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理论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李素玲第2章 2_4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190051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1,0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动控制理论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李素玲第2章 2_4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自动控制理论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李素玲第2章 2_4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自动控制理论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李素玲第2章 2_4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自动控制理论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李素玲第2章 2_4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自动控制理论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李素玲第2章 2_4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动控制理论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李素玲第2章 2_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动控制理论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李素玲第2章 2_4(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4 结构图及其等效变换,利用动态结构图既能方便地求传递 函数,又能形象直观地表明动态信号在 系统中的传递过程。它是一种数学模型, 可以进行代数运算和等效变换,是求取 传递函数的有利工具。,第二章 数学模型,2.4.1 结构图的基本概念,以RC 网络为例:,第二章 数学模型,结构图(续),第二章 数学模型,2组成:4个基本单元。,信号线:带箭头的直线,表示信号传递的方向, 线上标注信号所对应的变量,信号传递 具有单向性。,结构图(续),第二章 数学模型,比较点: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信号在该点相加减, 运算符号必须表明,一般正号可省略。,函数方框:表示输入、输出信号之间的动态传递 关系,方框的输

2、出信号等于方框的输 入信号与方框中G(s)的乘积。,结构图(续),第二章 数学模型,比较点,函数方框,引出点,带箭头的线,如RC网络:,结构图(续),第二章 数学模型,2对上述微分方程进行拉氏变换,并做出各元 件的结构图。,2.4.2 结构图的建立,1建立控制系统各元部件的微分方程(分清输 入、输出,考虑负载效应)。,3按照系统中各变量的传递顺序,依次将各单 元结构图连接起来,其输入在左,输出在右。,第二章 数学模型,解:第一种方法:,例1如图RC网络。,结构图(续),第二章 数学模型,结构图(续),第二章 数学模型,第二种方法:,可见:一个系统或元件的结构图不是唯一的 。,例2、 两个RC网

3、络的串联。,对吗?,第二章 数学模型,第二章 数学模型,可见:后一级网络作为前一级网络的负载,对前级 网络的电流i1产生影响,这就是负载效应。因此不 能简单的用两个单独网络的结构图的串联来表示。,两个RC网络的串联(续),第二章 数学模型,但是若在两级网络之间接一个ri很大而r0很小的隔离 放大器就可以。此时放大器的ri很大,负载效应已消除,使后级不影响前级。,两个RC网络的串联(续),第二章 数学模型,例3、闭环调速系统。,第二章 数学模型,闭环调速系统(续),第二章 数学模型,U1,2.4.3 结构图的等效变换,变换前后被变换部分总的数学关系应保持不变,总传递函数,等效原则:,第二章 数学

4、模型,建立结构图的目的是求系统传递函数,对系统性能进行分析。所以对于复杂的结构图就需要进行等效变换,设法将其简化为一个等效的方框,其中的数学表达式即为系统总的传递函数。,1、串联,串联后总传函等于各环节的传函之乘积,第二章 数学模型,2、并联,并联后总传函等于各环节的传函之代数和,第二章 数学模型,3、反馈联接,第二章 数学模型,,称单位反馈,则有,结构图的等效变换(续),第二章 数学模型,第二章 数学模型,结构图的等效变换(续),第二个图:,第二章 数学模型,第二个图:,第二章 数学模型,4、比较点的移动,1) 前移,第二章 数学模型,2)后移,结构图的等效变换(续),变前,变后,第二章 数学模型,3)互换:只要两个比较点紧紧相邻,就可以互换。,结构图的等效变换(续),第二章 数学模型,5、引出点的移动,1)前移,第二章 数学模型,2)后移,3)互换,结构图的等效变换(续),第二章 数学模型,有多种方法,考虑负载效应,变换时考虑交叉。,第二章 数学模型,两个RC网络的串联(续),第二章 数学模型,按第一种移动方法:,第二章 数学模型,两个RC网络的串联(续),第二章 数学模型,两级RC网络串联,特别强调:比较点与引出点尽量不要交换,第二章 数学模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