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 人学思想论文.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231695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 人学思想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 人学思想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 人学思想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 人学思想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 人学思想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 人学思想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 人学思想论文.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人学思想论文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的可能性分析摘要: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相对独立完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这一过程是有其可能性的。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可能性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及其人类的解放学说,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是指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强大思想武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人学思想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是马克思主义整个思想体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相对独立完整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过

2、程中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是有其可能性的。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为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是在1899年。当时,上海万国公报刊载了李提摩太与蔡尔康编译的颉德大同学,其中说道:“今世纷争,恐将有更甚于古者。此非凭空揣测之词也。试稽近代学派,有讲求安民新学之一家,如德国之马客思,主于资本者也。”这是马克思的名字、著作和思想第一次在中国报刊上用中国的文字被介绍。从此之后的二十多年间,一批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对马克思及其主义在中国进一步宣传、介绍和传播。19021904年间,梁

3、启超在他主编的新民丛报上曾几次提到过马克思。在这个传播过程中,要着重提到的一个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中的激进革命家朱执信,他可以说是真正率先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人。1906年,朱执信在民报上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列传的长文,其中第一部分即题为:“马克思”(marx),该文以很长篇幅集中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与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的主要内容。文中的所谓“马尔克”,即马克思在当时的汉译名。这是,马克思的名字第一次作为标题在中国革命者主办的刊物上,在中国人自己写的文章中出现,是马克思的代表作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在中国比较客观地被介绍。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先生也曾对马克思主义有较多关注,并作过不少专门的

4、阐释和宣传。1912年10月14日至16日,孙中山在上海中国社会党本部作重要演讲,集中表达了他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他说:“有德国麦克司(即马克思引者注)者出,苦心孤诣,研究资本问题,垂三十年之久,著为资本论一书,发阐真理,不遗余力,而无条理之学说,遂成有系统之学理。研究社会主义者,咸知所本,不复专迎合一般粗浅激烈之言论矣。”孙中山看到了马克思的资本论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诚为卓识。客观地说,这些宣传和分析,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2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传入中国,为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提供了现实

5、的可能性。李大钊是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对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是运用唯物史观对现实社会经济政治大变动本质的深刻揭示。在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写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两文,成为中国最早欢呼十月革命胜利的文章。在文章中,李大钊发出“试看将来的环球,必定是赤旗的世界”的语言,具有极强烈的指向性和震撼力。在文章中,他特别指出,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哪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而是全世界的庶民。他把十月革命胜利视为“庶民”大觉醒造成的深刻社会大变动,是民心变化、民心选择和民心向背而导致的“庶民的胜利”。这其中揭示的民心向背决定政权兴亡的思想、推动历

6、史前进的是“庶民”而非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唯物史观。李大钊当年对时人、尤其是对当时先进青年的思想发展极具导向意义。1919年10月、11月出版的新青年第6卷第5期上的长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在文中,他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作了较系统、较准确的阐发,他指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有二要点:其一是关于人类文化的经验的说明,其二即社会组织进化论。其一是说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的构造。这是社会的基础构造。一切社会上的精神的构造,都是随着经济的构造变化而变化。我们可以称这些精神的构造为表面构造。表面构造常以基础构造为转移,而基础构造的变动,乃以其内部促他自己进化的最高动因就是生产力为主

7、动;属于人类意识的东西,丝毫不能加以影响,它却可以决定人类的精神、意识、主义、思想,使他们必须适应它的行程。其二是说生产力与社会组织有密切的关系。生产力一有变动,社会组织必须随着他变动。社会组织即社会关系,也是与布帛菽粟一样,是人类依生产力产出的产物。”生产力愈发展,“与那不能适应他的社会组织间的冲突愈迫,结局是这旧社会组织非至崩坏不可。这就是社会革命。”李大钊概括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独创,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本点之所在。其中,关于人们的经济生活乃是社会内部深层次构造的观点;关于人们的经济生活是社会历史运动决定性因素的观点;关于经济构造是社会的基础构造,它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制、伦

