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二月兰

上传人:n**** 文档编号:89230184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9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二月兰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大学语文二月兰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大学语文二月兰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大学语文二月兰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大学语文二月兰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二月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二月兰(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题 解,二月兰,别名诸葛菜、菜籽花。为十字花科诸葛菜属,二年生草本花卉。因农历二月前后开始开花,故称二月兰。 本文是作者借花喻人,表达人生感悟。,二年生草本。第一年生长季(秋季)仅长营养器官,到第二年生长季(春季)开花、结实后枯死的植物,如冬小麦、甜菜、蚕豆等。,双子叶植物花,成十字型。一年生、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叶互生,基生叶呈莲座状无托叶;叶全缘或羽状深裂。花两性,辐射对称,排成总状花序。,作者简介,季羡林(1911.8.62009.7.11)字希逋(b), 山东清平(今临清市)人。中国现当代著名东方学家、 历史学家、作家。 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41年获德国哥廷根大

2、学哲学博士学位。精通梵(fn)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语言。1946年回国后,一直是北大教授。历任北大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北大副校长、中国亚非学会会长、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会长等。著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季羡林学术论著自选集、季羡林佛教学术论文集、糖史等。译有罗摩衍那、沙恭达罗等。,返回,名词释义,梵文:印度古代的一种语言 。 巴利文:印度古代一种语言,是佛陀时代摩揭陀国一带的大众语。 吐火罗文:原始印欧语言中的一种独立语言 。 罗摩衍那:印度文学史上最初的一部叙事长诗 ,用梵文写成 ,讲述阿逾陀国王子罗摩和他妻子悉多的故事。 沙恭达罗:印度古代诗人、 戏剧

3、家迦梨陀娑的七幕诗剧。剧中塑造了一个集自然美、朴质美、青春美于一身的古代理想妇女沙恭达罗形象。,季羡林儿子季承,字延宗,1929年季羡林(18岁)妻子彭德华(22岁)两人结婚。1994年彭德华去世 。,背景简介,本文创作于1993年6月11日。季羡林的人生经历丰富复杂。“文革”中,他“被打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在很长的时间里,他被分配掏大粪、看门房、守电话、发信件,变成“不可接触者”。 如此丰富的阅历和坎坷的人生经验,奠定了他散文创作厚重的底色。正如他在解释写自传的原因时所说的:“我这样的经历,过去知识分子经历者恐怕不是太多。我对世事沧桑的阅历,人情世态的体会,恐怕有很多值得别人借鉴的地方。

4、今天年轻的知识分子,甚至许多中年知识分子,大都不能体会”。他的散文创作,也是基于同样的“经验共享”的目的。,返回,课文解读,默读全文,思考问题 1 .全文两大部分,各侧重写什么? 2. 二月兰属于一篇什么散文 ? 解读第一部分: 阅读思考问题 1.在文中,二月兰是一种什么样的花? 平凡而热烈,生命力旺盛;气势非凡而奋发向上,似乎依赖藤萝其实不然。 2.作者是怎样表现二月兰的?这样写有何作用? 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抓住其特征,展示其意象,其实具有象征性:象征亲情、亲人;赞颂中国传统的女性美。,3.由二月兰,作者联想到了什么?,自从 “意识”到二月兰的存在以后,作者“一下子清晰地意识到,原来这

5、种十分平凡的野花竟在我的生命中占有这样重要的地位。”使他想起自己人生中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的人生经历与感受: 运用双关、仿词等手法含蓄表达 “当年歪风狂吹时” 自己的人生不幸;后来苍松、翠柏焕发青春,榆树茁壮成长暗喻文革结束后新老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 作者对当年小土山野花的象征性描写,表面写花,实则喻己,二月兰的“小年大年”喻指人生的“幸与不幸”,含蓄地表达自己的人生悲与欢。 小结:这部分侧重写燕园的二月兰,采用虚实结合手法,既展现了花的自然特征,又暗示花的象征寓意,并由此联想到自己人生中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的人生悲欢离合的经历和感受。,解读第二部分:思考问题,1.引用东坡词句有何作用? (1)过

