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丝尺寸及性能检验标准和方法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256930 上传时间:2019-05-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铜丝尺寸及性能检验标准和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铜丝尺寸及性能检验标准和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铜丝尺寸及性能检验标准和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铜丝尺寸及性能检验标准和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铜丝尺寸及性能检验标准和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铜丝尺寸及性能检验标准和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铜丝尺寸及性能检验标准和方法(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铜线检验标准本标准是对GB3952.13952.4-89电工圆铜杆标准的修订。与原标准相比,本标准作了如下修改:1.将标准名称改为电工用铜线坯。2.在标准结构上,将原来的四项分标准合并编写,不再设立分标准,取消了很多重复性的内容。3.主要技术参数和技术内容有较大进步。本标准中铜线坯的公称直径及其答应偏差与ISO4738;1982铜线坯及BS6926-1988电工用铜-高导铜线坯标准的要求等效;化学成分要求是参考了美国ASTMB49-92电工用再拉铜线坯标准,并依据GB/T467阴极铜及GB/T468电工用铜线锭标准而修订的;热态铜线坯力学性能的低限值35%与德国DIN17652-82铜线坯标准

2、的要求等同,高于其他国外标准中30%的要求;硬态铜线坯的力学性能指标较原标准有所进步;检验组批及各种性能测试的取样方法和取样数目要求是参照英国BS6926-1988标准修订的,其中本标准对取样数目的规定严于BS6926-1988标准的要求。4.注重了与其他相关国家标准的一致性,标准编写格式和编写方法遵守GB/T1.1-1993标准的规定。本标准与国外先进国家标准水平相比,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同时代替GB3952.13952.4-89。本标准由中国有色金属产业总公司提出。本标准由北京铜厂、中国有色金属产业总公司标准计量研究所、铜陵有色金属公司负责起草。本标准由北京铜厂、中国有

3、色金属产业总公司标准计量研究所、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常州东方鑫源铜业有限公司、沈阳冶炼厂、云南冶炼厂共同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何新宇、尧川、陈明勇、陈彪、刘婉容、赵华、李晓丽、温晓云、孙励筠、邢伟。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电工用铜线坯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标准适用于直径为6.036.0mm、供进一步拉制线材或其他电工用铜导体的圆形截面铜线坯。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4909.2-85裸电线试验方法尺寸丈量GB490

4、9.3-85裸电线试验方法拉力试验GB4909.4-85裸电线试验方法扭转试验GB/T3048.2-91电线电缆金属导体材料电阻率试验方法GB/T5121.15121.23-1996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GB/T13293-91高纯阴极铜化学分析方法3订货单(或合同)内容本标准所列产品的订货单(或合同)应包括下列内容3.1产品名称。3.2牌号、状态、规格3.3重量。3.4标准编号。4要求4.1产品分类4.1.1牌号、状态、规格铜线坯的牌号、状态、规格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1牌号、状态、规格牌号状态直径mmT1,T2,T3热(R)6.035.0TU1,TU2热(R)硬(Y)6.012.04.1.2

5、标记示例示例1:牌号为T1、热态、直径为8.0mm的铜线坯标记为:铜线坯T1R8.0GB/T3952-1998示例2:牌号为TU2、硬态、直径为10.0mm的铜线坯标记为:铜线坯TU2Y10.0GB/T3952-19984.2化学成分4.2.1T1、TU1牌号铜线坯的化学成分应符合表2的规定。表2T1、TU1牌号铜线坯的化学成分元素组杂质元素含量不大于元素组总含量不大于1Se0.000200.000300.0003Te0.00020Bi0.00020&Nbsp;2CR-0.0015Mn-Sb0.0004Cd-As0.0005P-3Pb0.00050.00054S0.00150.00155Sn-

6、0.0020Ni-Fe0.0010Si-Zn-Co-6Ag0.00250.0025杂质元素总含量0.0065注:T1的氧含量应不大于0.045;TU1的氧含量应不大于0.0010。4.2.2T2、TU2牌号铜线坯的化学成分应符合表3的规定。表3T2、TU2牌号铜线坯的化学成分Cu+Ag不小于杂质元素含量不大于AsSbBiFePbSnNiZnSP99.950.00150.00150.00060.00250.0020.0010.0020.0020.00250.001注:T2的氧含量应不大于0.050;TU2的氧含量应不大于0.0010。4.2.3T3牌号铜线坯的化学成分应符合表4的规定。表4T3牌

