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孟华 第2章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192884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1.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动控制原理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孟华 第2章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自动控制原理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孟华 第2章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自动控制原理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孟华 第2章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自动控制原理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孟华 第2章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自动控制原理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孟华 第2章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动控制原理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孟华 第2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动控制原理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孟华 第2章(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 孟华 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自动控制原理,2,第2章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2.1 概述 2.2 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 2.3 传递函数 2.4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 2.5 控制系统的信号流图 2.6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自动控制原理,3,2.1 概述,数学模型: 描述系统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叫做系统的数学模型。 动态模型: 描述系统动态过程的方程式称为动态模型。如微分方程、偏微 分方程、差分方程等。 建立系统数学模型时,应注意: (1)根据研究目的和精确性要求,忽略一些次要因素,使系 统数学模型简化,便于数学上的处理。 (2) 根据

2、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建立相应形式的数学模型(微 分方程、传递函数等),有时还要考虑便于计算机求解。 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途径: 理论推导法(演绎法)通过系统本身机理(物理、化学规律)分析确定模型结构和参数,推导出系统的数学模型。 实验测试法(归纳法)根据对系统的观察,由测量得到的大量输入、输出数据,推断出被研究系统的数学模型。,自动控制原理,4,建立系统(或部件)微分方程式的一般步骤: (1)在条件许可下,适当简化,忽略一些次要因素; (2)根据物理或化学定律,列出部件的原始方程式; (3)列出原始方程式中中间变量与其它变量的关系式; (4)从所有方程式中消去中间变量,仅保留系统的输入变量和 输出

3、变量; (5)最后,将微分方程表示成标准形式,即输出变量在左,输 入变量在右,导数阶次从高到低排列。,2.2 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自动控制原理,5,举例1 R-L-C电路,要求:列出uc(t)与ur(t)的关系方程式,(1)根据克希霍夫定律可写出原始方程式,(2)消去中间变量i后,得输入输出微分方程式,或,(线性定常二阶微分方程式),2.2.1 典型控制系统举例,自动控制原理,6,举例2 弹簧质量阻尼器系统,(1)列出原始方程式。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要求:写出系统在外力f (t)作用下的运动方程式,(2)消去中间变量,B 阻尼系数,代入上式并整理,(线性定常二阶微分方程式),自动控制原理

4、,7,举例3 电枢控制的直流电动机,电枢电压控制的直流电动机线路原理图和结构图,(1)列写原始方程式。电枢回路方程式:,输入电枢电压ua 输出轴角位移q 或角速度w 扰动负载转矩ML,根据刚体旋转定律,写出运动方程式:,(2)Md和ia是中间变量。由于电动机转矩与电枢电流和气 隙磁通的乘积成正比,又因磁通恒定,有 ,,联立求解,整理后得,自动控制原理,8,(续上页),若输出为电动机轴的转角q ,则有,(三阶线性定常微分方程),机电时间常数(秒),电动机电枢回路时间常数(秒) , 一般比Tm小,或,自动控制原理,9,举例4 磁场控制的直流电动机,设电枢电流Ia=常数,气隙磁通F(t)= Kf i

5、f (t),激磁回路 电感Lf为常值。,(1)激磁回路方程式:,或,(2)转矩平衡方程式:,(3)消去中间变量j, Md : ,,自动控制原理,10,举例5 电动机转速控制系统,电动机转速控制系统原理图及结构图 w为输出,ur为参考输入,ML为扰动输入 (1)列各部件方程式:,(2)消去中间变量,得:,自动控制原理,11,举例6 流体过程,输入量Qi(供水量) 输出量H (液面高度),(一阶非线性微分方程式),(1)设流体是不可压缩的。根据物质守恒定律,可得,(2)求出中间变量Qo与其他变量关系,(3)消去中间变量Qo ,就得输入输出关系式,自动控制原理,12,铁芯线圈电路工作原理 铁芯线圈磁

