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教育、文化政策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257120 上传时间:2019-05-22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18.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隋朝教育、文化政策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隋朝教育、文化政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隋朝教育、文化政策(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隋朝教育(科举)隋朝开皇三年(583)朝廷正式下令废九品中正制度,行科举,并在622年进行第一场科举考试。隋朝统治者重视教育,隋初,官方教育沿袭汉制,主管教育的部门是太常寺,后来进行改革,置国子寺作为教育的主管机关,仍隶属太常寺,开皇十三年(593),从太常寺独立出来, “国子寺罢隶太常,又改寺为学”为国子学,学生无常员(没有固定的学生),这标志着教育已经脱离了庙学文化系统,提高了教育部门的地位。中央政府的国学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五学,并出现五学并兴的局面。除了教育机构外,中央的其他机关也设立有各种专业学科,地方上也有自己的教育系统。隋文帝重视教育,希望教育可以为国家培养人

2、才,而事实上大部分学校的学生“徒有名录,空度岁时”,令隋文帝十分失望,于是“国子学唯留学生七十人,太学四门及州、县学并废”进行了大规模的废学,但是所谓“废学”在历史上有所出入,名为废学,实则是对其进行大规模的精简。到了隋文帝时期恢复,并把国子学改为国子监。在地方,隋朝的私人讲学兴盛,规模也比较的大,这种私人讲学是对西汉以来的经师传统的传经授业的继承,另一种则是从事识字读书为主的教育普及。六朝时期的门阀制度下的累世家学的贵族教育制度到了隋唐时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反映了新的地主阶级品级联合的形式,文化建设的需要,教育对象迅速扩大与活跃,适应着统一,发展时期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教育对象的迅速扩大

3、,下移,庶族教育得到发展,教育制度更加完备,私学教育也更加普及。隋文帝还广开献书之路,牛弘传记载,牛宏上书建议隋文帝广泛收集书籍,隋文帝采纳,并令“献书一卷,赏縑一匹”。隋朝的文化政策一、 儒、道、佛三教并行的文化政策二、 提倡佛教和改革佛教的管理制度三、 对道教进行利用和防范隋在南方的政策起初隋朝在南方强制推行五教,激化南方对北方的矛盾,后来隋文帝派杨广治理南方一、 在南方推广和扶持佛教,争取宗教人士的支持二、 广泛招收文化精英,召集佛、道、儒,地方的有名人士,缓和反隋情绪隋文化政策的改革和调整的特点一、 以巩固大一统和中央集权为特点,倡导三教并行,利用其巩固统治二、 建立在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力量上三、 依据经济和民族交融的发展来调整四、 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五、 温和六、 因为隋朝时间短,因此很多的改革实行时间短,不彻底,不完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