7、号铜线坯的化学成分Cu+Ag不小于杂质元素含量不大于AsSbBiFePbSnNiZnSP99.900.0020.0020.0010.0050.0050.0020.0020.0040.0040.001注:T3的氧含量应不大于0.050。4.3尺寸及其答应偏差4.3.1铜线坯的直径及其答应偏差应符合表5的规定。表5直径及其答应偏差mm公称直径6.06.356.3512.012.019.019.025.025.035.0答应偏差+0.50.250.40.50.60.84.3.2铜线坯应成卷供给,每卷应为连续一根,不答应焊接。4.4力学性能铜线坯的力学性能应符合表6的规定;硬态铜线坯充分退火后应满足表

8、6中相应牌号热态产品的伸长率要求。表6抗拉强度和伸长率牌号状态直径mm抗拉强度,N/mm2不小于伸长率,%不小于T1,TU1R6.0-35-40T2,T3,TU2-35TU1,TU2Y6.0-7.03702.07.0-8.03452.28.0-9.03352.49.0-10.03252.810.0-11.03153.211.0-12.02903.64.5扭转特性直径为6.0-22.0mm的T1、T2、T3牌号铜线坯应进行扭转试验,扭转后不应出现皱边及夹杂缺陷;光亮的金属裂皮不作为分歧格的判定依据。4.6电性能4.6.1采用于5.5.2条规定的试样时,铜线坯的电阻率应符合表7的规定。表7电阻率牌

9、号状态体积电阻率20,mm2/m不大于T1,TU1R0.01707T2,T3,TU20.01724TU1Y0.01750TU20.017774.6.2采用5.5.3条规定的试样时,铜线坯的电阻率应符合表7中相应牌号热态产品的规定指标。4.7表面质量4.7.1铜线坯应圆整,尺寸均匀。4.7.2铜线坯表面不应有皱边、飞边、裂纹、夹杂物及其他对使用有害的缺陷。5试验方法5.1化学成分分析方法T1、TU1牌号铜线坯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按GB/T13293的规定进行;T2、T3、TU2牌号铜线坯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按GB/T5121的规定进行。5.2尺寸丈量方法铜线坯的尺寸丈量方法按GB4909.2的规定进

10、行。5.3力学性能检验方法铜线坯的室温拉伸试验按GB4909.3的规定进行5.4扭转试验方法5.4.1扭转试验按GB4909.4的规定进行5.4.2试样应从经过4.7.1和4.7.2检查合格的铜线坯上取样。原始标距长度为300mm,扭转速度应不超过30r/min;绕试样轴线方向转10转,然后反向转10转。5.5电性能检验方法5.5.1铜线坯电阻率测试方法按GB3048.2的规定进行。5.5.2电阻率试验可在经酸洗但未经进一步加工和退火的铜线坯试样上直接进行。5.5.3电阻率试验也可按下述方法制备试样进行测定,试样经酸洗并加工至直径为2mm,往油污,经500550保护性气氛中退火30min,然后

11、在同一保护气氛中快速冷却或在空气中快速转移到水中冷却。5.5.4仲裁试验应按5.5.3条进行。5.6表面质量检查方法铜线坯的表面质量用目视检查。6检验规则6.1检查和验收6.1.1铜线坯应由供方技术监视部分进行检验,保证产品质量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并填写质量证实书。6.1.2需方应对收到的产品按本标准的规定进行检验,如检验结果与本标准的规定不符时,应在收到产品之日起1个月内向供方提出,由供需双方协商解决。如需仲裁,仲裁取样由供需双方共同进行,以仲裁检验结果为终极判定结果。6.2组批铜线坯应成批提交验收,第批应由同一牌号、状态和规格的铜线坯组成。每批重量应不大于60t。6.3仲裁检验项目当供需双方

12、对铜线坯的化学成分,尺寸偏差,力学性能,扭转特性,电性能和表面质量有争议时,可就争议内容进行单项或多项仲裁检验。6.4仲裁取制样方法和取样数目6.4.1取样方法和取样数目根据不同的检验项目,每批铜线坯应采用表8规定的按卷数或重量两种方法计算取样数目,以取样数目多者确定为终极取样方法,并以此方法确定出取样数目,从该批铜线坯中随机抽取相应数目的样品。表8取样方法和取样数目检验项目取样方法和取样数目化学成分氧含量每5卷或每20t取一个试样其他元素含量每15卷或每30t取一个试样电性能每15卷或每30t取一个试样力学性能表面质量和尺寸偏差逐卷检查扭转特性6.4.2化学成分分析用试样制备化学成分分析用试样的制备,首先应往掉样品表皮,采用机加工方式将样品制备成屑样。加工过程中不得使用润滑剂,且应保持材料不被氧化,将该批各个样品制成的屑样取等量合并成一个大样,大样的重量总计不得少于600g;将大样充分混匀,用磁铁除净加工时带进的铁。用缩分法等分成四份,一份留供方,一份交需方,一份供仲裁分析用;一份备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