6、通变化时产生的感应电势:,d(i)/ di是线圈中电流i的非线性函数,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写出电路微分方程,2.2.2 非线性微分方程的线性化,将(i)在i0附近用泰勒级数展开,当i-i0 足够小时,略去高阶导数项,自动控制原理,13,的增量方程式:,令=(i)-(i0),i=i-i0,K=(d(i)/ di)i0,便可得到磁通与电流i之间的增量线性化方程,2.2.2 非线性微分方程的线性化(续),省略偏量符号得:,整理得:,自动控制原理,14,2.3 传递函数,2.3.1 传递函数的概念 RC电路如下:根据克希霍夫定律, 可列写微分方程,消去中间变量i(t),得,对上式进行拉氏变换,求出Uc(s

7、)的表达式,若uc(0)=0,自动控制原理,15,若线性定常系统由下述n阶微分方程描述,令C(s)=Lc(t),R(s)=Lr(t),在初始条件为零时,进行拉氏变换,可得到s的代数方程,传递函数定义: 线性(或线性化)定常系统在零初始条件下,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称为传递函数。,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为,2.3.1 传递函数的概念(续),自动控制原理,16,2.3.1 传递函数的性质,(1)传递函数是复变量s的有理真分式函数,分子的阶数m一 般低于或等于分母的阶数n, 即mn ,且所有系数均为 实数。 (2)传递函数只取决于系统和元件的结构和参数,与外作用 及初始条件无关。 (

8、3)一定的传递函数有一定的零、极点分布图与之对应,因 此传递函数的零、极点分布图也表征了系统的动态性能。,(5) 传递函数只能表示输入与输出的函数关系,至于系统中 的中间变量无法反映出来。,(4) 若下式中s = 0,则,称为传递系数(或静态放大系数)。,(6)一个传递函数只能表示一个输入对一个输出的函数关系。,自动控制原理,17,2.3.1 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1)比例环节 G(s)= K,(3)积分环节,T 惯性环节时间常数,当积分环节的输入信号为单位阶跃函数时,则输出为t/T,它随着时间直线增长。,(2)惯性环节,自动控制原理,18,(4)微分环节 G(s) = T s (理想微分环

9、节 ),(实际微分环节),(5) 比例微分环节,wn=1/T为无阻尼自然振荡频率 z为阻尼比,0z1,(6) 振荡环节,(7)延滞环节,2.3.1 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续),自动控制原理,19,2.4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2.4.1 结构图的概念,RC网络的微分方程式为,自动控制原理,20,控制系统结构图的建立步骤,(1)建立控制系统各元部件的微分方程。在建立微 分方程时,应分清输入量、输出量,同时应考 虑相邻元件之间是否有负载效应。 (2)对各元件或部件的微分方程进行拉氏变换,并 作出各元件的结构图。 (3)按照系统中各变量的传递顺序,依次将各部件 结构图连接起来,置系统输入变量于左端,输

10、出变量于右端。,自动控制原理,21,例1 绘制无源电路的结构图。ur为网络输入,uc为网络输出。,因为(uruc) 为R1与C并联支路的端电压,i1+i2=i,R2i= uc , 所以,2.4.2 控制系统结构图的建立,自动控制原理,22,例2 两级RC网络的结构图,(2)连接相关信号线,得到最终结构图,(1)根据原始方程建立局部结构图,由于后一级RC电路是前一级的负载,所以在结构图中它们相互影响。,自动控制原理,23,为了消除负载效应,可以在两级RC电路之间插入隔离放大器。,带有隔离放大器的两级RC网络,自动控制原理,24,例3 位置随动控制系统,系统各部分微分方程经拉普拉斯变换后的关系式及

11、相应的局部结构图如下,自动控制原理,25,将每个子方程的结构图按照相互关系,正确地连接起来,得到下图,例3 位置随动控制系统(续),自动控制原理,26,2.4.3 结构图的等效变换,(1)结构图的基本组成形式 1)串联连接,2)并联连接,自动控制原理,27,3)反馈连接,按照信号传递的关系可写出:,消去E(s)和B(s),得,因此,此处的加号对应于负反馈;减号对应于正反馈。,2.4.3 结构图的等效变换(续),自动控制原理,28,(2)综合点与引出点的移动 1)综合点的前后移动,a. 综合点前移的 等效变换,b. 综合点后移的 等效变换,2)相邻综合点之 间的移动,2.4.3 结构图的等效变换

