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就业结构助推经济转型升级.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203329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就业结构助推经济转型升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优化就业结构助推经济转型升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优化就业结构助推经济转型升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优化就业结构助推经济转型升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优化就业结构助推经济转型升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化就业结构助推经济转型升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就业结构助推经济转型升级.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优化就业结构,助推经济转型升级张莉玲 周梅珍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国之策,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是各级政府抓民生工作的核心任务。就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起着决定性影响,合理的就业结构是整个经济和就业增长的关键。下文运用三经普资料分析丽水市就业结构变化特点及影响因素,探索如何通过优化就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助推我市经济的转型升级。一、丽水市就业结构的变化特点(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就业人员总量不断扩大2013年丽水生产总值达到988.0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08年增长88.1%。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带动了

2、就业人员的增长。2013年末,全市共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26902个,比2008年(2008年为二经普年份,下同)增加10330个,增长62.3%;就业人员65.20万人,比2008年增加19.55万人,增长42.8%。(二)一产就业人口逐年下降,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加大丽水“九山半水半分田”,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占据相当大的比例。从2000年开始,通过下山脱贫、进城务工、陪子女就读等方式,一产劳动力逐步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从2000年的85.67万人,降至2013年的53.46万人,劳动力转移力度不断加大。(三)二、三产业加速发展,成为吸纳就业人员的主渠道从产业发展来看,

3、2013年第二产业增加值比2008年增长101.7%,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115.8%,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9.1%,成为吸纳就业人员的主要渠道。根据三经普数据显示,2013年末,第二产业法人单位数比2008年增加2647个,占比28.5%;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数增加7683个,占比71.5%,比2008年提高1.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法人单位就业人员比2008年增长39.1%,占全部法人单位就业人员的57.5%;第三产业法人单位就业人员增长48.2%,占比为42.5%,比2008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呈现出二产单位数、就业人员比重下降,三产占比提高,三产就业人员增长快于二产等特点。二、三产业就业人

4、员产业分布情况2008年2013年2013年比2008年增长2008年2013年2013年比2008年增长(%)单位数(个)比重(%)单位数(个)比重(%)就业人员(万人)比重(%)就业人员(万人)比重(%)合计16572 100.0 26902 100.0 62.3 45.65100.0 65.20 100.0 42.8第二产业501030.2 7657 28.5 52.8 26.9559.037.4957.5 39.1第三产业11562 69.8 19245 71.5 66.5 18.70 41.027.7142.548.2(四)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就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5、,我市坚持在转型升级中求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化,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带动了就业人员素质的整体提升。一方面,以淘汰落后产能为倒逼机制,通过节能减排推进技术改造。2014年,全市工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59家。印染、造纸、制革和化工四大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提升企业54家,淘汰关停21家,阀门行业实行全行业重点整治,钢铁产业整合重组压缩产能229.5万吨。一部分产业工人经过重新培训,提升或者掌握新技能之后,从淘汰产业进入其他产业。另一方面,大力推进“机器换人”,成立机器人产业联盟,实施“机器换人”示范项目77个,带动了相关技术工人素质的提高。(五)传统产业占主导,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就业

6、人员人数最多的分别是制造业、建筑业,分别为26.06和9.68万人,占比为40.0%和14.8%。就业人员占比提高最快三个行业是批发零售业、租赁商务服务业和文化体育娱乐业、,分别提高了2.5个、0.7个和0.4个百分点。房地产、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等其他新兴服务业均保持较快增长,但传统产业依然是就业吸纳的主力,仅制造业和建筑两个行业就占据了二、三产业就业人员的半壁江山。传统产业在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就业上作用巨大。二、三产业就业人员行业分布情况行 业2008年2013年2013年比2008年增长(%)就 业人 员(万人)比重(%)就 业人 员(万人)比重(%)总 计45.65 100.065

7、.20100.0 42.8采矿业0.48 1.1 0.44 0.7 -8.3制造业18.21 39.9 26.06 40.0 43.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1.18 2.6 1.31 2.0 11.4建筑业7.08 15.5 9.68 14.8 36.7批发和零售业2.21 4.8 4.75 7.3 114.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0.82 1.8 0.88 1.4 7.1住宿和餐饮业0.59 1.3 1.09 1.7 85.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0.45 1.0 0.38 0.6 -16.0金融业1.22 2.7 1.12 1.7 -7.7房地产业0.63 1.4 0.9

