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高频考点突破:区域可持续性发展 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89180334 上传时间:2019-05-20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831.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高频考点突破:区域可持续性发展 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地理高频考点突破:区域可持续性发展 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地理高频考点突破:区域可持续性发展 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地理高频考点突破:区域可持续性发展 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地理高频考点突破:区域可持续性发展 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高频考点突破:区域可持续性发展 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高频考点突破:区域可持续性发展 含答案解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选择题 生物质能是以生物为载体,将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储存的一种能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读我国三个省区生物质能资源状况表,完成 13 题。 省区 省区面积 (万 km2) 生物质能满足状况 薪柴总量 (万 kg) 浙江10.18可满足两个月380.6 江苏10.26可满足一个月14.2 新疆166严重缺乏区79.9 1.下列对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措施中,合理的是( ) 发展沼气,解决农村燃料 生产燃料乙醇,减轻对石油的依赖 大面积种植薪炭林,解决我国能源不 足状况 提倡燃烧秸秆,以防止蔬菜遭受冻害 A B C D 2浙江和江苏的薪柴总量相差

2、很大,主要原因是( ) A浙江丘陵多,江苏平原多 B江苏人口远少于浙江 C浙江的水热条件更好 D省区面积差异较大 3新疆的生物质能资源远不能满足需求,其最主要原因是( ) A人口迁入多,矿物能源少 B气候干旱,植被稀疏 C交通落后,运输不便 D海拔较高,雪山面积小 答案 1.B 2.A 3.B 解析 第 1 题,发展沼气,既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又能解决农村燃料,对。生产燃料乙醇,减轻对石油的 依赖。对。新疆气候干旱,不适合大面积种植薪炭林,也不能解决我国能源不足状况,错。提倡燃烧秸 秆,会增加大气污染,破坏土壤结构,错。所以 B 对。第 2 题,浙江和江苏的薪柴总量相差很大,主要 原因是浙江丘陵

3、多,适宜林业发展,江苏平原多,主要是耕地,A 对。根据表中数据,两省面积相近,D 错。 人口多少对薪柴总量无影响,水热条件差异不大,B、C 错。第 3 题,新疆的生物质能资源远不能满足需求, 2 主要是这里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生物产量低,B 对。新疆矿物能源丰富,如石油资源,A 错。根据材料, 生物质能是以生物为载体,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所以主要指的是薪柴,与交通状况无关, C 错。新疆雪山面积较大,D 错。 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 45 题。 4图示地区煤炭资源的开采可能直接( ) A加剧水土流失 B造成土壤盐碱化 C破坏地表植被 D减轻环境污染 5为实现经济的

4、可持续发展,当地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大力提高煤炭产量 B将涉煤企业外迁 C加大煤炭的外运能力 D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答案 4.C 5.D 解析 第 4 题,图示地区煤炭资源分布在大兴安岭的背风坡,降水少,植被以草原为主。煤炭资源分布在地 下,煤炭开采直接要破坏地表植被,C 对。加剧水土流失是植被破坏后的结果,A 错。开采资源与土壤盐碱 化无关,B 错。不能减轻环境污染,可能会加重污染,D 错。第 5 题,煤是不可再生资源,大力提高煤炭产 量,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A 错。将涉煤企业外迁,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B 错。加大煤炭的外运能力,会 加快资源枯竭,C 错。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在发

5、展中解决问题,D 对。 下图表示的是我国北方农村地区广泛推广的“四位一体”大棚,它由沼气池、日光温室、畜禽舍、厕所 4 项 主要设施组成。读图,回答 68 题。 3 6与仅有日光温室的大棚相比,“四位一体”大棚能更好地改善( ) A光照条件 B热量条件 C通风条件 D土壤条件 7下列关于“四位一体”大棚农业模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日光温室是该模式的主体结构,它在沼气池越冬过程中作用不大 B沼气池是该模式中的核心部分,起着连结养殖与种植的纽带作用 C该模式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很高,不过对减轻农业污染的作用不大 D该模式为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其能量主要来自沼气的生物能源 8下图为华北某地,图中

