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高频考点突破:整体性与差异性 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89180377 上传时间:2019-05-20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676.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高频考点突破:整体性与差异性 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地理高频考点突破:整体性与差异性 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地理高频考点突破:整体性与差异性 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地理高频考点突破:整体性与差异性 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地理高频考点突破:整体性与差异性 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高频考点突破:整体性与差异性 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高频考点突破:整体性与差异性 含答案解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整体性与差异性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选择题 2014 年 4 月 13 日 1 时 30 分,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前进镇发生森林大火,过火面积约 1 000 亩。下图为” 攀枝花市周边地区略图”。读图完成 13 题。 1图示地区森林覆盖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 山高谷深,开发利用难度大 夏季水热组合好,森林生长快 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移民多 在建水 电站规模大,森林保护好 A B C D 2导致该地区春季森林火灾多发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风力 D水文 3该地区森林火险等级高低具有一定的季节性,这一现象体现的地理环境特征是( ) A相似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整体性 答案 1

2、.A 2.B 3.D 解析 第 1 题,图示区位于我国的西南林区,地形特征是山高谷深,开发利用难度大,原始森林保存的较好, 森林覆盖率高,对。该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水热组合好,森林生长快,对。该地自然灾害频发, 但是没有大规模的生态移民,错。在建水电站规模大,对有些地区森林淹没或破坏,不是森林覆盖率高的 原因,错。所以 A 对。B、C、D 错。第 2 题,该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春季锋面雨 带未到,降水少,晴天多,正是该地的干季,容易发生火灾,B 对。春季同纬度气温相同的地区并不是多火 灾发生区,该地山地多,气温不会过高,气温不是主要自然因素,A 错。风力可以助长火势,但不

3、是火灾发 生的原因,C 错。水文,一般是河流的水文特征,与火灾没有必然联系,不是主要自然因素,D 错。第 3 题, 森林火险等级高低具有一定的季节性,这一现象体现的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个因素变化,会引起整个地 2 理环境的改变,D 对。A、B、C 错。 (2014济南模拟)下图是我国 30N 植被叶面积指数变化示意图(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面 积占土地面积的倍数)。读图完成 45 题。 4造成我国 100E 以西地区植被叶面积指数较小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海拔 B降水 C冰川 D土壤 5我国 100E 以东地区植被叶面积变化,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 ) A纬度地带性 B

4、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 答案 4.A 5.B 解析 第 4 题,根据图中地势阶梯分界线可知,我国 30N 沿线 100E 以西地区为青藏高原,该地区植被叶 面积指数较小,最主要原因是气温低导致热量不足,植物生长缓慢,而气温低又是海拔高造成的。其他因素, 如冰川、降水、土壤对植物叶面积也有一定的影响,但这些因素也深受海拔的影响。第 5 题,从图中可知植 被叶面积指数向东总体呈上升趋势,这种变化主要是受水分变化的影响,反映了经度地带性规律。 某研究人员依据我国多年平均气候资料,按一定方向分别选取了 AF 和共 12 个地区,分类绘成甲、 乙两图。读图完成 67 题。 6甲、乙两图反映

5、的地理环境分异规律分别为( ) 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由内陆向沿海的地域分异 由山麓向山顶的地域分异 由平原向高原的地域分异 3 A B C D 7如果 D 和为同一地区,则对该地区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带可能是热带草原带 B可能是温带季风气候 C水热资源丰富,盛产水稻 D可能是我国重要的甘蔗种植基地 答案 6.A 7.B 解析 第 6 题,甲图反映了热量条件自 A 到 B 逐渐变差,是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的表现;乙图到 降水量逐渐增多,反映了水分条件的变化,是由内陆向沿海的地域分异的表现。第 7 题,结合图示知,该区 域10积温为 4 000,介于 3 4004 500 之间,地

6、处暖温带;年降水量为 600mm,介于 400800mm 之间, 为我国半湿润和半干旱气候区,据此判断该地区位于我国温带气候区,为温带季风气候。 (2014黄冈中学 5 月模拟)下图为我国某山地的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完成 89 题。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 B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沛 C为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D山麓 1 月份气温约为 0 9该山地以北地区( ) A以灌溉农业为主,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B海拔高,热量不足,农业主要分布在河谷 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适宜水稻生长 D地势崎岖不平,森林覆盖率高,不适合种植业的发展 答案 8.C

7、 9.A 解析 第 8 题,由图中可以看出,此山南坡基带海拔较高,应在高原面上,北坡的基带为荒漠带,说明深处 西北内陆,综合判断,此山应为我国的昆仑山脉。只有 C 答案正确。第 9 题,昆仑山以北为我国新疆的塔 4 里木盆地,以灌溉农业为主,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美籍华裔青年谷岳从北京出发,历时 3 个月,搭车 88 次,穿越亚洲和欧洲,最终到达德国柏林,完成了搭 车去柏林的梦想。下图为此次旅程线路示意图。回答 1011 题。 10从亚洲到欧洲经过的自然带类型主要有( )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 温带荒漠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A B C D 11沿途自然带变化反映

8、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主要是( ) A垂直地带性气候 B纬度地带性热量 C非地带性海陆位置 D经度地带性水分 答案 10.C 11.D 解析 第 10 题,由图示知从欧洲到亚洲经历的气候类型主要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 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据此判断自然带主要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荒漠和草原带 及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第 11 题,沿途由沿海经内陆再到沿海,经历的自然带体现了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 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 2013 年 6 月 21 日,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的第 37 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了将中国新疆天山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世界遗产名

