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边际经济学近期文献综述 上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258452 上传时间:2019-05-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超边际经济学近期文献综述 上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超边际经济学近期文献综述 上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超边际经济学近期文献综述 上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超边际经济学近期文献综述 上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超边际经济学近期文献综述 上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超边际经济学近期文献综述 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边际经济学近期文献综述 上(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超边际经济学近期文献综述上超边际经济学近期文献综述(上) 2011年05月26日摘要 此文对快速长大的分工网络超边际分析文献提供一个最新的评述并勾画对该文献的评审过程中对该文献核心命题的主要挑战。除评述基础理论研究外, 此文还对此类文献的应用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进行评述, 并结合中国的情况分析全球化和加进WTO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文目的有二。第一,对快速长大的分工网络超边际分析文献提供一个最新的评述。第二,勾画对该领域文献核心命题的主要挑战。这些挑战来自对该文献的评审过程。这些批评,有些已被满足地吸收,有些则有待今后进一步改进。本文第一部分描述此类文献区别于其它研究的特征。第二部分对此类文

2、献的基础理论研究进行评述。第三部分对此类文献的应用理论研究进行评述。第四部分评述此类文献的经验研究,以及经济学界对此类文献的主要评价和批评。 一、快速兴起和发展的文献 以威廉 配第(William Petty,1671, 1683)和亚当 斯密(Adam Smith,1776)为代表的古典主流经济学的核心,是关于分工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固然古典主流经济学家并不知道网络效应这个名词,但斯密却非常理解分工与专业化好处的网络效应特性。他提出了著名的斯密定理,即“分工受限于市场的大小”。用现代经济学语言,这个定理就意味着,个体选择其专业化水平的决策由分工的好处所决定,而后者又依靠于分工网络参与者的数目(

3、市场的大小)。这就正象电话的使用,一部电话机的价值依靠于所有使用电话机的人的数目。Allyn Young (1928)将其发展为杨格定理,即不仅分工依靠于市场的大小,而且市场的大小也同样依靠分工的水平。这种因果循环正是网络效应的一个共同特征,就象一部电话的使用价值依靠于在使用的电话数目,同时电话的使用数目又依靠于每部电话的使用价值一样。这种因果循环就是一般均衡概念和不动点定理的典型特征。在通常的一般均衡模型中,最优需求和供给数目取决于市场价格,而均衡价格又取决于所有个体的数目决策。按照斯密和杨格的观点,每个个体的专业化水平和模式的决策(或其是否参加分工网络的决策),取决于分工网络中参与者的数目

4、;而参与者的数目,又取决于所有个体的专业化水平和模式的决策。因此,斯密杨格定理揭示了一般均衡概念、不动点定理、网络效应和分工的内在关系。 正如杨小凯(Yang ,2001)所示,个体网络决策的超边际分析对于分工网络效应的古典经济思想是至关重要的。由Buchanan and Stubblebine (1962)提出的超边际分析的概念,就是对每个角点解进行边际分析,再在不同角点之间进行总的收益本钱分析。假如一个决策变量的最优值取其上限或下限值,则最优决策就是一个角点解。假如最优值取其上限和下限之间的值,则它就是一个内点解。形式上,超边际分析同非线性规划、混合整数规划、动态规划、控制论,以及其它非古

5、典数学规划有关,而边际分析则同局限于内点解的古典数学规划有关。 一个大学新生的第一步决策是选择专业。真爱教育假如她选择经济学作为自己的专业,则她就不会往上化学和物理课,但她会选择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我们称这样一个决策为超边际决策,由于当这个学生在不同的专业之间转换时,决策变量的值就非连续地在零和内点值之间进行跳跃。超边际分析是一种关于“是”或“否”的决策。它也被称作网络决策,由于它决定哪种专业(或职业)和哪一类人(一个特定专业中的专业化的老师和学生)相联通,同哪一类人不相联通。当她对某一专业说“是”而对其它专业说“否”时,她就会将她有限的时间在她说“是”的专业进行分配。这种对一