8、理及种种精神现象在内的社会表面构造的观点;关于社会革命的发生是生产力与社会组织“冲突愈迫”的结果的观点等等,是中国人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亦即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点所作的比较系统、准确的表述。此外,陈独秀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中国社会问题的独到见解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大量与马克思人学有关的著作在中国的发行,使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实践、人的认识、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权利、人的解放、人的发展等一系列人学基本理论得以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国的一批青年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为马克思人学思想中国化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二、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人学

9、思想中国化提供了历史基础中国具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同样具有悠久的传统文化。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在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模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等条件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文化习惯和文化积淀,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它既存在于经典文献、制度规章等程式化的客体形式之中,又存在于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主体形式之内。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这种文化积淀已深深地融进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制约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塑造了人。文化是人

10、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文化是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最基本的准则。它的产生发展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与人的产生、社会的产生是同一过程的不同方面,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对世界的独特理解方式结合起来,赋予其中国本土化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吸收、整合、创新,进一步实现思维方式的转换,使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获得中华民族的文化形式。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资源,也有着本民族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毛泽东曾经强调要善于运用我们本民族的语言来表达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就是他所说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

11、作风和中国气派”。这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内容。1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富民而治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思想有相融相通之处,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的伦理道德依据。作为影响中国治国安邦长达几千年之久的民本思想,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民本”思想得以在中国传播不可回避的文化背景,因为它已深深地沉淀于中国人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之中了。孔子历来将“民”列为首位,他主张重民、富民、教民。老子提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因此统治者必须顺应民意。孟子尽心下中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也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些思想深深积淀

12、在了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充分展现了古人以民为本、富民而治的治国理念和历史智慧,为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的形成、发展无疑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作为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成果的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的人学思想,也正是吸收和改造了中华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民本思想,既担当着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历史责任,也担当着传承和复兴中华灿烂文明的历史责任,深刻体现了我们党以富民为基础,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的“人民主体”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 “民贵君轻”等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等观点有相通、相融、共鸣之处,因而也成为马克思

13、主义人学思想在中国传播发展的重要伦理道德依据。2传统文化中“大同”、“和合”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的重要思想资源。“大同”、“和合”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宝库里源远流长。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谓大同。”大同是孔子认为的最高形态的理想社会,而要实现这样的理想社会,首先要使民众“富之”,而后“教之”。在孔子看来,社会要实现“和合”即社会能够和谐必须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即他所说的“富之”。只有民众的物质生活问题得到了解决之后,再加强教育,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

14、这种思想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安定统一和社会进步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我们今天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明确的荣辱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为全社会提供统一明确的是、非、善、恶、美、丑价值标准,为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同延续千年的中国文化传统相融合的过程,一方面通过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民族形式,来发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实践的具体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激活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沉淀的积极因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开辟道路。可以说正是通过

15、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同中国传统文化的水乳交融,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才真正完成和实现了从西方到东方的传播、生根、发芽和结果。三、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为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提供了实践的契合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普遍性本质和实践性品格所决定的,是中国社会变迁和革命发展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的客观需要。1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近代以来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为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的野蛮掠夺,地主阶级的残酷压迫,使整个中华民族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社会制度腐

16、败,经济文化落后,国弱民穷。为了解救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前赴后继的英勇斗争。例如,太平天国起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不同形式的民族民主运动,但最终都没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使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并将其作为救国救民的真理予以认同。伴随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国人民也接触到了其人学思想,其中关于人的需要、人的发展等的论述,正是拯救当时中国人民摆脱那种状况的一剂良药。2中国的革命需要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当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以后,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面临中华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为了挽救濒于灭亡的清朝统治,清政府进行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但在甲午海战中,清政府被日本打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证明只靠经济上的洋务运动未能根本改变中国的落后。于是出现了要求从更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