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学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曹华 中央银行学-第十章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185656 上传时间:2019-05-20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2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央银行学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曹华 中央银行学-第十章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中央银行学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曹华 中央银行学-第十章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中央银行学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曹华 中央银行学-第十章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中央银行学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曹华 中央银行学-第十章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中央银行学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曹华 中央银行学-第十章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央银行学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曹华 中央银行学-第十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银行学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曹华 中央银行学-第十章(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央银行学,第十章,货币政策效应,中央银行学,本章学习重点,货币政策效应的理论 货币政策的作用时滞 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 货币政策效果的判断,中央银行学,第一节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一、货币政策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或外生性问题,是货币理论研究中具有较强政策含义的一个问题。 如果认定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那就等于说,货币供给总是要被动地决定于客观经济过程,而货币当局并不能有效地控制其变动。 如果肯定地认为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则无异于说,货币当局能够有效地通过对货币供给的调节影响经济进程。,中央银行学,凯恩斯(Keynes)与弗里德曼(Friedman)是货币供给外生论的代表人物

2、。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把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看作货币经济学的主要命题,认为货币的创造起源于经济主体对货币的需求。 内生货币理论在深入探讨经济运行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和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央银行只能顺应经济运行的要求供给货币,即水平货币供给曲线理论。,中央银行学,内生货币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达国家20世纪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理论的影响。随着各种金融创新工具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和电子货币的发展,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准确控制越加困难。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放弃对货币供给量的管理,进行了准备金制度改革等,均反映了这一趋势。,中央银行学,二、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一)货币政策有效

3、性的理论研究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焦点是货币对于实体经济有没有影响。这是在假设货币供给为外生的基础上,研究货币供给变化对经济中的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如果货币供给变化导致真实宏观经济变量(如实际产出)的变化,则认为货币(政策)是有效的;如果货币供给仅仅导致名义宏观经济变量(如名义产出,价格水平等)的变化,则认为货币(政策)是无效的。,中央银行学,古典学派是货币中性论的首倡者,该学派经济学家信奉工资和价格极富弹性假说。所谓“货币经济”实际上仍然不过是实物与实物相互交换的“实物经济”,货币只不过是覆盖在实物经济之上的一层“面纱”。 凯恩斯主义认为宏观政策能通过逆风向地调节有效需求以平抑经济波动,凯恩

4、斯从货币供给对利率的影响,以及利率变动对总需求的影响出发,论证了货币政策在危机时期无效,而在非危机时期却在不同程度上有效。,中央银行学,现代批判凯恩斯主义的各流派如货币学派、理性预期理论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反对相机抉择的政策,主张“按规则行事”,并相信只有依靠市场机制才能走出困境。 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至关重要,货币供给变动必然导致名义国民收入的变动。 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理性预期使中央银行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扩张性政策只会带来通货膨胀而不会带来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在短期和长期均是无效的。,中央银行学,新凯恩斯主义沿袭了凯恩斯主义市场非出清(粘性价格)的假设,并接受了新古典经

5、济学理性预期的概念,加强了市场失灵的微观基础的分析。 他们以现实中信息的不完全和非对称、价格粘性为假设前提,得出即使公众完全预期到货币政策的变动,价格也不能完全调整,货币政策仍然是有效的结论。,中央银行学,尽管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存在较大的理论分歧,但从理论演变过程来看,其认识经历了有效无效有效的演变; 从宏观调控的实践来看,尽管随着金融创新工具的迅速发展,货币政策有效调控的难度在增加,但总体上仍不失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中央银行学,(二)货币政策效应的实证分析,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实证分析主要有三种方法。 一是弗里德曼和舒瓦茨(Schwarts)在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研究一书中采

6、用的对具体历史事件的叙述分析法 。 二是复杂的结构模型方法。 三是西蒙斯等人从统计学角度,分析货币供应量与国民收入及价格的相关性和时间序列关系,并将格兰杰因果性概念用于这方面的分析。,中央银行学,第二节 货币政策效果的衡量,一、货币政策效应的衡量指标 (一)货币政策效应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货币政策效应,是指货币管理当局执行和实施的货币政策对社会经济运行产生影响的效果。,中央银行学,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因素,首先是货币政策的时滞问题。 其次是货币政策的工具。 第三是货币政策实施的时机。 第四是一国的经济金融体制安排。 此外,对货币政策实施效果产生影响的因素还有经济金融运行的环境、货币政策与其他经济

7、政策如财政政策、收入政策、产业政策等的配合程度、货币的流通速度、货币政策具体执行过程当中所出现的偏差、各经济金融活动主体的主观意识和心理预期等。,中央银行学,(二)货币政策效果的衡量,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往往有赖于多种政策如收入政策、价格政策等的配套进行。因此要准确检验货币政策效果,必须收集数据、建立模型,从事计量经济分析,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货币政策的效果检验一般通过两类指标进行:外部效应指标检验目标变量对中介变量的反应;内部效应指标检验中介变量对政策工具操作的反应。,中央银行学,1外部效应指标 (1)反映总体社会经济状况的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数和国民生产总值(GNP)指数。

8、失业率。 国际收支状况。,中央银行学,(2)反映通货膨胀程度的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GNP deflator)。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消费物价指数。 批发物价指数。,中央银行学,2内部效应指标,1)反映货币供给数量及结构变化的指标。 货币供应量增长率。 货币供应量结构比率。 2)反映币值情况的指标。,中央银行学,二、货币政策的作用时滞,货币政策时滞是指货币政策的制定及产生效果的滞后性。 具体说,从中央银行对经济活动中的变化有所反应,到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再到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发生作用,再到货币政策操作指标的变化波及到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由中介变量的变化再到对货币政策最终目

