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四校协作体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含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9240206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70.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赣州市四校协作体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江西省赣州市四校协作体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江西省赣州市四校协作体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江西省赣州市四校协作体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江西省赣州市四校协作体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赣州市四校协作体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赣州市四校协作体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含答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西省赣州市四校协作体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在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1. 礼记云:“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可见,古时婚姻()A. 强调夫妻同心的物质追求 B. 明确男女的家庭分工C. 强调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D. 带有浓厚的宗法色彩【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可知,古时候的婚姻是以宗族的延续和祖先的祭祀为目的,完全以家族为中心,带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物质追求,而是强调宗法观念,排除A。材料中未体现家庭分工,而是强调宗法观念,排除B。材料中未体现尊老爱幼,而是强调宗法

2、观念,排除C。2. 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这反映了()A. 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B. 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C. 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D. 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青铜器在三代主要是作礼器,反映了奴隶主贵族的身份和地位;战国中晚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分封制和宗法制走向崩溃,奴隶主贵族地位下降,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所以青铜器风格朴素。故选B。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3. 秦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

3、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这反映出秦朝()A. 社会秩序比较稳定B. 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C. 已经确立官僚政治D. 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秦朝的官员不是世袭的而是任免的,这是官僚政治的表现,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说明社会秩序并不稳定,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是强调如果失职将被免职而非失职现象十分严重,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地方官员不仅仅是负责维护社会稳定,还有其他的职责,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免职、不世袭体现

4、的是官僚政治的特点。4. 汉初列侯封邑,列侯可征收封地租税,但封地行政由中央派官吏治理,列侯不得预闻。列侯多居京师,与所封之地关系淡薄,奉命“就国”(回到封邑居住)者,反似贬逐。据此可知汉初()A. 列侯与中央矛盾重重B. 中央集权有所强化C. 郡县制并未得以推行D. 封邑经常与朝廷对抗【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中“封地行政由中央派官吏治理,列侯不得预闻”和“反似贬逐”等信息可以看出在汉初中央集权有所强化。所以本题选B。“封地行政由中央派官吏治理,列侯不得预闻”说明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说“列侯与中央矛盾重重”违背了材料的意思,可排除A;材料中的“封地行政由中央派官吏治理”说明郡县制得以推

5、行,可排除C;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5. 宋代皇帝的意见须有宰相同意才能写进国书(外交文书),淳熙年间,范至能使北,宋孝宗命令他当面向金主口奏一事,遭到宰相坚决反对。尽管孝宗坚持自己的意见,最后孝宗意见依然未能写进国书。这表明当时()A. 体制僵化导致官员因循规制B. 相权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C. 中央政府决策实现了民主化D. 君权削弱降低了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材料说明因为皇帝违反规定,宰相没有完全按照皇帝的旨意办事,说明当时相权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故B项正确;材料中宰相是按照原则办事,不是因循守旧,故A项错误;古代封建社会仍然是君主专制,不是民主政治,故C项错误;此事并不能说明君权的

6、削弱,故D项错误。6. 有学者研究发现,行省制度实起源于魏晋以来的行台制度,原为中央(台、省)的临时派出机构,后罢。金代初年曾置行尚书省于汴京。这些行省前期只理民政,不理军事,后期因内忧外患不断,则兼理民、军政,实际成了地方一级政区。这表明()A. 魏晋行台的职能与汉代刺史类同 B. 政治制度的演变具有历史传承性C. 中国的行省制度形成于魏晋时期 D. 行省在历史后期削弱了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魏晋行台的职能是行政,汉代刺史是监察,故A项错误;行台行尚书省行省体现的是政治制度的传承性,故B正确;行省制度形成于元朝,故C错误;行省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错误。7. 关于北宋设置参知政事的初衷,依

7、据材料一宋会要辑稿“太祖特置参知政事以佐之”可知参知政事只是宰相的副手,地位并不高;而依据材料二太宗实录“太祖因令居正等知印押班,以分普权”可知参知政事分割宰相之权。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A. 不管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需要进一步考证才能得出正确结论B. 太宗实录是第一手资料,故材料二的结论更为可靠C.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缺乏相应的考古资料的证实,故都不能成立D.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的总体趋势,故材料二正确【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函到原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会要辑稿太宗实录都不属于第一手史料,具有加工因素,仍需考究,故A项正确;太宗实录是经过皇帝同意后书写的,不属于第一手资料,

