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经济统计调查制度改革.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208332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社会经济统计调查制度改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农村社会经济统计调查制度改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农村社会经济统计调查制度改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农村社会经济统计调查制度改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农村社会经济统计调查制度改革.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社会经济统计调查制度改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社会经济统计调查制度改革.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社会经济统计调查制度改革农村社会经济统计调查是取得农业统计资料的重要方法,建立高效、完善、满足各级政府对农村管理需要的现代农村统计调查制度则是保障科学的调查方法得以正确实施的关键,也是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统计调查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经过二十多年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各种调查方法在我国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工作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运用,特别是近几年,多种调查方法的综合运用正在不断深入。虽然各种调查方法在农村社会经济统计调查中大显身手,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目前我们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调查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现行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应当前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深化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统

2、计工作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农村经济体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现行的农业统计工作不论在管理体制、统计制度、调查方法上,还是在基层人员力量配备、基层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等方面均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1、管理体制不顺,监督不到位。我国现行的统计体系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统计业务上以上级统计部门管理为主,在行政上以当地政府领导为主。这种双重管理的体制弊端主要集中反映在基层,地方政府掌管统计部门的人事任免和经费分配等生杀大权,吃谁的饭当然得听谁的话。统计法所赋予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的独立性和抗干扰能力,越到基层折扣越大,无法从根本上摆脱“统计围绕计划转”的通病,既

3、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县级以上统计部门也显得无能为力。由于缺乏有效监督机制,农村基层统计的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此弊一日不除,源头数据质量难有保障。2、指标体系不完善,部分指标设计落后。现行农业统计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农业统计指标设置陈旧过时,无用或者用处不大的指标较多,反映生产的指标多,反映效益、市场变化情况及新农村建设的指标少。而各级政府和社会所急需的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农业投入产出、农产品市场化等指标更是少有涉及,或者虽有涉及却取数难度大,数据质量难有保障。所以农业统计制度从指标设计、调查方法到执行结果,仅能从数量上反映产品多少,不能从质的方面全面反映农村经济和结构的变

4、化,更不能准确反映“三农”问题。需要的不多、无用的不少是当前农业统计指标体系的主要问题。3、基层统计人员任务繁杂,力量配备不足。目前特别村级统计人员任务繁杂、变换频繁,加上年轻人外出居多,导致统计员青黄不接、素质偏低。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村级统计人员现在主要为村会计担任,他们身兼数职,日常事务繁杂,凡事都以应付为主,数据上报估计成分较大,因此漏报、瞒报、虚报、迟报等统计违法行为时有出现。报表难搜集、数据难搞准是农村基层统计工作的两大主要难题。4、源头数据采集方法缺失,执法难度大。目前农业统计数据多数是从村级起报,村级上报的数据就是我们农业统计的源头数据。现行的农林牧渔业统计报表制

5、度中规定:农村基本情况(浙A301表)、农村能源和农业物资消耗情况(浙A305表)、桑园面积蚕茧产量(浙A308表)、茶叶和水果生产情况(浙A309表)、畜牧业生产情况(浙A312表)等年报和畜牧业生产季节报(浙A405表)由市、县(市、区)统计局负责组织分乡镇数据的上报工作这段描述并未提及具体的统计调查方法,只限定“由市、县(市、区)统计局负责组织分乡镇数据的上报”。其中并没有提及源头数据采集方法,在各级组织上报过程中,也都只是将报表层层往下级布置。村级是最基层单位,各行政村少则几百多则几千人口,种植面积多的村有上万亩,如此让一个统计员要准确填报出农村统计的各项指标实在难以想象。但上级布置的

