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体育在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173089 上传时间:2019-05-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小学体育在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小学体育在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小学体育在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小学体育在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小学体育在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小学体育在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小学体育在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小学体育在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 百顺小学 宋华峰摘 要: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包含着身心两个方面。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过去那种重身体,轻心理的体育教学观念是不全面的。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因此,在小学的体育教学中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关

2、键词:体育与心理健康1、研究目的小学体育教育在实际生活中对健康的影响及其与健康教育的关系。2、研究方法2.1体育活动与认知活动 认知活动是人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良好的认知功能是人顺利从事一切活动的基本保证。国外不少学者研究了体育活动与认知活动之间的关系。Anthony的研究指出,是否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与智力、记忆能力间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Elsayed等人的研究进一步指出,无论是哪一个年龄阶段的人,健康的被试流体智力的分数比不健康的被试高(通常人们都认为体育活动有助于身体健康)。Weingarten的研究指出,锻炼对复杂的认知任务有积极的影响。Powell认为,短期的中等强度的训练可以在短时期内

3、改善认知活动,长期的锻炼可以使人由于随着年龄增大而导致的认知功能下降得到缓解。当然,由于研究的方法与具体领域的不同,不同学者所得结论可能会有一些差别。2.2体育活动与自信心的建立 在心理学上,与自信心关系密切的两个概念是自我概念和自我有效感。 (1)体育活动与自我概念。所谓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的总的看法。包括学业的自我概念和非学业的自我概念,非学业的自我概念又包括社会方面的自我概念、身体方面的自我概念和情绪方面的自我概念等。在体育与锻炼领域,自我概念既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结果。积极的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个体增强体质、使自己的体型更健美,从而有助于个体形成良好的身体自我概念。

4、身体的自我概念是形成一般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一旦积极的自我概念形成,将有利于提高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最终将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2)体育活动与自我有效感。 自我有效感是指人们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个体过去成功与失败的体验是影响自我有效感形成的一种主要因素,它能够对个体将来的行为、情绪状态或其他认知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成功地参与一些有规律的体育活动,将能够提高个体体育活动能力的有效感,增强积极的心境,提高对生活的满意度。例如,Edwart在一项研究中指出,经过10周的重体(如铁饼、铅球)训练和有氧锻炼,被试的手臂和腿部的自我有效感显著增加,与此同时,被试积极的心境(

5、如充满活力)得到增强,消极的心境(如紧张、心绪紊乱)减弱。简而言之,体育活动前的能力知觉能预测体育活动中的主观状态,而体育活动中的主观状态又能预测体育活动后的自我有效感,体育活动与自我有效感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2.3体育活动对情绪的改善 (1)抗抑郁作用。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对人心理品质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不少人,由于不适应这种竞争而染上了心理疾患,抑郁症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种。抑郁不仅困扰着严重精神疾病的人群,也困扰着普通人群。对抑郁症的传统治疗采用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的方法。这些方法费时、费用高、并且常常不见效。许多药物干预还会产生令人不快的副作用。这就促使人们寻求一种高效、无副作用、低花费的治

6、疗方法。目前的研究指出,锻炼是传统治疗抑郁症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许多学者的研究指出,有氧运动或不强烈的运动有助于轻、中度抑郁症状的降低;也有学者指出,无氧运动同样有降低抑郁的作用。 (2)体育活动与乐观主义。长期的体育活动或其他干预策略(包括使其心境发生重要变化的策略)会以多种方式对人的乐观主义倾向的形成产生影响。乐观与焦虑、抑郁有高度的负相关。长期的体育活动与锻炼能够对人的特质焦虑、A型行为的改变做出贡献。建立在多维激活模式基础上的研究认为,体育活动与锻炼引发乐观感。这种模式认为两种(或更多种)激活维度能量唤醒和紧张唤醒构成行为的基础。能量唤醒是体育活动和时间的功能,紧张唤醒是由危险决定的

7、。Thayer考察了这些唤醒因素与乐观、幸福和身体良好状况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被试在自然的日常生活中,能量唤醒水平在早上10点左右的时候、或经过10分钟的轻松散步后达到最高水平,而在下午三四点的时候达到最低水平;紧张唤醒水平则在后面的条件下达到最高水平,而在散步10分钟后达到最低水平。乐观、幸福、身体舒适感在早上10点左右或在轻松散步后高于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 (3)运动愉快感是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关于运动愉快感,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在众多学者的观点中,Kimecik等人的论述较有影响。他们认为运动愉快感是指个体从事体育活动是基于个人的目的,并与积极的感觉有联系的最优化的心理状态(流