6、四处中最利于建造“四位一体”大棚的是( ) A处 B处 C处 D处 答案 6.D 7.B 8.C 解析 第 6 题,与仅有日光温室的大棚相比,“四位一体”大棚的沼气池可以为土壤提供肥料,从而改善土 壤的肥力条件。第 7 题,北方冬季温度很低,不利于沼气池发酵,所以日光温室在北方沼气池越冬中作用很 大。该模式为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可以减轻农业污染,如少用化肥,从而减轻农业污染。该生态系统的能 量主要来自太阳能。第 8 题,此地地处华北,处地势低洼易涝,土壤也可能易盐碱化,土壤条件较差。 处正南方为一小山,冬季处光线条件较差。处离公路较近,利于运输;离河流较近,利于灌溉。处离 公路较远,不利于运输

7、。 近年来,新安江上游流域因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导致流域的生态破坏,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和农业污染急剧 扩大,水质逐年呈下降和富营养化趋势。建设生态共建区和共享区,既有利于流域生态管理和保护,又能促 4 进流域产业合理布局。读“新安江水资源共建共享区示意图”,完成 910 题。 9新安江生态共建共享区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产生的影响正确的是( ) A新安江流域植被减少,下渗增多 B防洪形势严峻,洪峰出现的时间提前 C新安江流域气候恶化,温差减小 D城镇不透水面积增加,蒸发增强 10下列关于流域产业布局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区大力发展光学、电子信息等尖端科技产业,进行产业转移升级 B乙地区可利用当地

8、丰富的矿产、水电资源,发展成为重工业基地 C丙地区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D丁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发展柑橘、核桃、茶树等经济作物 答案 9.B 10.C 解析 第 9 题,新安江生态共建共享区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新安江流域植被减少,下渗减少,A 错。 植被减少,涵养水源能力下降,防洪形势严峻,洪峰出现的时间提前,B 对。新安江流域气候恶化,温差增 大,C 错。城镇不透水面积增加,下渗水分减少,土壤中水汽减少,蒸发可能减弱,D 错。第 10 题,读图, 甲地位于生态共享区边缘,缺少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不适宜大力发展光学、电子信息等尖端科技产业,进 行产业转移升

9、级,A 错。乙地区位于水库边缘,河流上游,重工业基地建设会导致水源污染,不利于生态建 设,B 错。丙地区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也没有环境污染问题,有利于 生态共享区建设,C 对。丁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适宜发展水稻等粮食作物,D 错。 乍得湖是非洲第四大湖,湖水水位常随季节显著变化。读图完成 1113 题。 5 11乍得湖北部蕴藏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最有可能是( ) A石油 B铜 C黄金 D金刚石 12乍得湖在短短 40 多年间面积萎缩 90%以上,其最主要原因为( ) A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B降水减少,旱灾严重 C过度放牧、砍伐森林及过度引水 D河流补

10、给水源枯竭 13乍得湖流域国家开展了对此流域的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最切实可行的措施是( ) A加强人工降雨力度,增加降水量 B引进物种,增加生物种类,提高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C恢复植被、开凿人工河道引水入湖和推广节水措施等 D让乍得湖周围的居民大量迁移至别处 答案 11.A 12.C 13.C 解析 第 11 题,乍得湖北部分布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第 12 题,乍得湖地区的气候变化不大,所以蒸发量和 降水量多少变化不大;河流的补给水源没有枯竭;而过度放牧、砍伐森林及过度引水,使注入湖泊的水减少, 使湖泊的面积萎缩。第 13 题,人工降雨受大气条件的制约;引进的物种不适宜当地的种植条件,且会破坏 当地