6、报表不能不报,如此数据大小全凭统计员一人说了算,数据质量只能寄托在统计员的责任心和能力上,根本没有制度加以保障,致使上级统计部门发现数据质量存在问题进行查询也显得底气不足。源头数据采集方法缺失,留下了数据质量难保证的系统性隐患,也给统计执法带来很大的难度。5、与部门分工不明确,数出多门。目前农村统计中的很多数据,统计部门与有关部门存在重复统计和数出多门的现象,如农作物播种面积、粮食产量、畜禽存出栏等数据统计部门有,农业、畜牧等有关部门也有,甚至统计系统内部也存在着重复统计的现象。再准确的统计也存在一定的误差,更何况统计途径不同,数据迥异是必然的。数出多门导致数据打架现象时有发生,造成数据真假难

7、辩,甚至误导读者和使用者,给农村统计工作带来相当大的被动。6、考核层层紧逼,严重干扰数据质量。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农村工作,也加强了对下级政府的考核力度,形成一级考一级,一直考到乡镇,而且很多考核对各级领导和单位都至关重要,如实行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负责制、签订责任状、一票否决制、考核结果与奖金挂钩等严格的考核办法。在如此强有力的政策和考核机制下,属于地方政府的统计人难免受到影响,在数据使用上往往是按需而定,造成数据失真,统计数据可信度受到质疑,统计权威性受到严峻挑战。二、农村统计体制和方法制度改革措施(一)实行体制改革夯实乡镇基础数据质量是统计的生命。当前,要改变农村统计

8、数据质量不高的现状,必须进行统计体制改革,规范和加强农村统计基础,增强统计抗干扰能力,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改革统计管理体制,加强国家统计局的垂直领导。农村基层统计工作要摆脱困境,根本出路是实行革命性的变革,强化国家统计系统的垂直统一管理,只有体制理顺了,一切问题才能迎刃而解。要实现乡镇统计科室从乡镇剥离,成立隶属于区县一级统计局的统计所(站),真正实现统计的垂直管理。省以下统计系统也要实行“垂直管理”。这样才有利于维护统计系统的独立性,使统计数据科学化,有利于准确评价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整合统计资源、提高统计水平。2、建立以乡镇为中心的基层统计网络,加强和规范农村基层统计加强基层基础

9、工作建设,事关农村统计发展的全局,是维护统计信誉的关键环节,也是切实履行统计调查职能的重要措施。基层基础不牢靠,统计调查就失去了准确、可靠、权威的基础;数据不准,其它就更无从谈起。我们要想提高数据质量,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经济社会现象,要想提高工作水平,树立统计权威,提升统计形象,这一切要求和希望,最终实现的基础都在于基层。只有搞好基层统计工作,数据质量才能从源头上得到保证,才能搞好优质服务,树立起统计调查的权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寓意统计调查事业的根基在于基层,基层工作不扎实、不牢固,统计大厦就不稳固。“标本兼治,治标必先治本”,再好的统计方法制度没有精干的统计人员去实施、没有一个好

10、的管理体制作保证,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乡、村统计是农村统计的基础和数据源头。随着中央提出的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小康社会以来,各级党政和社会各界对农村统计数据和信息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要求大大提高,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紧紧抓住乡镇统计的薄弱环节,切实加强和规范农村基层统计基础建设。(1)建立健全乡镇统计站建设。乡镇统计站管理机制必须要有所创新,最充分地发挥其应有作用,不然终将被淘汰。因此我们应该首先让乡镇统计站建制,定人定编,配备专职统计员,可由县统计局统一招考,也可以试行聘用制,但必须保持相对稳定。村级应聘用辅助统计员,由乡镇统计站负责管理,经济上直接给

11、予补贴。(2)积极争取统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可根据各乡镇前两年的平均统计经费开支,结合当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合理核定一个保底额作为专项统计经费,尽可能从工作环境、生活待遇、办公条件等方面改善基层统计工作的条件。并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做到奖惩分明,以调动乡镇统计人员的积极性。(3)加强基层统计培训。农业统计要从以全面统计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样调查为主的统计方法,这就对乡镇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组织对农村基层统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学习统计专业知识。要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种机会,搞好乡镇统计人员的上岗培训和专业培训,重点要抓好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基础知识、理论和基本技能、先进