12、(续),自动控制原理,29,3)引出点的前后移动,b. 引出点前移的等效变换,4)相邻引出点之间的移动,a. 引出点后移的等效变换,2.4.3 结构图的等效变换(续),自动控制原理,30,(3)结构图变换举例,例1 位置随动系统,2.4.3 结构图的等效变换(续),自动控制原理,31,例2 简化结构图,并求系统传递函数C(s)/R(s) 。,2.4.3 结构图的等效变换(续),自动控制原理,32,例3 化简两级RC网络结构图,并求出传递函数Uc(s)/Ur(s)。,2.4.3 结构图的等效变换(续),自动控制原理,33,简化结构图求总传递函数的一般步骤,(1)确定输入量与输出量,如果作用在系统

13、上的输入量有多个(分别作用在系统的不同部位),则必须分别对每个输入量逐个进行结构变换,求得各自的传递函数。对于有多个输出量的情况,也应分别处理。 (2)若结构图中有交叉关系,应运用等效变换法则,首先将交叉消除,化为无交叉的单回路结构。 (3)对于回路可由里向外变换,直至变换为一个等效的方框,即得到所求的传递函数。,自动控制原理,34,2.4.4 信号流图,1.信号流图定义:由节点和支路组成的信号传递网络 信号流图的常用术语: 节点:在图中用小圆圈表示,表示变量(或信号) 支路:是连接相邻两个节点之间的定向线段 ,它有一定的增 益(即传递函数),称为支路增益 输入节点:只有输出支路没有输入支路的

14、节点称为输入节点 输出节点:只有输入支路没有输出支路的节点称为输出节点 混合节点:既有输入支路又有输出支路的节点称为混合节点 通路:从某一节点开始沿支路箭头方向经过各相连支路到另 一节点所构成的路径称为通路 前向通路:是指从输入节点开始并终止于输出节点且与其它 节点相交不多于一次的通路 回路:如果通路的终点就是通路的起点,并且与任何其它节 点相交不多于一次的通路称为回路 不接触回路:如果一信号流图有多个回路,各回路之间没有 任何公共节点,则称为不接触回路,自动控制原理,35,2.由系统结构图绘制信号流图,例 试将下图所示系统的结构图转化为信号流图。,自动控制原理,36,2.4.5 梅逊公式,梅

15、逊公式,式中,P 信号流图的总增益; 称为特征式,,Li所有回路的回路增益之和; LiLj所有两两互不接触回路的回路增益乘积之和; LiLjLk所有三个互不接触回路的回路增益乘积之和; n从输入节点到输出节点所有前向通路的条数; Pk从输入节点到输出节点第k条前向通路的增益; Dk在中,将与第k条前向通路相接触的回路增益除去后 所余下的部分,称为余子式。,自动控制原理,37,应用举例一,自动控制原理,38,4个回路:,1个两两互不接触回路:,3条前向通路和相应余子式:,总增益:,应用举例二,自动控制原理,39,应用举例三,求所示信号流图的增益,图中共有三个回路: L1= -G1G2G3G4H2

16、,L2= -G1G6H2,L3= -G3H1 回路中L2与L3不接触: L2L3=(-G1G6H2)(-G3H1),特征式: D=1- L1 - L2 - L3 + L2L3 =1+G1G2G3G4H2 +G1G6H2 +G3H1 +G1G3G6H1H2,三条前向通路,n=3 第一条:P1=G1G2G3G4,1=1,第二条:P2=G5G3G4,2=1 第三条:P3=G1G6,3=1+G3H1,由梅逊公式可得信号流图的增益(传递函数),自动控制原理,40,应用举例四,要求:绘制三级RC网络结构图,并求其传递函数Uc/Ur 。,(1)绘制结构图。用复阻抗与电压、电流关系,可以直接绘出网络的结构图:,(2)求传递函数。该结构图有5个反馈回路,回路传递函数均相同,即,有6组两两互不接触回路,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