9、录。天山北坡针叶林带以上形成典型的季节性高山牧场,读天山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 1213 题。 12天山南北坡雪线高度不同,原因主要是( ) A南坡距海洋较近 5 B南坡纬度低于北坡 C北坡到达的水汽较多 D北坡相对高度大于南坡 13每年牧民将大量牲畜置于高山草甸区时,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 A亚洲高压势力强盛 B北印度洋洋流呈逆时针方向 C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已经收获 D南非开普敦附近河流正值枯水期 答案 12.C 13.C 解析 第 12 题,天山南北坡雪线高度不同主要是降水的差异引起的。北坡为西风的迎风坡,西风从大西洋 带来水汽,在天山北坡迎风坡降水较多使雪线下降;南坡位于背风坡,降水少,

10、再加上南坡是阳坡,雪线较 高。选项 C 正确。第 13 题,天山牧民夏季在高山草甸区放牧,冬季回到海拔较低的山麓地带放牧。亚洲高 压势力强盛、北印度洋洋流呈逆时针方向和开普敦地中海气候河流处于枯水期都属于北半球的冬季,应该排 除。选项 C 正确。 林线是山地垂直自然带谱中一条重要的生态界限,通常是指高海拔处树木(针叶林)生长的上限。下图示意我 国局部区域高山林线海拔分布。读图完成 1415 题。 14E 地与 F 地的林线海拔相差( ) A600800 米 B8001 000 米 C1 0001 200 米 D1 2001 600 米 15F 地成为世界上最高的林线分布区,最合理的解释是( )

11、 A地处低纬的高海拔地区,太阳辐射强度大 B地处山地迎风坡地带,年降水量大 C受南部海洋沿河流北上的暖湿气流影响大 6 D来自西部的暖湿气流在宽谷地带成云致雨 答案 14.D 15.C 解析 第 14 题,读图可以看出 E 地林线范围是 3 0003 200 米,F 地林线范围是 4 4004 600 米,E 地与 F 地的林线海拔相差应该是 1 2001 600 米,故答案选 D。第 15 题,F 地位于雅鲁藏布大峡谷处,受南部西 南季风从印度洋上吹来的暖湿气流影响,使该地区温度比周围地区偏高,降水较多,林线偏高,答案选 C。 二、综合题 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世界两大湖泊

12、示意图,图中甲、乙两湖泊的湖泊面积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都呈缩小趋势。 (1)分析甲、乙两湖湖水含盐量变化的趋势及自然原因。 (2)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甲地大力发展棉花种植对湖泊面积的影响。 (3)面对乙地区湖泊面积不断缩小的状况,请提出一项具体的解决措施,并说明理由。 答案 (1)甲湖含盐量变大,原因是甲湖入湖河流带来盐类物质,湖水蒸发,盐分积累;乙湖含盐量变化较 小,原因是乙湖湖水有进有出,不利于盐分积累。 (2)该地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或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河流多内流河,径流量较小;大力发展棉花种植需从 入湖河流取水灌溉,导致入湖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 (3)退耕还湖。

13、可使耕地变为湖泊,扩大湖泊面积,蓄积更多湖水。植树造林。上游植树造林可以减少 水土流失,缓解湖泊淤积,进一步缓解湖泊面积的缩小,同时注入湖泊的水量更为稳定。发展节水农业。 可以减少农业灌溉用水,增加入湖水量,扩大湖泊面积。(其他答案合理也可) 解析 第(1)题,读图甲湖是咸海,是内流湖。位于中亚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入湖河流带 来盐类物质进入湖泊,湖水蒸发,盐分在湖中积累,所以含盐量不断增高。乙湖是洞庭湖,位于亚热带季风 气候区,降水多,是外流湖。与长江相通,湖水有进有出,不利于盐分积累,含盐量变化较小。第(2)题, 结合前面分析,甲地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河流多

14、内流河,径流量较小,入湖水量小。 大力发展棉花种植需从入湖河流取水灌溉,导致入湖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第(3)题,乙地湖泊面积缩 小的原因有围湖造田,所以要退耕还湖,使耕地还原为湖泊,扩大湖泊面积,蓄积更多湖水。另一原因是泥 沙淤积。所以应在上游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缓解湖泊淤积,进一步缓解湖泊面积的缩小,同时植树造 林,可以使注入湖泊的水量更为稳定。第三是应发展节水农业。可以减少农业灌溉用水,增加入湖水量,扩 7 大湖泊面积。 17读世界区域略图,完成下列问题。 (1)结合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 A 区域地表景观的成因。 (2)说出 B 处自然带在全球的分布规律。 (3)D、E 两处自

15、然带相同,试分析其成因的差异。 (4)在图上用斜线标出与 C 处植被类型相同的区域。(不少于两处) 答案 (1)A 处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的影响,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降水稀少,因而地表河流稀少, 地表水缺乏,植被覆盖率低;因为气候干燥降水少、植被缺乏,加之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显著,形成大面 积的沙漠,在风力作用下,沙漠、戈壁面积不断扩大;因为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肥力不足。 (2)南、北纬 3040大陆的西岸。 (3)D 处主要是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发育成热带雨林带,体现了地理环境由赤道到两极 的地域分异规律;E 处主要是受地形与暖流的影响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发育成热带雨林带,体现了地理环境 的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4)标记在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或温带季风气候区。 解析 第(1)题,从气候、植被、水文等角度分析。第(2)题,该处为在地中海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亚热带常绿 硬叶林带。第(3)题,两处都为热带雨林带,一处是在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形成的,一处是在信风和暖流的 影响下形成的。第(4)题,该处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是在温带季风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