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高频考点突破:地形地质剖面图 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89180357 上传时间:2019-05-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高频考点突破:地形地质剖面图 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地理高频考点突破:地形地质剖面图 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地理高频考点突破:地形地质剖面图 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地理高频考点突破:地形地质剖面图 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地理高频考点突破:地形地质剖面图 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高频考点突破:地形地质剖面图 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高频考点突破:地形地质剖面图 含答案解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形、地质剖面图一、选择题下图为“30N纬线上某地地形剖面图”,其中横坐标表示经度。读图完成12题。1图中N湖泊水面与M山峰的相对高度,较大值多出现在() A冬季 B春季 C夏季 D秋季2图中X海域与Y高原,分别位于() A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B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C非洲板块亚欧板块D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答案1.C2.A解析第1题,N湖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夏季降水少并且蒸发旺盛,故夏季N湖与M山峰相对高度较大。第2题,图中X海域为地中海,属于非洲板块,Y高原属于印度洋板块。(2014南京模拟)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乙图为甲图中“R河河谷及其附近地质剖面示意图”(R河河谷的形成主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2、读图回答35题。3R河流的流向大体上为()A自北向南 B自南向北C自东向西 D自西向东4R河河谷处的地质构造为()A向斜 B背斜C谷地 D山岭5R河应位于()A北半球 B南半球C东半球 D西半球答案3.D4.B5.A解析第3题,河流一般流经山谷,地势比两侧要低,河谷地带等高线向高处弯曲,由此判断R河与图中等高线相交处西边高东边低,河流自西向东流。故选D。第4题,根据乙图中R河河谷处的岩层弯曲状况来分析,岩层发生连续弯曲变形,岩层向上拱起,其地质构造为背斜。故选B。第5题,乙图中R河南岸较陡,结合河流流向,也就是右岸陡,说明河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右岸遭受侵蚀,应是北半球。故选A。下图为某局

3、部地区土壤再分配速率(吨/公顷年)等值线图,土壤再分配速率正值表示沉积,负值表示侵蚀,读图回答67题。6四条虚线所在位置冲沟(流水侵蚀形成)最发育的是()A B C D7沿MN线所作的地形剖面最有可能是下图中的()A BC D答案6.B7.B解析第6题,根据材料,土壤再分配速率正值表示沉积,负值表示侵蚀,也就是说负值越高,冲沟越发育。读图,根据等值线的变化规律,四条虚线中,负值最大的是处,所以冲沟最发育的是,B对。A、C、D错。第7题,根据MN线穿过的等值线图分析,可以判断剖面线经过区域侵蚀或沉积的情况。侵蚀强表示坡度大,海拔下降大,沉积处表示地形平缓。图中M到N海拔是逐渐下降,没有升高处,曲

4、线不存在,C错。图中等值线M处较密集,说明海拔下降快,然后侵蚀为0,表示地势平坦,没有侵蚀,然后经过一段大于0的沉积区,说明地势又平坦,N附近又有侵蚀,说明海拔又下降。曲线一开始就是水平的,A错。曲线符合变化特征,B对。曲线不符合特征,D错。下图为某地的水平地质剖面图。某日发生地震(丙地的地表为震中),根据甲、乙两地观测站的地震波记录,绘出了地震横波与纵波的走时曲线图,据此回答89题。8仅考虑地壳运动对岩层的影响,则同为砂岩的乙、丁、戊,其岩石坚硬程度从大到小排序是()A丁乙戊 B戊丁乙C乙戊丁 D戊乙丁9下列关于图2的叙述,正确的是()A横坐标向右增大,则反映出烈度越来越大B表示甲地的观测站

5、,表示乙地的观测站Ca线表示纵波走时曲线图,b线表示横波走时曲线图D越接近震中的观测站,其纵波与横波抵达时间差距越小答案8.C9.D解析第8题,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可知,乙、戊、丁处为向斜,且乙位于向斜的中心,由于向斜的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变得比较坚硬,故乙、丁、戊的岩石坚硬程度由中心向两侧逐渐减小,即乙、戊、丁,本题选C。第9题,地震的烈度受震源深浅、震中距及建筑物的坚固程度等多个因素影响,横坐标向右增大,说明距离震中越来越远,则反映出烈度越来越小,A错;丙为震中,甲距离震中远,而乙距离震中近,参照上图可知距离震中近,距离震中远,则表示甲地的观测站,表示乙地的观测站,B错;因为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

6、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上图所示,地震波传播相同距离,a的时间大于b的时间,说明a的传播速度慢,b的传播速度快,则b线表示纵波走时曲线图,a线表示横波走时曲线图,C错;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到:越接近震中的观测站,其纵波与横波抵达时间差距越小,故本题选D。下面的左图示意世界某区域,右图示意左图中甲地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质剖面,甲地河谷剖面的形成主要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有关。读图回答1012题。10关于左上图中河流和湖泊的叙述,正确的是()A位于南半球,湖泊对河流能够起到削减洪峰的作用B位于南半球,湖泊是河流的发源地C位于北半球,湖泊一定是淡水湖D位于北半球,湖泊一定是内流湖11右上图中岩石形成时