6、渡,由写花过渡到写人。(2)借东坡的人生感受表达自己相同的人生感受。(3)暗示下文行文线索:写自己人生的悲欢离合。 2. 花有没有悲欢?人为什么有悲欢?作者写花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他感叹花、人有别,其别何在? 作者写花的真正目的是写人,是借花喻人,感慨人生。他感叹人花有别:花们“纵浪大化中”,一切顺其自然,无所谓“喜”也无所谓“悲”;人却不同,因有情而有悲有欢。,3.作者虽然知道人有悲欢的原因,也知道“此事古难全”,然而“仍然把自己的悲欢挂到了二月兰上”,并且接下来写自己的人生悲欢。作者写了他人生哪些方面的悲欢? 二是来自亲情、亲人的悲欢;一是来自命运的悲欢 。 4.“亲情、亲人的悲欢”具体指什

7、么?“命运的悲欢 又具体指什么?通过它们又说明什么? “命运的悲欢” 则指文革中在社会上遭到不幸,现在却受到极大地尊重。 “亲情、亲人的悲欢”是指自己文革时期在社会上遭受不幸,但在家庭里却能得到亲人、亲情的温暖和安慰,可现在自己的命运发生了极大改变,受到社会的极度尊重,但家中的老祖、婉如,以及虎子和咪咪都离他而去,这又给他带来新的悲。 通过它们说明人生的悲欢离合总是难遂人意,也就是“此事古难全”!,5. 最后两段是作者深化主题,揭示人生哲理,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想弄清楚什么叫“悲”?什么叫“欢”?他问苍松,苍松不语;问翠柏,翠柏不答;问三十多年来亲眼目睹他这些悲欢离合的二月兰,她也沉默不语,

8、兀自万朵怒放,笑对春风,紫气直冲霄汉。这说明什么? 人生的悲欢难以言明,但人应该有所作为,乐观向上,笑对人生。 小结:这部分侧重写社会生活中的人,借花喻人、慨人,感叹人花有别:花无悲欢离合,花可“纵浪大化中”;人因有情而有悲欢,而且人生悲欢往往难遂人意,也难以言明;虽然如此,但人应该有所作为,乐观向上,笑对人生。,内容述评,本文反复多次地描写“二月兰”意象, 实际是通过“二月兰” 写人,写人生。 首先,二月兰与他记忆中的事、与他生活周围的人有关。表面上是写二月兰,实际是写曾经与他朝夕相处、相依为命、共度患难的人(老祖、德华、婉如、小保姆杨莹,甚至还有小猫虎子和咪咪)。她们在他的生命中占有重要地

9、位。作者借二月兰的意象既歌颂亲情,更歌颂女性身上特有的美好品质。 具体地说,二月兰象征着平凡女性的平常生活态度与人生哲学。寓示着女性具有险恶环境下原始本能的顽强生命力量;还象征着一种女性情感与气质特征,即善良、关爱他人与自我牺牲。它们同样是历史悠久的文化积淀的产物。作者周围的女性,在“文革”中并不视他为异类,殚思竭虑给他弄好吃的,希望给他增添生趣。作者之所以能在绝境中活下来,全赖她们身上的这种美好品质。 其次,借花喻人,感慨人生。花们“纵浪大化中”,一切顺其自然,无所谓“喜”也无所谓“悲”;人因有情而有悲欢,而且这种悲欢说不清道不明,自古如此。尽管如此, 但人还是应该有所作为,乐观向上,笑对人

10、生。 所以,本文主旨应该包含赞美亲情、女性美和感悟人生悲欢离合与人生态度两个方面。,返回,艺术赏析,1.运用“托物抒怀”,以花喻人的拟人、象征手法。作者用二月兰比拟女性,令因花的陌生化和具象感,唤起新鲜、奇异的审美感觉。 2. 运用反复手法,渲染气氛、突显意象、强化情感。 3.运用对比凸显悲欢,表达对人生的深刻认识与强烈感受,突显主旨表达。 4.运用多重设问,追问人生真谛,揭示人生哲理,深化主旨。 5.观察细致、描写生动,也是本文的特点。 6.语言生动简洁,且富有韵律;其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返回,思考与练习,一、 作者对亲人的怀念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和人生意义? 二、 分析文中对二月兰描

