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257522 上传时间:2019-05-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然灾害与防治一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分布及危害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和特点自然灾害按成因和特点分成四类:气象灾害(干旱、洪涝、热带气旋)、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赤潮)、生物灾害(病害、虫害、草害、鼠害)。自然灾害的特点 从空间分布看广泛性与区域性。从时间角度看频繁性与不确定性、周期性与不重复性。从各种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看联系性。从所造成的危害看不可避免性与可减轻性、严重性。2、主要的气象灾害气象自然灾害是发生在地球大气圈的自然灾害,包括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干热风等,是影响我国最大的自然灾害。气象灾害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成因低纬度的洋面上湿热空气大规模

2、升至高空,周围低空空气向中心流动,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空气大旋涡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较长等条件,造成连续的暴雨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天气系统气旋冷锋、暖锋、气旋、台风等单一大陆气团、副热带高压冷锋在我国的时空分布夏秋季节,主要影响沿海地区,内陆也受影响夏季,除西部沙漠地区外均有暴雨,南方和东部地区有大暴雨或特大暴雨春夏季节,分布普遍,以我国北方、西部和长江中下游的伏旱最为严重冬半年(9月至次年5月),除滇南、青藏高原、台湾、海南外大部分地区均受影响危害强风、

3、特大暴雨、风暴潮淹没工厂和农田,造成农作物减产;影响交通;有的会造成建筑物倒塌,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强烈的大风、降温天气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信和建筑物受到很大影响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加强对台风的监测和预报,及时发布台风预报、警报或紧急警报利用气象卫星进行监测预报;防洪采取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等。非工程措施: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在干旱区选择耐旱作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营

4、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等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使海上船只能及时返航;事先对农作物、畜群等做好防寒准备3、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成因基本知识基本特点主要分布地区地震内力作用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的地面震动震级: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烈度:衡量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程度,主要取决于震级,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等相关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大、突发性强主要集中于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滑坡外力作用(斜坡重力作用)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受三个基本因素控制:不稳定的山坡形态、软弱面的存在和破坏平衡的触发作用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大,突发性强主要集中

5、在地形崎岖的山地,如欧洲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区、中国的横断山区、南美安第斯山区4、主要海洋灾害类型成因主要分布地区海啸是由于海底突然变动引起海水的大幅度升降而形成的巨大波浪附近多地震的海域,如太平洋西岸的印度尼西亚群岛、东亚东部、美洲西部沿海风暴潮是由热带或温带气旋等大气运动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附近多台风、飓风的沿海地带,如印度洋北岸的南亚南部沿海、太平洋西岸的东亚沿海地区二、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及区域分布灾害种类区域分布原因旱灾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为多发区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洪涝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为多发区受夏季风强弱的影响大,锋面雨带进退快慢的影响台风东

6、南沿海地区为多发区濒临西北太平洋低温冷害东北地区为多发区纬度高、气温低、接近冬季风源地地震东南沿海、华北、西北、西南为多发区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滑坡、泥石流西南地区为多发区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降水多,强度大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分布地区主要灾害形成环境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海洋灾害带主要指东部和南部海域以台风、风暴潮、暴雨、赤潮等为主受海洋环境影响对海洋渔业和海洋钻井平台、船舶、港口造成危害东南沿海灾害带主要指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为主受海洋与陆地双重环境影响对城市、港口、海水养殖等造成危害东部灾害带主要指第三级阶梯

7、洪涝、旱灾、病虫害等为主,此外东北的霜冻、华北的地震也很显著是许多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区对农业和城市危害严重中部灾害带主要指第二阶梯以暴雨、洪涝、交通雪灾、地震、滑坡、泥石流等为主是自然环境复杂、地表物质不稳定的地带对农业、工业及交通与建筑物造成严重灾害西北灾害带主要指西北内陆的新、甘、宁、内蒙古西部地区以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为主是中国的干旱区对绿洲农业、城市建筑和畜牧业造成灾害青藏高原灾害带主要指藏、青和川西北部以暴风雪、地震、山崩等为主是中国的高寒区对畜牧业造成严重危害3、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灾害多发地区多发季节成因防治措施伏旱长江中下游7月副高控制组织抗旱,此时的台风雨可