12、的统计理论与方法、农村统计报表制度、计算机应用和统计法相关知识的培训,并通过考试和考核,实行上岗证制度,使选配人员达到任职资格和条件,努力打造一支政治上强、业务上精、作风上硬的统计队伍。(4)加快乡镇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统计科学技术是创新的动力,是实现统计工作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乡镇统计站应配备专用计算机,建立专用传输网络,用好用活计算机;要开发研制统一平台下的农村统计调查数据处理系统,实现网络环境下的数据处理、数据管理和信息服务;在此基础上,要充分利用创建数据库的时机,逐步实现常规统计报表业务处理与数据通信、数据管理、统计信息咨询服务等环节的一体化作业,把乡镇统计站建设成为乡镇社会经济信息中

13、心。(二)实施制度改革完善指标体系、改革全面统计,确立抽样调查的主体地位。农业统计方法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与农村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相比,显得相对滞后。国家统计局早就制定了以周期性普查为主体,辅之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的统计调查方法制度。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现行农业统计方法中,农业统计仍占绝对“比重”。因此,在农业统计方法制度改革中,除周期性普查外,应大力推行抽样调查,全面报表应尽量少或不用,确立抽样调查在农业统计制度中的主体地位。为满足各级政府管理经济需要,在确定样本时,可采用样用扩充的方法,将上级样本与本级样本有机融合,将多目标调查在一套样本中融合。这样同时满足了上级与本级的需求。

14、在样本数据推算过程中,允许采用“结构比例推算”等灵活多样的方法。这样可以较少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取得数据,同时减少了调查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干扰。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数据质量。2、减轻基层压力,减少工作量。我国统计人员数量、经费和文化结构均呈倒金字塔结构,因此,减轻基层工作压力是农业统计改革任务之一。然而,基层统计工作者工作量不降反增,且难度加大。从近年来的统计制度改革来看,越改调查项目越多、报表种类越多、指标分类越细,对基层统计工作实际欠考虑,导致统计人员忙于应付。指标涉及面之广,指标体系之复杂,并不是乡村两级统计人员能够在有限的时间之内能收集到的。这也直接导致数据质量下降。因此,加快农村

15、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减轻基层负担势在必行。3、创新统计理念,完善指标体系。“穷则思变,变则通”。统计环境在变,我们也只有跟着变才能占据主动地位。我们要敏锐地捕捉农村统计工作中的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反映新特点。以国际通行的统计观念、执行标准,结合新农村和小康社会建设新需求,改革农村统计中不合时宜的做法,理顺渠道、整合资源,建立一套特色鲜明、科学统一的农村统计制度方法。清理、精简统计报表和指标,规范、推行“一套表”制度。取消计划经济色彩浓重或者取数难度大的指标,增加反映农村新时代特征的新技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指标。指标设置要遵循层次分明、定义明确、标准统一的要求,能满足各级党政领导决策和农业经

16、济核算的需要。要统筹规划各种农业统计报表,将种类繁多的报表作适当的整合,做到不重不漏,在基层推行“一套表”。推行多主题抽样调查,建立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调查方法体系。在国家农业普查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全面报表,替之以方案简单、取得数据快捷的抽样调查。根据调查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具体指标取得数据最有效的方法。改变以前一个主题一套方案、一套样本、一种调查方法的做法,探索多主题、多种调查方法相结合的调查方式。以最经济的方式取得数据,避免造成人、财、物的浪费和数据混乱。强化农村经济运行的动态监测、跟踪,拓展农村统计分析研究领域。现行的农村统计制度方法显得过于笨拙,难以及时反映农村社会经济出现的新特点、热点。动态监测正是常规报表制度的有力补充,它能及时反映社会经济出现在新问题、新动向,并能对发展趋势作出分析判断,是我们出精品统计服务的有力工具。因此,强化动态监测、跟踪,是统计调查迫切需要和任务。建立通畅的统计渠道,采用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等调查方法,结合重大事项报告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