7、间的先后顺序为()A沉积岩、岩浆岩、岩浆岩、沉积岩B岩浆岩、沉积岩、沉积岩、岩浆岩C沉积岩、沉积岩、岩浆岩、岩浆岩D沉积岩、岩浆岩、沉积岩、岩浆岩12若左上图中河流主要依靠雨水补给,当正常年份河流水量最大时()A亚欧大陆受冷高压控制B我国北方秋高气爽C台湾沿海地区处于台风活动频繁期D我国东部沿海盛行东南季风答案10.C11.B12.A解析第10题,因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即该河流向北流;该河流的沉积物主要分布在西岸,故该地的地转偏向力是向右的,判断其应位于北半球;图中的湖泊是河流的发源地,因此它一定是淡水湖。选项C正确。第11题,岩浆岩穿越所有岩层形成火山故它最晚形成;该处的沉积岩覆

8、盖在岩浆岩之上即岩浆岩最先形成;沉积岩位于沉积岩之上故沉积岩的形成早于沉积岩。选项B正确。第12题,根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可知,图中的河流位于北半球地中海气候区,冬季时该河流水量最大,此时亚欧大陆受冷高压控制。选项A正确。二、综合题13红地球葡萄穗大、粒大、色泽艳红、果肉脆硬、含糖量高,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近些年来渭北黄土高原区形成了红地球葡萄专业产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内外力作用简述渭河平原的形成过程并说明其发展耕作业的不利条件。(2)简析渭北高原地区红地球葡萄种植的有利地形和气候条件。(3)渭北高原地形破碎,起伏大,分析过度扩大葡萄种植对区域环境的影响。答案(1)形成过程:岩层断

9、裂下陷 (地堑);河流堆积作用形成冲积平原。不利条件:年降水量少;冬季气温低;旱涝灾害频繁。(2)高原地形,多向阳坡地;气候大陆性强,昼夜温差大,(葡萄生长期长)光照丰富、热量充足、降水较多。(3)会过度消耗水资源,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大减;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土壤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加;加剧旱涝灾害。解析第(1)题,渭河平原主要是由于岩层发生断裂,一侧岩体向下凹陷而成;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不断接受堆积,最后形成冲积平原。由于该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年降水量少再加上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导致冬季气温低且旱涝灾害频繁,这些都不利于耕作业的发展。第(2)题,渭北高原地区地形以高原为主且多向阳坡地,

10、所以导致该地气候大陆性强,昼夜温差大,光照丰富、热量充足、降水较多这些条件都有利于红地球葡萄的种植。第(3)题,由于葡萄种植需水量大,如果过度扩大葡萄种植会过度消耗水资源,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大减;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土壤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加;加剧旱涝灾害等。14阿拉伯半岛是世界最大的半岛,气候干旱、沙漠遍布,大部分地区无常年河流,被称为无流区。下图为阿拉伯半岛地形图。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地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绘出沿北回归线的阿拉伯半岛地形剖面示意图。(2)简析该半岛降水稀少的原因;并解释除降水外该半岛大部分地区成为无流区的自然原因。(3)甲地畜牧业较发达,推测其用水来源及其成

11、因。(4)有专家提出在本区实施人工增雨以缓解水资源匮乏的问题。你认为是否可行,并阐释理由。答案(1)画图要求:纵坐标点标注正确,东西沿海到海平面(0米)。(2)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东北信风来自内陆,性质干燥;西部地势较高(高原),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其他原因:纬度低,山地海拔低,无永久高山冰雪融水;沙漠地区气温高,风沙大,风力强,加剧了水分的蒸发;沙漠遍布,透水性能好,有利于下渗,因此形成无流区。(3)该地水源主要是地下水。原因是地势低,地下水埋藏较浅或出露地表,便于利用。(4)不可行。该地区气候干旱,大气中的水汽少,人工降雨成本太高。(可行。该地区气候干旱,水源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

12、,人工增雨可以增加水量,缓解当地缺水问题。)解析第(1)题,画图,要求纵坐标点标注正确,均匀,每格距离相同,东西沿海到海平面(高度0米)。剖面线穿过地区,海拔最高大于1 000米,位于西部。东部有一高点,海拔2001 000米之间。总趋势准确即可。第(2)题,读图,根据纬度,该地位于大陆西部,北回归线穿过该地区,所以该地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东北信风来自内陆,性质干燥。西部地势较高,高原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所以降水少。该地纬度低,山地海拔低,无永久高山冰雪融水。沙漠地区气温高,风沙大,风力强,加剧了水分的蒸发,难以形成径流。沙漠遍布,透水性能好,有利于下渗,因此形成无流区。第(3)题,读图,根据图例可以判断,甲地的海拔低,地下水埋藏较浅或出露地表,便于利用。故该地水源主要是地下水。第(4)题,该地区气候干旱,大气中的水汽少,人工降雨成本太高,所以说不可行。该地区气候干旱,水源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人工增雨可以增加水量,缓解当地缺水问题,所以说可行。(理由与观点合理即可)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