6、个给定专业(或职业)进行资源分配的决策被称为边际决策,由于标准的边际分析适应于这类决策。边际决策是在一个人已经选择一个“是否”模式后关于多少的决策。一所大学中所有学生选择专业的总合结果,就产生了学生在不同专业和研究方向上的分工,它同社会中的分工网络模式类似。所有关于超边际决策(或关于任意一对参与者是否相联通)的信息,被称为“组织的拓扑性质”,它可以由一个由顶(或节点、点)和边(或线、曲线)组成的图来代表。所有关于资源分配边际决策的信息都同商品流量大小有关,它是组织的非拓扑性质,且能由代表经济组织的图中的边之粗细来表示。因此,一个由不同粗细的线条表示的代表经济组织的有向图,就可以用来描述一个经济

7、组织的所有拓扑和非拓扑性质。 但是,当Alfred Marshall (1890)在19世纪末试图用数学框架将古典经济学形式化时,他还不知道超边际分析。他做了一个纯消费者决策和纯厂商决策截然两分的假定 间要素密集度差异,也依靠于没有要素密集度逆转。萨缪尔森指出这并非是唯一的题目。“唯一存在性”的题目仅与技术的性质有关。由于假如要素禀赋差异很大,两国都生产两种商品将不太可能,要素价格均等也就不能成立。对这一题目,奇普曼用被称为“*锥体”(Cone of Diversification)的方法给出了更精确和清楚的分析。对任何要素价格向量w来说,在两种商品生产时都有相对确定的技术比率。只有当某国要素

8、的禀赋向量被包括在由这些技术度量的锥体内,两种要素才能被充分地运用。所以,要素价格均等定理是一个刃锋似的结论。假如两国的技术条件稍有差异,在没有明显的国际要素市场的情况下,任何要素价格均等的假说都会消失。对于“斯托尔帕一萨缪尔森定理”,奇普曼以为,除非作出更强的假设条件或得出比较弱的结论,否则,该定理对更高维的情况并不普遍适用。由于,当一国使其生产分散化,即它生产所有n种消费品,只要它不处于专业化的边界,那么它的要素禀赋向量将在一个分散锥的里面凸锥极射线穿过在给定要素收进下使本钱最小的n个产业的要素投进向量。当要素禀赋赋有量在这锥内变化时,要素收进是不变的。即对于在这锥内的禀赋1,要素报酬函数

9、w(p,1)独立于禀赋1。现在,假如生产所有n种商品,那么,本钱不能超过价格,而竞争均衡则要求价格不超过本钱。这意味着世界价格向量p不能任意地变化,除非n商品即是m种要素。 在国际贸易中,同一产业部分具有相似的要素投进和消费替换性的产品通过外部或内部市场在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双向活动被称为“产业内贸易”。因这种国际贸易流量在总贸易流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引起经济学家们的爱好。其中,格鲁伯(H.G.Grubel)和劳埃德(P.J.Lloyd)构造了一种丈量产业内贸易密集度的指标。奇普曼也建立了一个要素比例模型,用来评估观察到的产业内贸易。在他看来,所有产业内贸易都可以非常轻易地用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加

10、以解释。奇普曼将格鲁伯和劳埃德分别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1、2、3、4和7位数计算的澳大利亚与其主要贸易伙伴的产业内贸易的百分数制成曲线。他发现,假如这些曲线也适用于商品组别的进一步划分,那么,从这些曲线可以推断,对所有的贸易国家或贸易群,当STTC划分到9位数时,产业内贸易不再存在。这一结论也适用于其他观察到的产业内贸易。 “转艺光目”是国际经济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题目,早在斯密国富论中就有论及,而作为专门术语出现于1924年查尔斯.道斯(C.Dawes)的一份赔偿报告。1929年,凯恩斯对转移中所碰到的汇率、贸易条件等结构性变化作了较系统的阐述,以为一个必须向另一国转移某一确定购买力的

11、国家将遭受一种次生的损失,由于,由此而产生的国际贸易条件的恶化将使其购买力进一步下降。之后,庇古建立了一个包括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的国际贸易模型,用需求弹性来表示国际贸易条件的变化。庇古的理论得到萨缪尔森(1952)、芒德尔(Mundell,1960)的推广,并试图用十分简洁的贸易需求函数来解释。奇普曼(1981)利用贸易需求函数建立了计量模型,证实在国际收支约束下可以得到转艺光目的一般解。奇普曼以为,在生产是固定的、只有纯交换发生的假设下,转移就不会影响贸易条件,他称之为“中性时尚假设”。进一步说,假设有A、B两国用同一货币交换a、b两种商品,国家A对国家B实施货币转移,那么,不生产商品b的国家