8、2 1.4 46.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0.76 1.7 1.57 2.4 107.3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0.64 1.4 0.83 1.3 28.8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0.30 0.7 0.63 1.0 107.0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0.18 0.4 0.32 0.5 77.1教育2.86 6.3 3.81 5.8 33.0卫生和社会工作1.32 2.9 2.02 3.1 53.3文化、体育和娱乐业0.30 0.7 0.72 1.1 138.9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6.39 14.0 8.48 13.0 32.8注1:表中法人单位及就业人员合计数含从事农、林、牧、渔服务业和兼营

9、第二、三产业活动的农、林、牧、渔业法人单位237个,就业人员2007人。注2:表中的金融业法人单位及就业人员是指金融系统所辖的法人单位(含视同法人),以及典当、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和金融信息服务业的法人单位及就业人员。(六)企业就业人员稳步提升,机关、事业占比下降2013年末,在全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中,企业法人单位占62.9%,占比比2008年提高了10.3个百分点;机关、事业法人单位占13.2%,下降2.6个百分点;社会团体和其他法人占23.9%,下降7.7个百分点。企业法人单位就业人员占全部法人单位就业人员的75.0%,提高0.5个百分点;机关、事业法人单位就业人员占16.4%,下

10、降1.0个百分点;社会团体和其他法人就业人员占8.6%,提高0.5个百分点。二、丽水市就业结构影响因素分析(一)从产业结构来看,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丽水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1992年,我市二产比重首次超过一产,1997年三产比重超过一产。从2000年到2013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5.8:37.4:36.8调整为8.5:49.0:42.5。与此同时,就业结构也由61.4:15.6:22.9调整为38.3:25.7:36.1。从就业结构上看,我市农业就业人口占据了绝对主力,与产业结构一产占比相比,要高出29.8个百分点。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一产业富余劳动力逐步转移到第二、三

11、产业中,但转移仍较为缓慢。20002013年丽水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单位:%年份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一产二产三产一产二产三产200025.837.436.861.415.622.9200123.139.437.559.116.224.8200220.340.339.454.719.625.7200317.741.440.951.720.428.0 200415.544.340.251.221.0 27.8200513.845.840.448.422.728.9200612.445.941.746.823.429.8200711.447.341.244.923.931.3200810.849.340

12、.0 43.124.132.9200910.747.741.642.0 24.633.320109.549.241.342.0 24.633.420119.149.841.141.324.833.920128.949.341.839.725.135.220138.549.0 42.538.325.736.1(二)从行业结构来看,各行业发展不均衡得益于电子商务、文化产业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拉动了关联行业就业人员快速增长。2013年末,就业人员增长最快三个行业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比2008年分别增长138.9%、114.6%和107.3%。就业人员下降的是信息传输、

13、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采矿业和金融业三个行业,分别下降16.0%、8.3%和7.7%,各行业间发展并不均衡。(三)从年龄结构来看,人口红利的优势在逐步减少一是常住人口减少。我市属于欠发达地区,人口的流出效应大于流入效应。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公报显示,2010年末,我市常住人口与2000年相比减少4.48万人,下降2.07%,年平均下降0.21%。二是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加快。由于年轻劳动力的持续外出,欠发达地区的人口老龄化被加快,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幅也显著高于有大量年轻人口涌入的经济发达地区。2010年末,我市0-14岁的人口为35.84万人,占16.93%,比2000年相比,占比下降

14、3.56个百分点;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140.68万人,占66.46%,上升0.89个百分点,但比全省低6.44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35.18万人,占16.62%,上升2.67个百分点,比全省高2.73个百分点,人口红利的优势在不断减少。(四)从素质结构来看,就业人员素质还有待于提高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新兴产业不断兴起,其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从劳动力的学历结构来看,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市16岁及以上劳动年龄人口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口占绝大多数,占比高达77.9%。其次是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占劳动人口的13.4%。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口比重较低,仅为8.7%。我市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也很少,现有的技能素质无法与不断提升的产业结构相匹配,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层次,导致当前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发展。(五)从影响因素来看,外部环境对就业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