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献综述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173095 上传时间:2019-05-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献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文献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文献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文献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文献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文献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献综述(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语句法语法研究文献综述汉语言062 沈芬芬 200650515204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辑录并整理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因其口语化的特点而成为研究上古汉语的重要语料。长期以来对论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名称的由来及含义、散文艺术、语法句法特点、时代价值等方面。本文拟从论文涉及的方面入手,梳理有关句法语法特点的研究概况,以为论文的写作提供参考。一、论语译著研究概况为论语作注释义的书历来就有很多,最早的是东汉郑玄为论语作的注,接下来有魏何晏的论语集解,宋邢昺的论语注疏,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近代有程树德的论语集解,杨树达的论语疏证。最近五十年间又诞生了很多论语译

2、著,主要有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方骥龄的论语新诠、毛子水的论语今注今译、陈冠学的论语新疏等。其中杨氏之论语译注,是中国第一部白话文论语译本。这些论语的译著为我们更好的研究论语提供了方便。二、论语句法语法特点研究概况近五十年来对论语语言学方面的研究也有所发展,尤其是句法和语法方面很多学者都做了研究。下面我就分两个方面对这些学者所做的成就进行整理。(一)、论语句法方面的研究较早对论语句法方面研究的是台湾学者许世瑛的论语二十篇句法研究,许世瑛对论语的句法作了全面的研究。继他之后,学者对论语句法方面的研究又有所深入,但都是从某一点某一个细节上挖掘,并不是像他一样涉及到句法的方方面面。例如樊德华祈使句研究就

3、单单研究祈使句这一个方面,并且从“表示命令的、表示禁止的、表示劝诫的、表示请免的、表示希望的”这五个方面对论语祈使句的句法特征和语用特征进行分析,得出论语祈使句这五个方面在语用上“呈现一个由直率到委婉这样一个逐渐下滑的趋势”的结论,在句法上,他又认为论语的祈使句“大多由动词性谓语句或主谓句构成,一般句式短小,少数由副词单独构成祈使句;祈使人称指代词一般不出现,少数由第二人称女或名词君子、天充任;一般用助动词请、敢、愿、欲、可,副词不、勿、無、毋或双重否定格式来帮助表示祈使语气;一般不用句末语气词,少数由也、焉、与粘附其尾。”这篇论文对祈使句的研究很深刻也很透彻。又如陈嘉嘉的论主谓易位及信息焦点

4、问题就论语的主谓易位现象进行研究。主谓现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句子成分位置变换,句法关系也随之变化;另一种是句子成分位置变换,而句法关系却不变。陈嘉嘉主要是分析后一种情况,认为“在这些主谓易位句中,谓语、新信息和信息焦点一般是统一的;焦点一般都是位于句首;而且因句子形成原因不同,句中各成分和焦点的强调程度也有差异”。还有张峰的中的宾语前置句,主要探讨宾语前置句的问题,得出“宾语前置句这种用法在论语中还处于旺盛时期,但也在慢慢的像宾语后置过渡”的结论。宋晓蓉的中一种特殊的条件复句,通过对论语中的特殊复句的研究,认为“孔子虽然处在逻辑思想还很不发达、很不成熟的春秋末年,但他对假言推理的形式已经有了一

5、定的理解和运用,所用的推理形式也比较严密,而且非常简洁”。论语毕竟是一部语录体,大多数的句子都是以问句的形式出现的,论语中的问句可谓丰富多彩,自然,学者们的研究重点都放在对问句的研究上,对问句的研究主演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询问句询问句主要分为特指问、是非问、选择问三个类别,论语中的询问句也离不开这三个方面。陈志明在疑问句考察中就说“论语的询问句又可分为特指问、是非问、选择问三个小类”。根据这三个小类,他对论语的询问句做了很好的归纳和整理,主要是从“特指问”、“是非问”、“选择问”三方面入手来阐述的,例如“特指问”他根据询问的内容分为“询问人、询问事物、询问情状、询问原因、询问方法、询问

6、处所”六个小节来归纳,而“是非问”他根据句尾语气词的不同分为“句尾用语气词乎的、句尾用语气词与的、句尾用语气词也、矣的”三类来分析。曹瑞芳在疑问句的类型中将论语的询问句分为“特指问”、“是非问”、“选择问”、“对比问”四个小类,对这四个小类的具体归纳概括她主要采用的是语气词不同的分类方法。虽然二者采用的具体方法不同,但是他们二者的本质都相同,都很好的整理分析了论语的询问句。2、 反问句“反问句的特点是,用反问句的形式来表示确定的意思。”论语中有大量的这种句子,这跟论语的语录体形式是分不开的。陈志明对论语中的这类反问句进行了归纳主要是六类:“用语气词乎的、用疑问词语何的、用疑问词焉、奚、恶、安的

7、、用疑问代词谁、孰的、用疑问语气副词岂的、用疑问语气词与的”。曹瑞芳也对论语中的反问句进行了整理,具体的分类方法与陈志明的有所不同,但是实质内容是差不多的,都将论语中的反问句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宋晓蓉在特指式反问句初探中对论语的反问句进行了细致的整理,不仅将它们分了类,而且对每一个小类出现的句子个数做了准确的统计。例如他认为“论语中由疑问代词“何”构成的反问句使用频率最高”,因为“何”字反问句在整部论语中,总共有63例,占53.3%。当然除了表面的分析外,他还深入的分析了不同类别反问句的语义指向,例如“疑问代词孰作主语,用于反诘,表示虚指”。总之,宋晓蓉的特指式反问句初探是研究论语中反问句的重要