8、畅状态)。作为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它是使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效应达到最大值的一个重要的中间变量。运动愉快感是个体能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使个体从活动中获得乐趣,增进了社会交往,改善了人际关系,接受更多的挑战,提高了自我有效感。关于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效应,传统研究从哲学、生物化学和心理学三个角度进行分析。美国学者Co生物化学和心理学假说,目前在国内外有着广泛影响。 2.4生物化学假说 (1)心血管功能假说。该假说的基本前提是心境状态的改善同心血管功能的改善有关。体育活动通过加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增强血管的收缩性和渗透性。健康的血液循环可使体温恒定,有助于保持神经纤维的正常传导性,从而有

9、利于心理健康。 (2)胺假说。该假说的基本前提是神经递质类化学物质分泌量的增加同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有关。神经递质在神经之间以及神经与肌肉之间起传递信号的作用。有研究表明,体育活动可以使人释放儿茶酚胺,而高水平的儿茶酚胺是与愉快和积极的心境状态相联系的,低水平的儿茶酚胺则可能使人产生抑郁感。人体儿茶酚胺(尤其是其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分泌随着体育活动的增加而增加。 (3)内啡肽假说。该假说的基本前提是体育活动可导致内啡肽的释放。该化学物质具有像麻醉剂一样的效应,可使人愉快和减少疼痛,从而使人的抑郁、焦虑、困惑等消极情绪水平显著降低。2.5心理学假说 (1)认知行为假说。该假说的基本前提是体育活动能诱

10、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这些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对抑郁、焦虑和困惑等消极心境具有抵抗作用。这一理论与Bandura的自我有效感理论是一致的。 (2)社会交互作用假说。该假说的基本前提是体育活动中与朋友、同事等进行的社会交往是令人愉快的,具有改善心理健康的作用。 (3)注意力转移假说。该假说的基本前提是体育活动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由于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经常会产生烦恼和忧愁,体育活动具有使人忘掉这些不愉快的事情,从痛苦的体验中摆脱出来的作用。例如,慢跑、游泳等封闭式有氧活动能使参与锻炼者进入自由联想状态,在单调重复性的技术动作中,通过冥想、思考等思维活动,可以促进思维的反省和脑力

11、的恢复。这种对注意力的有效集中或转移,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的目的。(4)体育运动能促进儿童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5)体育群体活动能提高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学家基本认同适应和发展是人生的两大任务。“某一特定适应水平随个性生理环境的改变,原有的适应平衡被打破,需要高一级心理机能和个性品质才能适应。若适应水平侧重于个体与环境关系的现状,发展是指向更高水平的适应

12、。”我国著名的医学心理学家丁肇教授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体育活动以集体形式进行,人际交往呈群体多向性。这种师生、学生之间群体多向的人际交往与互动,培养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从社会文化的视角来看,体育尤其是体育游戏、竞技体育和体育竞赛实质上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体育精神是现代社会精神的缩影。因此,体育教学本身就是一个“课堂社会”,许多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实质上就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在这些活动中,儿童将获得顺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优势与劣势、群体与个体、合理与不合理等种种体验。如果教师能够有深度地加

13、以引导和教育,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认识、情绪,行为及性格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促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不断体验,增强耐挫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这样,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成才。使学生通过这种体验去认识体育,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并使这种认识升华到信念、世界观的层面上,将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6)体育活动能培养儿童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活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儿童在参加体育锻炼时

14、,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儿童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儿童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体育运动项目繁多,不同的运动项目所培养的意志品质不同。如球类运动,这是一种集体合作的项目,能培养学生强烈的进取心、高度的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勇敢拼搏、不畏强手的意志品质。游泳、单杠、滚翻等项目,田径中的跳远、跳高等难度大、技术性高、危险性大的运动项目,则可以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以及机智勇敢,顽强果断的意志品质。队列练习,则可以培养学生的目的性、

15、纪律性、坚韧性。由此可见,只要合理地选择各种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就能使他们的意志品质得到全面的培养。(7)体育教学活动能发展儿童个性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不像在其它教学中那样,被固定在课桌前,而是拥有一个广阔的空间领域,可以尽情游戏、运动和竞赛,他们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其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因而个性也就在其中得到充分展示与发展。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身体运动施加给机体感受器的刺激会在大脑中引起主观意识感受,即心理感受。如果在一段时间里,机体反复多次地感受某种运动形式,就会在个性上形成一种相关稳定的心理特征。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们不仅可以广泛地参加社会交往活动,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

16、得到他人的尊重,还可以从体育运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强其自信与自尊,使个性得到充分的调整和发展。(8)身体活动和运动锻炼能发现和消除儿童心理障碍调节心情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学是进行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过程,这个过程也包括情感上获得成功感的愉悦体验。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学生在学习过程和身体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另一方面,通过运动锻炼可以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障碍、疾病,使紧张、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技术动作的力量感、美感、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