8、故B项错误;材料一和材料二都缺乏相应的考古资料的证实,故都不能成立,这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的总体趋势,属于历史结论,用结论无法判断史料真伪,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二府三司制8. 有学者认为,由于明代以后实行分区或分省定额录取进士,各地考上的官员参与“廷议”,许多科举出身者未做官而成为乡里或地方与官府打交道的代言人,这类似于西方的代议制度。据此推知,科举制()A. 避免了考官与考生结党营私现象 B. 有利于社会重学重教风气的形成C. 反映了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 D. 起到了调动知识精英参政的作用【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

9、知识可知,该学者认为科举制是中国式的代议制度,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往往是地方精英的代表,类似于西方的议员,能够和官府沟通,考试合格者为官,完善了文官政治,从而起到了调动知识精英参政的作用,D项正确。题干信息强调科举制起到了调动知识精英参政的作用,而与避免了考官与考生结党营私现象无关,排除A。题干没有体现社会重学重教的风气形成,而是强调科举制起到了调动知识精英参政的作用,排除B。题干信息没有涉及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而是强调科举制起到了调动知识精英参政的作用,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9. 南京条约本来极为丧权辱国,但清朝统治阶级竟然称之为“万年和约”,天真地以为签了和约就太平无事了。

10、这种认识导致的直接危害是()A. 面对后来列强的侵略应对失当B. 清朝部分官员开始睁眼看世界C. 鸦片战争刺激了中华民族的奋起D. 自然经济解体速度进一步加快【答案】A【解析】据材料“南京条约清朝统治阶级竟然天真地以为签了和约就太平无事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统治阶级对于西方侵略者的本质意图认识不清,这直接导致清朝面对后来列强的侵略应对失当,故A项正确;“清朝部分官员开始睁眼看世界”属于鸦片战争的影响,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中华民族的奋起”也属于鸦片战争的影响,故C项错误;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是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题干设

11、问词“直接危害”,再结合南京条约的影响及材料关键信息“天真地以为签了和约就太平无事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项,得出正确答案。10. (1898年)新政始基中说,此战实际上是分界线,“未之战也,千人醉而一人醒”,但是“一战而人皆醒矣,一战而人皆明矣”。材料中的“战”()A. 是西方联合侵华的开端B. 拓展了列强的侵华途径C. 使清廷沦为洋人的傀儡D. 民主共和意识成为主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信息的提取与思考能力。根据材料,这一战是分界线,使得“人皆醒矣”,可知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后签订马关条约,大肆出卖国家权益,列强先后在华划分势力范围,且该战使中国战败于同为亚

12、洲国家的弹丸之国日本,国人的民族危机感大大加深,同时该战战败标志了学习技术以自强的洋务运动的失败,也就是材料中所说的“未之战也,千人醉而一人醒”,但是“一战而人皆醒矣,一战而人皆明矣”,此“战”成为了国人觉醒的分界线。马关条约签订以后,西方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拓展了对华侵略的途径。西方联合侵华的开端、清政府沦为洋人的傀儡以及民主共和意识成为主流与材料所限定的时间均不符合。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争【名师点睛】全面认识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1)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列强掀起了

13、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亡国灭种之祸迫在眉睫。(2)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初步发展,为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奠定了基础。(3)洋务运动破产。(4)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能挽救中国,应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5)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群体的觉醒,从而大大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农民阶级掀起了义和团运动;其二,在经济上出现了办厂自救、振兴实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爱国热潮.11. 1911年

14、11月20日,天津大公报进行了一次征文评比,主题是“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获奖结果统计如下: 类别 主张君主立宪 主张民主立宪 主张调和者 篇数 10 2 4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 君主立宪成为主流选择C. 大公报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D. 大公报实质上是政府的喉舌【答案】C【解析】根据统计可知,主张民主立宪的仅有2篇,说明民主共和观念并未深入人心,排除A。虽然主张君主立宪的篇数最多,但此时武昌起义已经爆发,民主共和才是主流选择,排除B。根据篇数的多少可以看出大公报偏向于君主立宪,C项正确。大公报偏向于君主立宪,是对封建君主专制的否定,因此不可能是政府的喉舌,排除

15、D。点睛:表格类型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解答应该充分注意表格的数据,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表格不符的选项。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中的相关数据即可。12. 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充分的革命性,“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了发展的场所”。这一评价是基于天朝田亩制度()A. 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B. 顺应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C. 与资政新篇的主张异曲同工D. 实现了农民阶级“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天朝田亩制度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故A项正确;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是指自然经济的解体,而天朝田亩制度维护小农经济,阻碍商品经济发展,未能顺应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故B项错误;资政新篇是先进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与天朝田亩制度截然不同,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实现农民阶级“耕者有其田”的理想,且与“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了发展的场所”无关,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太平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