9、标产生影响,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占用一定的时间。,中央银行学,一般来说,货币政策效果受到以下四种时间结构滞后的制约: 1. 认识时滞 2. 决策时滞 3. 经济对货币政策变化的动态反应滞后 4. 价格的缓慢调整滞后,中央银行学,1. 认识时滞,认识时滞是指从经济运行形势发生变化需要进行调节到中央银行认识到这种情况需要的时间。 认识时滞的长短取决于中央银行对经济运行的观测能力和预见能力。 中央银行总是依靠“过时的数据”来作出政策决策,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误差。 另一个问题是,中央银行是应该根据初始的(不完全精确的)统计数据迅速行动,还是应该等掌握更准确的统计数据以后再行动 。,中央银行学,2. 决策时滞

10、,决策时滞是指从中央银行认识到需要调节到提出一种新的政策这段时间,其长短取决于中央银行制定政策的效率。 这一时滞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形势研究对策、拟定方案,并对所提方案作可行性论证,最后审定批准,整个制定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 这部分时滞的长短,取决于中央银行对作为决策依据的各种信息资料的占有程度和对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判断能力。,中央银行学,3. 经济对货币政策变化的动态反应滞后,货币当局将选定的政策付诸实施后,经济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完全吸收政策的变动。 货币主义认为经济对货币政策变动的动态反应是一个长期可变的滞后过程。 凯恩斯主义认为,短期反应是可预测的。 当

11、前的一些经济理论则认为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反应依赖于货币政策变动的方式以及新政策是否被预期到。,中央银行学,4. 价格的缓慢调整滞后,一旦中央银行改变名义货币供给,经济中的所有其他名义变量都要花时间来调整。 即对名义变量而言,存在着一定的“黏性”,这导致实际变量在整个调整期内波动。,中央银行学,三、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一)金融创新 1. 金融创新削弱了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能力 2. 金融创新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发生变化 3. 金融创新增大了货币政策传导时滞的不确定性,中央银行学,1. 金融创新削弱了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能力,控制商业银行派生存款乘数的作用难以奏效。 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

12、覆盖率有不断缩小的趋势。 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能力的其他手段,如利率手段、再贴现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措施等一般性工具的作用也被大大削弱。 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使再贷款和再贴现的作用也在下降。,中央银行学,2. 金融创新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发生变化,商业银行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被迫中介化 。 。商业银行的地位和业务活动的变化,削弱了其作为货币政策导体的重要性及其功能,特别是随着中央银行以公开市场业务为主进行货币政策操作。 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中介角色日益明显。,中央银行学,3. 金融创新增大了货币政策传导时滞的不确定性,传递时滞本身就有不确定性。 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和

13、迅速扩散,改变了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的行为,使货币需求和资产结构处于复杂多变的状态,从而加重了传递时滞的不确定性 货币政策的传导在时间上难以把握,传导过程的易变性更高,给货币政策的效果的判定带来较大困难。,中央银行学,(二)合理预期,合理预期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是指社会经济单位和个人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化对未来经济形势进行预测,并对经济形势的变化做出反应。这可能会使货币政策归于无效。 公众对金融当局采取政策的预期及所采取的预防性措施,使货币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中央银行学,(三)电子货币,电子货币(electronic money)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在公

14、开网络上执行支付的“储值”和预付支付机制。 当电子货币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现有的货币政策体系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一些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在可控性、可测性及相关性等方面受到严重削弱,从而很难作为中介指标对货币政策实施效果进行监控;一些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效果也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中央银行学,(四)其他经济政治因素,国民经济运行是个复杂的系统,仅政策操作就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价格政策等若干政策。为此,货币政策操作就存在与其他政策协调和配合的问题。 货币政策操作本身也存在失误的可能,其结局会影响货币政策自身的效应。 此外,政治因素也可能冲击、影响货币政策操作进而影响货币政策效应。,中央

15、银行学,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一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越来越大;反过来,国外的货币政策会波及到国内,使国内货币政策的效果产生扭曲,难以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为了更好地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更好地执行货币政策,必须在国际间建立起符合各方面利益的协调机制。 对外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相应地提高了国际贸易途径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从而使得货币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不仅要从本国范围内考虑,也要从国际范围内进行综合考虑。,中央银行学,一、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理论基础,(一)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定义及前提条件 货币政策国际协调就是“各国充分考虑国际经济联系,有意地以互利的方式调整

16、各自货币政策”的过程。 这种协调通常分为两种,即以规则为基础的协调和随机协调 前者是以各种制度为基础的,如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欧洲货币体系;而后者主要是指为应付某一具体事件,有关国家进行磋商后作出的、持续时间有限的特殊协议。,中央银行学,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前提条件 : 政策协调一定是在利益主体之间发生了利益冲突的条件下才会发生的合作行为。 只有在通过冲突双方的协定或者说妥协可以使双方都获利,亦或说至少可以改善一方的境况而另一方不受到损害的条件下,协调才会发生,如果说只有一方获利,那么这种协调不会进行下去。,中央银行学,(二)进行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原因,1. 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现实要求经济的相互依存性 2. 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内在动因,中央银行学,1.经济的相互依存性,国际间经济依存度的加大极大地降低了国内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并增加了世界各国的溢出效应。 尽管理论分析表明,一个主权国家的政府可通过国内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调整来实现其经济的内外均衡,但实际上在相互依存的国际环境中,一国货币政策的成败在很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