的主人公福贵 刘彤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3/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