12、A,假如得到货币转移后,这就会对可进口品的消费产生与可支配国民收人等价增长一样的影响。但是,对于生产且出口商品b的国家B中,若它从国家A得到货币转移,则不仅会对可出口商品的需求产生直接影响,而且因资源向非贸易商品部分的转移以及对可出口商品生产下降进行补偿的需要而对可出口商品的需求产生间接的影响。奇普曼指出,资源的移动要沿生产可能性曲面上的曲线进行,必须是两个国家生产函数或偏好是不同的。除非曲 击,来解释周期。这个类似的方法似乎也可以用来研究中国的经济周期,研究中国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技术进步以及经济结构的改变对中国经济周期的影响。 2经济增长中的不确定性题目。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历史积聚了巨大

13、的财富,但稍作统计我们就会发现,这些财富的大部分集中在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荚冬这种财富分布的地域、社会水同等现象非常普遍。假如说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影响了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我们也留意到,很多具有相似历史、文化背景的国荚冬也表现出不同的发展势头。更为希奇的是,有些几十年前经济水平相当的国家如今却有极大的差距。如南韩和菲律宾,它们在三、四十年前有几乎相同的资本等初始禀赋,但现在却表现出很大差异。如何解释不同国家之间和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宏观经济学家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1988年,Lucass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出现上面这种经济增长差异的原因。他以为,首先是各国偏好和技术水平的固定作

14、用及差异可能影响增长,其次是外生决定的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不同也会对经济增长造成差别,同时,也可能是那些持久的、较大的特定外生冲击波及了经济增长。固然,这些外生因素和外在的不确定性都可能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但同时我们更感爱好的是由于经济系统内生的一些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经济系统本身的不确定性,它主要体现在:首先,多重经济增长路径的存在,这样就可能解释不同的国荚冬固然具有相同的技术和偏好,但是由于初始的条件不同,他们会收敛到不同的平衡增长路径;其次,在同一条平衡增长路径上,从非均衡收敛到均衡的路径是不确定的。因此,不同的国家选择不同的增长路径,从而也会出现经济增长的差异。讨论出现这些不确定性增长路径

15、的文献很多,如:谢丹阳在lucas给出的具有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两部分的模型中,当存在人力资本外部性影响时,就可能出现多条平衡增长路径或者对同一条平衡增长路径出现到达均衡路径的多重性,从而可以解释不同的国家由于初始条件不同,可能选择不同的平衡增长路径,并据此出现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是经济系统内生具有的局部或全局的不确定性。之后,Benhabib(1994)在Lucas模型的基础上引进了休闲,消费者通过选择休闲、菏泽网络公司物质产品生产时间和人力资本积累时间,也得到了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他以为即使是处于相同初始条件、有相同初始禀赋的国荚冬也可能以完全不同的速度消费以及配置人力资本生产

16、时间和物质资本生产时间。这一结果可以用来解释丰富的经济现象,经济系统的这种内生不确定性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赶超成为可能。人们已经熟悉到,只要给出一个动态的模型,要解释现象,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经验上都是非常轻易的。一个因素就可以,关键是你找到什么因素。林毅夫教授假设每个国家的禀赋不同讨论了一个发展战略题目,就是各个国家经济是收敛还是不收敛的题目。这也是要解决为什么存在不同收敛路径的题目。这个题目可以继续讨论。 3收进分配题目 收进分配理论可以接着上面的题目,现在比较热门。在20世纪50年代初,库茨涅茨就发现了库茨涅茨曲线。经济增长的时候,有些人先富起来,就象*说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那么收进分配不同等的程度就加剧了。但同时经济增长也慢慢起来了,结果是人人工资收进都开始进步,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比较高了,大家都有就业机会,收进不同等的程度就开始下降。这样就形成倒U曲线,收进不同等的程度先增加后下降。有些人说,这个理论一定要找个微观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