8、缓解旱情台风东南沿海夏秋海上强烈的热带气旋及时监测预报,营造沿海防护林,提高公众灾害意识风沙天气三北地区春秋两季,以春季最严重西北季风吹扬,干旱地区的沙尘向东南方向扩散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暴雨洪涝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广大地区夏秋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如锋面、气旋等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警系统等干旱华北、西北地区冬春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调整农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选择优良作物品种,开展水利设施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4、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灾害多发的原因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人为原因自然原因西南和东南季风影响阶梯的交界处多山

9、;迎风坡中下游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东部沿海暴雨洪涝风暴潮滥伐山林水土流失围湖造田、泥沙淤积河湖蓄洪能力差我国的经济核心地带水文灾害灾情严重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构造活跃地质复杂、地表破碎水源充足、多暴雨自然原因滑坡泥石流地震开发山区破坏植被建筑物、人、财产等趋于密集建设者的防范意识和措施不到位人为原因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干旱沙尘暴寒潮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灌溉用水增加人口、城市密集,人均水资源匮乏过量抽取地下水、地面沉降、海水倒灌人为原因水热条件不稳定,春旱严重自然原因冬季风强烈临近沙源地蒸发旺盛、植被覆盖率低4、灾害链许多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常常会诱发或同时爆发出一连串的次生灾害,这种现

10、象就称为灾害的连发性或灾害链。例如,太阳活动高峰年,因磁暴或其他因素,心脏病人死亡数量多、地震次数也相对多、气候有时也有重大波动;台风的二次冲击、大地震后的强余震等。灾害链可从自然地理要素及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自然地理要素气包括气候(气温、降水、风等)、地形(岩石圈,如滑坡、泥石流、沙尘暴等)、生物(虫灾、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失衡等)、水文(洪涝、干旱等)、土壤(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等)要素等;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指导致人员、财产损失的火灾、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等。三、自然灾害与环境1、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从自然灾害损失程度看,人口和城镇密集、经济发达、社会财富密度高的地区,灾害绝对损

11、失严重,各项绝对指标高。相反,在人口和城镇稀少、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即使发生了强度较大的自然灾害,绝对损失程度也较低。随着时间的逐渐推移,全球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从世界范围看,亚洲和非洲受自然灾害的危害较为严重。2、我国灾害多发的原因归纳自然环境海陆兼备陆地灾害和海洋灾害都有夏季风不稳定干旱、暴雨、洪涝冬季风势力强低温冻害、冰雪灾害季风气候典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频繁多火山、地震多山地,地形复杂,表层岩体破碎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社会经济环境人口众多,素质较低,经济增长快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诱发自然灾害四防灾与减灾1、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目的途径措施减灾规划防灾法律减

12、灾管理减灾教育减少灾害发生或灾害损失工程性防御措施:是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主要有三种方式:方式实例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的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通过植树造林等生物工程措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修建大堤防洪防潮,保护堤内的人口和财产安全;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挡物,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改变地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兴建水库、排灌站、电机井等工程及配套设施,保证人畜、作物的正常需水,防洪抗旱;加固房屋,使之达到

13、抗震要求2、部分自然灾害防御措施(1)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加强地震的科学研究,建立地震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加强地震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加强地震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开展地震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地震灾害应急预案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2)台风、寒潮、沙尘暴、风暴潮等的气象灾害防御: 加强台风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加强台风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加强气象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

14、高灾区的承灾能力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3)蝗灾.鼠灾等的生物灾害防御:加强蝗灾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加强蝗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加强蝗灾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建立健全抢险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蝗灾应急预案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建立健全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3、部分灾害的工程措施洪灾:植树种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修建分洪、蓄洪工程退耕还湖,提高蓄洪能力疏浚河道,裁弯取直,提高泄洪能力。加固堤坝开挖入海新河,提高泄洪能力(针对海河、淮河)旱灾:植树种草,涵养水源,改善气候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调节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开挖机井,抽取地下水防治水污染,充分利用水资源培育、种植旱生作物(针对旱作农业区)修建梯田,平整土地,增加水分入渗(针对旱作农业区)沙尘暴:退耕还林、还草合理载畜量,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