8、参考。(二)、论语语法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学者对论语语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字词上,特别是一些复杂的虚词和实词上,像“是”“为”“於”“也”“焉”“以”“而”等,这些词在论语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而且含义相当丰富,在论语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者们通过对它们的研究,来获取论语所包含的深刻内涵。接下来我就对学者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整理概述。1、论语中“是”“为”“於”字的研究“是”在现代汉语中主要用作动词,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很少用到这个意思,“是”在古代汉语中主要充当指示代词、形容词和助词。论语中的“是”字也主要是这三种用法。吴燕在中“是”字的用法兼谈判断词“是”已在先秦萌芽中就指出“论语中是字

9、共出现60次,其中4次重复,实际出现56次。在56个例证中,作指示代词42例,作形容词2例,做助词5例。”而王刚在谈中的“是”字中也说道“是在论语中,用作指示代词52次,用作形容词2次”。既然“是”在论语中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动词,而具有如此多样的用法,那么自然在句子中可以充当多种成分,尤其是指示代词“是”,可以充当主语、谓语、宾语、状语。例如作主语“今之孝者,是谓能养。(为政)”,作谓语“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微子)”,作定语“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学而)”。这些都说明“是”字在论语中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为”字在古代汉语中有非常丰富的用法,而且出现的频率也很高,

10、“论语中的为共出现170次。用作介词17例,作疑问语气词3例,还有7例是作复合动词以为的词素的,余下的143例都用作动词。”荣亮、刘精胜在论语中“为”字语法化研究中也指出“对论语进行穷尽性统计后得出:为字在文中共出现170次,其中绝大部分是实词,但也出现了多种类别的虚词。”“为”字在字数不多的论语中可以出现这么多次,可见它的作用是很大的。正如海柳文在的动词“为”及其句法结构中所说的那样“为”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句式。总之,“为”在论语中的作用是任何其它的词所无法取代的。“於”字在论语中“共出现182次,作动词用的只有3次,用作介词竟达179次之多,足见“於”字是一个比较纯粹的介词”。正因为“於”

11、是比较纯粹的介词,所以“它要和它所引介的词语组成介词结构,以这个介词结构作为一个构件,才能在句子中起各种语法作用。”当然学者们对论语中“於”字的研究并不是仅限于出现次数的统计,而是研究它的组合能力,句式特点,具体语义等较深度的问题。唐启运的介词“於”的语法特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从“於字结构的句法功能、於和所引介的词语的组合能力、於字结构表示什么意义、和於相关的被动句式和“问”字句”这几个方面具体分析了论语中“於”字的意义。2、论语中“也”“焉”字的研究“也”字在论语中出现的位置是句中和句末,句中“也”字较复杂,对它有所研究的是华学诚的试论的句中“也”字,他主要从“也”字“出现位置、出现条件

12、,以及性质、作用三个方面来讨论”,得出“也字是一个口语色彩很浓的的语势助词,主要用在做主语的名词性词语后面,也可以用在做状语的时间名词、副词、介词词组后面和做独立语的名词后面,经常用在各类复句的分句后面,说话者对自己所要表达的概念,有提示、强调、舒缓、宕延等语势要求时,使用也字,语法结构上的停顿也可以用也字来表示”的结论。句末“也”字主要是充当语气词,对它的研究较多,主要有安清跃的中的语气词、陈恩渠的中的句末语气词连用。安清跃的中的语气词主要根据“也”的不同作用来归纳整理,得出“也”具有强调、感叹等功能。而陈恩渠的中的句末语气词连用是从“也”字与其他语气词结合这个角度分析的,并指出“这种连用情

13、况更加强了句子的强调作用”。“焉”字在论语中“总计出现了88次,其中包含完全一致的句型6例”,所以“论语中实存有焉字用法82例”。这82例“焉”字据冯巍的“焉”字解论述主要充当“指示代词”和“语气词”。而在何玉兰的“焉”字语境与词义关系探讨中“焉”在句子中的作用是“指示代词充当补语和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宾语”、“兼语”。可见一个“焉”字在论语中的作用也是很大的,是不能忽略的。2、论语中“以”“而”字的研究“以”字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相当活跃,用法丰富的虚词,学者对它的研究较多。早在杨伯峻论语译注所附的论语词典中就统计出“以”字单用152次,王景艳在前人研究统计的基础上确认“论语中以字共出现21

14、1次”,并且她还把“以”字的用法分成“做动词、做介词、做连词、做代词、做副词”六个方面,每个方面加以具体的整理和分析。论语中的“而”字出现的次数很多,用法也多重多样,历来是学者研究的热门。王远维的试说里的“而”,就通过“对论语里的而的词性、词义及其语法功能的统计与分析,说明论语里的而具有多种词性和词义,它从表实逐渐虚化,它作为语气词的作用相当灵活多样,它联结语言单位的功能代表了而在整个古汉语中的基本功能,作为连词的而,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是一个符号。论语基本反映了古汉语中而的全貌。”赵黎明在试析中“而”的用法中将“而”的用法分为五个小类,每个小类加以细致的统计整理,最终得出“通过对论语中而的用法的分析管窥战国时期而的用法及其特点”的结论。结语以上就是我对论语句法语法研究现状的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我发现学者们对论语的句法语法的挖掘还不够深入,有些字词甚至只有一两个人整理分析过,当然数量少并不代表质量低,有些论文的质量还是很高的,但是毕竟人多力量大,研究的人多了,挖掘的才深,所以这次我的论文就选择了学者研究较少的“也”字来研究。注释:1、 樊德华:祈使句研究,大庆师范学院学报,第26卷第1期,2006年1月2、 陈嘉嘉:论主谓易位及信息焦点问题,阅读与写作,2005年03期3、 张峰:中的宾语前置句,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