11、写的作用。 三、 指出最能体现文章艺术风格的地方。,文章通过对居住地燕园内盛开的二月兰的描写,联系自己人生的遭遇,真切地抒写了对亲人的怀念并阐发了对人生的感慨。行文中透露出对人格的高蹈、对学问的追求和对生命意义的叩问。,本文多次反复地描写了“二月兰”的意象,对其的赞颂之情溢于言表。首先,作者借二月兰的意象歌颂亲情,更歌颂了女性身上特有的美好品质。其次,二月兰象征着众多女性平常的生活态度与人生哲学。最后,二月兰还象征着一种女性情感与气质特征,即善良、关爱他人与自我牺牲。,运用反复这一表现手法渲染气氛、突出意象、强化情感,是本篇最显著的艺术特色。,返回,资料链接,相关评论 作者介绍 作者逸事 教学

12、参考 相关图片,返回,相关评论,返回,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中间,季羡林是极具特色的一位人物。令恪(北京大学东方学系教授)在“季羡林教授著作(19321987)系年前言”这样介绍他:“作为语言学家、民族学家、翻译家、史学家、教育家、作家先生涉足领域之广是国内外学者中罕见的,他精通英语、德语、梵语、吠陀语、巴利语,还能阅读俄文、法文专业书,他还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通晓吐火罗文的学者之一,他是印度史、佛教史的权威。” 令恪简介,作者介绍,季羡林的人生经历丰富复杂。他出生在一个极端贫困村庄里的贫农之家。“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是一片灰黄”,“贫困、单调、死板、固执,是我当时生活的写照”。他于1

13、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同年就读于著名的德国哥廷根大学。1941年获得博士学位,时逢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国无望,遂继续深造,二战结束后才几经周折回到祖国,在北大任教授。,返回,作者逸事,1930年,这年夏天,季羡林随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同班毕业的八十多位“举子”,联合进京赶考。他只报了北大、清华两所大学。他说:“我一辈子考试的次数成百上千,从小学一直到最高学位;但我的考试运气好,从来没有失败过。”这当然不是运气好,而是有实力与自信。但是作为一名高中毕业生,非北大、清华不上,这多少有点狂妄。由此也可看出,青年季羡林的心气有多高。他回忆当年:在山东来的举

14、子中,只有三人榜上有名。我侥幸是其中之一。季羡林考试结果是:“连中双元” 。北大、清华都录取了。他大喜过望,春风得意,踌躇满志,自然也成为举子们羡慕的对象。 季羡林留德十年,时间是够长的,但是这十年中,他除了哥廷根和柏林外,没有去过其他城市,更不用说是欧洲其他国家了。没有去外地旅游,除了没钱,更重要的是没有时间,或者说,还有比旅游更让他感兴趣的事。在他看来,独自一人畅游在书海之中,所得到的享受,远甚于去高山滨海旅游。而且,像研究印度古代语言、宗教、碑铭等,对一般人来说,是极其枯燥乏味的事情,而他却情有独钟,乐此不疲。 成大事者,皆有癖。大概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吧。如果季羡林没有这种好读书的“癖”,

15、如果他像一些留学生那样,终日忙于旅游,购物,跳舞,搓麻,谈情说爱,那么,他又怎么能在学业上获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呢?又怎么会有今日蜚声中外的学界泰斗季羡林呢?(http:/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我现在就是抱着这种精神,昂然走上前去。只要有可能,我一定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决不想成为行尸走肉。我知道,未来的路也不会比过去的更笔直,更平坦。但是我并不恐惧。我眼前还闪动着野百合和野蔷薇的影子。”,季羡林自传:“如此丰富复杂的经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有的。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些经历也是十分可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从中都可以吸取,对人对已都会有点好处的。我自己如果秘而不宣,

16、确有自私自利之嫌。因此,我决心听从别人的建议,改变以前的想法,把自己一生的经历实事求是地写出来。”,教学参考,返回,相关图片,罗摩衍那,罗摩衍那(梵语,Rmyaa,意思为“罗摩的历险经历”),与摩诃婆罗多并列为印度两大史诗。在印度文学史上被称作最初的诗,它不仅在印度文学史上占据着崇高的地位,而且对整个南亚地区和宗教都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全书是诗体,用梵文写成,诗律几乎都是输洛迦(意译为颂),即每节2行,每行16个音节。全文共分为七章,24,000对对句。内容主要讲述阿逾陀国王子罗摩和他妻子悉多的故事。,沙恭达罗,印度古代诗人和戏剧家迦梨陀娑的七幕诗剧沙恭达罗,诗剧中塑造了一个集自然美、朴质美和青春美于一身的古代理想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