11、的生态平衡;周围的居民大量搬迁是不现实的;而恢复植被,涵养水源,开凿人工河道引水入湖和推广 节水措施等都会改变当地的水源条件。 二、综合题 14根据所示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6 材料一 近几十年来,海河流域的湿地大面积消失,从 20 世纪 50 年代的 3 801 平方千米,下降到本世纪初 的 538 平方千米,湖泊水质也严重下降。 材料二 2013 年 8 月 9 日山东省政府发布公告:要充分发挥青岛保税港区地理和政策优势,全力打造青岛 自贸区金融中心,促进中日韩间的经贸往来。下图为环渤海及东北亚部分地区图。 (1)试分析海河流域湿地减少的人为原因。 (2)比较图中 M、N 两城市冬夏季的降

12、水差异并说明原因。 (3)分析山东与韩国在经济合作方面的有利区位条件。 答案 (1)工农业用水量大,水量减少;上游大量修建水库,入河水量减少;填湖(洼地)造陆。 (2)冬季:M 市降水量多于 N 市。夏季:N 市降水量多于 M 市。原因:冬季西北季风越过渤海时带来一定水 汽,M 市处于迎风地带,降水较多;N 市位于西北季风的背风地带,降水少于 M 市。夏季 N 市位于东南季 风的迎风地带,降水多;M 市位于东南季风的背风地带,降水比 N 市少。 (3)山东与韩国地理位置邻近;均地处沿海多港口,海运便利;韩国拥有先进的技术,中国拥有广阔的市场 (充足的劳动力;丰富的矿产资源);两地文化、经济交流

13、历史悠久(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 第(1)题,本地工农业用水和上游水库对河流的截留,使得海河流域径流量减少,减少了湿地面积; 填湖造陆使得部分湿地消失。第(2)题,M 和 N 地处在山东半岛的南北两侧,两地都和海洋相邻,中间有山 脉阻挡。山东半岛位于季风区,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所以,冬季,M 地处在迎风坡,降水 多于处在背风坡的 N 地,夏季正相反。第(3)题,山东与韩国隔海相望,位置邻近,海运交通便利。在技术、 市场、劳动力等方面两地互补,并且两地有悠久的文化、经济交流历史。 1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37 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大量企

14、业迁往重庆,这其中也包括位于武汉的汉阳铁厂(现重庆 钢铁公司)。大量企业的内迁,使重庆的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业生产对城市的 不利影响也日趋明显。2007 年,重庆钢铁公司启动了搬迁计划,整体从主城区搬迁到长寿新区。 材料二 下图为重庆市地形图。 7 材料三 下图为重庆市主城区略图。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判断重庆的主要地形类型和气候类型。 (2)根据材料分析抗战时期重庆吸引汉阳铁厂迁入的地理原因。 (3)说明 2007 年重钢搬迁对公司自身发展及重庆主城区的积极意义。 答案 (1)低山丘陵;亚热带季风气候。 (2)重庆地处 内陆盆地(山区谷地),易守难攻,较为安全;位

15、于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水运便利,便于沿海企业沿长江迁 入;重庆附近煤铁资源丰富,为其生产提供原料和燃料 。 (3)对公司:降低生产成本(地租、环保);促进 技术革新和生产规模的扩大,提高经济效益。对主城区:提高环境(空气)质量;为商贸、绿化、高新技术产 业等提供土地资源;缓解交通压力。(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第(1)题,读材料二图,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重庆地形主要以低山丘陵为主。根据经纬度判断,该 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第(2)题,重庆地处内陆盆地,山区谷地中,易守难攻,较为安全。位于长江与嘉 陵江交汇处,水运便利,便于沿海企业沿长江迁入。根据材料二图可以看到,重庆附近煤铁资源丰富,为其 生产提供原料和燃料,有利于钢铁工业迁入发展。第(3)题,随着城市的发展,重庆地价上涨,重钢搬迁到 长寿新区,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付出的地租、环保费用少。有利于促进重钢技术革新和生产规模的扩大,提 高经济效益。搬迁后,有利于提高主城区环境质量,为城市商贸、绿化、高新技术产业等提供土地资源。同 时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